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明和城市建设 普日布夫 首先我代表我自己向今天参会的所有的嘉宾学术界的各位代表,还有创办和承办这次会议的仕奇集团和草原文化基金会表示自己亲切的问候。同时我代表乌兰巴托市市长和文化市局的领导向各位表示亲切的问候,同时请允许我借此学术讨论会这个良机谈谈有关草原文明和城市建设的看法。 人类从远古以定居或者游牧的两种形势发展到今天。虽然曾经以这个定居文明铸成的国家和地区曾经对游牧文明有着偏见,甚至把游牧文明的一些理念或者是生活的习惯和情感认为是比较落后的或者是比较原始的,但是随着近几年或者是随着后来的时间的定居文明或者是游牧文明之间的对比和展开的研究,他们现在对游牧文明的一些人文的一种理念还有一种自然的和谐,或者是跟自然这种有机的融合的这些东西,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发现游牧文明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到早期的游牧文明是什么,指逐水草而居或者是跟风景非常优美自然的和谐的,或者是跟有机的融入到生活和生产。当我们现在看到城市中不管是摩天大楼还是有着方便供水的系统,或者是养着自己的宠物或者是狗和猫,在度过一种囚禁生活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难道这种生活是真的幸福或者是让人感到安全的生活吗?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游牧文明中的那些草原上的人民跟自己的五畜生活在一起,他们跟自然非常贴切并且近的生活,那么这种生活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或者是非常和谐的生活呢? 那么人们为了追求平安或者是舒适的生活去以这种理念建大城市,或者是追求城市化的生活。但是,同时在这个生活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一种抑郁或者是忧郁的一种情绪。我认为这种抑郁或者是这种忧郁情绪可能是来自于城市间无形的噪音,或者是生活在这种高楼大厦里面囚禁式的生活所带来的一种原因。我认为这种忧郁或者是这种的情感情绪除了给个人带来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以外,它可能在社会方面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有的时候会带来社会的大的动荡或者是不安。 那么,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不像草原上的这种人们一样,他们不像草原上的人们那样,那么宽广或者是那么自然的这种悠闲的生活,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当产生这种忧郁或者是郁闷的情绪的时候,他们为了摆脱或者是发泄这种内心的情感上的挤压,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这种压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为了发泄内心的这种情感的排泄,可能要长时间的饮用这种烈性的这种酒,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我认为他不但没有达到发泄内心压抑的这种效果,反而在抑郁或者是郁闷的情绪上,又加了一种疯狂的行为。 那么,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的人们,当精神有压抑的时候,他们会唱歌或者是拉琴,甚至是他们在山水之间和自然之间发泄自己的这种压抑。但是,城市的人们当精神方面压抑的时候,他们会寻找现在的一种叫卡拉OK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歇斯底里的或者在竭尽斯里的在喊或者是去吼叫,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这种压抑。那么,就值得怀疑这种的发泄是不是真的把内心中的压抑排泄掉了吗?或者很可能在另一层面是不是增加了或者是更加严重化了这种忧郁或者是郁闷的情绪呢? 我们应邀参加此次论坛的时候,从飞机上看到呼和浩特,在空中能看到呼和浩特河流两岸建立了许多高楼大厦。这个情形让我看到他们在做绿化或者是在搞养殖或者是种植,养这种家禽、种果树,这种情形让我看到这个城市或者是这一地区的人们正在寻找或者是正在去探索能够切近自然的一种生活模式。众所周知,游牧文明不像定居文明一样谱写很多的史书或者是书籍,或者给自己的后代留有益的写下书面上的东西。他们更多的采取口传的形式,给子孙一代一代的相传,游牧文明的诸多的智慧是通过这种口传。比如说像这种谚语或者是蒙语里面的东西,就是这样的代代相传下去。 归根到底这些口传的这种智慧的根本所在,就是要跟自然贴切的生活在一起,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那么,从这些谚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游牧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或者是跟看不到的这种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方面的谚语,诸多的谚语里面体现了游牧文明对自然或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一种理念。当然,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无非诸多的例子里面一个理念,就是人与人或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在城市文化所谓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文化或者是城市文化的生活,其实是人们正在用自己的经验或者是所谓的科学的方式,或者是这种的方法,来探索或者是在追求这种盲目的一种城市的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么,与之相反的游牧文明是什么呢?不仅要去用大脑思考,同时也有情感的因素和心灵的因素在里面,通过这种的理念或是心灵情感的投入,他们聆听自然或者是贴近自然,更多的是了解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和有机共融的一种形式。 