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游牧地域文化和历史特点的政策和目标 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省长巴图苏日 首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亲切的问候,并且非常感谢能够让我有机会参加此次论坛,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我个人虽然不是学者,但作为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的省长,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省的概况,以期能够与各位进行交流和合作。 苏赫巴托省是在原彻辰汗部境内新建立的省份,面积8.29万平方公里,下属13个县,人口5.56万,牲畜头只200万头,与中国接壤边境线共485公里,属于蒙古国东部主要支柱的省份。省会以及东部地区不仅有雄厚的发电能力,在矿产资源方面得天独厚。全省以畜牧为主,具有通过公路、铁路,经过中国向东北亚地区加强联系的地域潜在优势。 周知,蒙古国是世界上保留游牧文明的少有地区之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省也无一例外地从游牧文明逐渐被拖入定居文明。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省内和地方建造了许多新的城市,绝大多数人口转入定居生活。省会发祥于巴润乌日图毡帐,是只有50年历史的年轻都市。目前,在我们城市建设中,存在缺少建造城市的传统和完善的城市规划,目光短浅,秩序比较差,所有省会与县城雷同,相似的绿化和街道广场等诸多缺点。 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地域发展中努力体现游牧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向定居文明的邻国取经学习,建设独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主要想法有: 一、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游牧文明的特点是首要问题。蒙古人从古以来就有逐水草而居、与自然友好相处、热爱和崇拜大自然和山水河川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 保护水资源。我国河流处在风力较大的地面,所以有必要在植被相对贫乏的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留住宝贵的水源,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在选择城市中种植的树种时应尽量选择适应干旱地区的胡杨、榆树、杏树等耐旱树种。 人口聚集之处,随着汽车的增多,土地遭到破坏,扬起沙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采取在城市方圆五公里之内不采砂挖石;建造露天垃圾点和柏油路面;所有单位美化和绿化环境;道路远离尘土;中心城市为了避免烟雾污染构建完善的示范小区;沿道路安排居民居住;拆毁小型火炉集中供暖等具体措施。但是应该保持房子和蒙古包在城市中并存的原有蒙古特征。 我们诚恳地希望能够与富有修建公路、建造建筑、种植树木、城市规划的经验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二、虽然我们缺少城市建设的传统,但是我们拥有就地取材,建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寺庙的经验,所以在设计和建造新型城市时,应当考虑就地取材和体现地方特色的因素,我省具备了这种能力和潜力。举一个例子,蒙古国死火山的90%都在苏赫巴托省境内。所以具有丰富的火山灰资源,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合作。 三、如同山水都有着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一样,我省有着丰富的自然地质资源和悠久的古老历史。如果每个地区能够在城市建设中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那么所有的省和县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例如,能够诉说13世纪历史的鹿石、只有在巴润乌日图市,在蒙古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点阿伦豁阿母亲碑、人民革命英雄,著名将军苏赫巴托雕像广场、蒙古国第四任总理Jigjidba碑、Darigangga的著名长调《小黄马(Jigahan shirga)》等历史文化明迹数不胜数。 四、我省经济主要来源为畜牧业。人口主要饮食来自畜产乳和乳制品。所以地方城市发展应该基于这种地方特色。目前,建造完善的供电企业,以供城市人口的需要,把游牧畜牧业过度到定居模式以提高畜产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拟推行通过建立加工畜产品原料的中小工厂来提高牧民的收入,把城市人口变为生产者从而提高就业率,改变贫困化等城乡互惠互利的政策。 五、定居生活和城市化应该具有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保护健康,提供服务设施的功能。目前我省非常缺少居住房屋、文体和娱乐休闲、学校、文化服务等一系列基础建设。这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多工作亟待落实。 综上所述,城市化和定居生活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向人们提供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空间。而要把游牧文明及地方特色体现在城市建设中的想法,就是要发挥游牧文明的优势,补充城市建设中的不足。通过这种模式二者能够相互补充,让游牧文明特色的城市区别于定居文明的城市,让地方与地方间有明显的特色区别,才会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