我想举个例子,就是有关自然现象的时候,游牧文明的这些人们他们怎么去理解自然给人类的一种语言,我想举几个例子简单的说明一下。 那么,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辽阔的这种一望无际的这种草原,还有这种碧空万里的天空,还有翱翔的鸟,这种景象我们在城市里面已经看不到了。游牧蒙古人认为这种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说明空气质量是好的,天气是好的。如果燕子超低空这种飞行的时候,游牧人就知道天气要发生变化,他们就会知道肯定有暴风雨或者是一些变化,所以他们就开始做一些防范的措施。现在科学已经能够预知天气的这种变化,但是,现在科学尚还不能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有地震。在草原上的人们当牤牛从山上下来或者是牛翘起尾巴,这种开始出现反常的情况下,就会知道在这个地域或者是在就近的某个地域就会有地震。所以,蒙古人通过这种现象来判断或者是预知地震灾害的出现,这种游牧文明的宝贵经验和这种做法现在已经离我们遥不可及了。 那么,当今的科学和诸多的成果会运用到我们城市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之内,城市里面的人非常炫耀或者是自己说他们正在把自然玩弄于自己手掌之间。但是,在欧洲有很多的城市目前还生活在水里面。那这个并不是说明了人们能够战胜自然,或者是运用那个地方的土地。恰恰说明了自然什么时候也是自然的原貌,自然什么时候或者有的时候是不被人类所征服的一个最具体的体现。那么,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安稳或者是一种懒惰的这种生活模式,一贯的盲目的拥挤到城市里面,致使出现了城市化的这种无休止的膨胀,或者是这种过度集中的表现尤为严重。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肯定不能够停止这种城市化,或者不可能否定这种城市化,我们只能在现在的城市化里面,如何运用游牧文明的合理因素,或者是游牧文明的很多科学的理念运用到我们城市当中,这种的需求已经非常明显,越来越明显和重要。随着全球化的这种进程,现在很多独有的民族特色或者是特别明显的个性的这种原先的这种现象,已经逐渐的在消退或者已经有的已经进行了一种融合,已经看不清它原来的面貌,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联合国现在提出了保护非物质各种物质的文化遗产的这种措施和策略,恰恰是为了挽救或者是拯救目前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明的遗产。当在进行这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这种文明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协会或者是一个个人来做这种事情。我想把它上升到国家的政策的高度,在游牧文明或者是有关游牧文明的有关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做,我想可能效果会更好。蒙古谚语里面有一种叫"男人的自由在原野上",那么,这里面的男人在原野上,并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他这里面的意思是他要远离理人,更贴近自然,同时他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或者是自然给予他的这种恩惠,是这句话里面的真正含义。在文化领域我们现在已经清醒的看到,包括内蒙古在内、蒙古国他们正在做对有关蒙古长调,还有马头琴、呼麦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这个做法现在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今后双方对这种保护的这种。保护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势的迫切的任务已经越来越明显,我还想再举一个非常典型的游牧文明的例子,来结束我今天的讲演。 众所周知,在游牧文明博大的积淀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融入这个游牧文明和游牧人的灵魂的这种形式,他们通过传统的歌舞表现形式传达,或者是保留了很多游牧文明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智慧。那么,人类在追求当今的人类在追求内心的一种境界或者是放松的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境界,咱们可以看到蒙古人通过马头琴能够看到和能够摸到,甚至能够听到的这种传统的非常智慧的一种乐器,在传达内心的东西,我想通过这种东西正在追求或者是达到了这种内心的一种自如和放松的状态。那么,马头琴作为一个古老的非常神奇的乐器,它不仅能够弹奏非常优美的这种曲调,同时他对有关马的一些这种的走,或者是走马或者是很多的步伐,包括这种盛装舞步的东西,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东西,他们通过弹奏或者是拉奏这种曲调,表现这种悠扬的或者是比较自然的形式,是非常值得称赞和非常令人惊叹的一种乐器。那么,在马头琴里面我们可以想象,除了欧洲的这种传统的曲调里面"发"以外的这种真音之外,它还可以拉出双拍的或者是混合节拍的这种乐器,通过这种演奏的方式,把自己的文化或者是把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用一种固化的东西体现出来,用一幅美妙的画表现出来,我想这是蒙古人或者是游牧文明非常集中的智慧的一种载体。 那么,我们举的例子,刚才哼的调是马头琴里面有关骆驼步伐的一种演奏技巧。他这里面就有一种欧洲的传统乐"DO C DO C"这种节拍的韵律来体现骆驼的这种步伐。那么,通过以上的例子,我并不是要否定定居文明的很多先进的东西,我只是想或者是希望能够在城市,或者是定居文明中把现有的这种游牧文明所留下的古老的东西跟他们结合在一起,做到有机的结合的这种相互的交流和借鉴,我想这样才会做到"天人合一"或者是更能贴近自然。感谢承办这次会议的仕奇集团,我带来了蒙古族的传统的礼物,这是一个用羊皮做的,他上面画的画是"一个蒙古人一天"的一个画。这是有关游牧文明的具体生活生产的一个现象,一幅画。我想把这幅画献给仕奇集团的葛健先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