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草原文化 牛凤瑞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非常高兴参与今天的论坛,同时也对论坛组委会对我的期望表示感谢。 我是研究城市理论的,我今天想把我演讲的题目稍做修改,我就城市发展与草原文化这个话题谈两点思想。第一个,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有关我最近几年研究中国的城市化和中国的现代化的一些基本结论。第二就是对草原文明与内蒙古城市化的一些未来做一些框架上的展望。我现在谈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中国的城市化与中国的现代化的一些个人看法。 那么,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的城市化的方针应该说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表述,但是至今全国上下,包括我们的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包括不时的出现一些中国的城市化冒进论,中国的城市化朝前论等等这些舆论,对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存在着一种过度的悲观,对城市化存在的一些矛盾我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过度的反应。反应了什么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相关政策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从理论上做一些说明。 当代的城市不仅是产业中心,区域发展龙头,而且首先是人居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知识创新中心、财富创造中心和生态保护的中心。积极稳妥的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应该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同时它也是十三亿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出现的一些矛盾,比如说我们拥挤、污染、公共安全等等问题,这是城市化中必须支付的成本,当然如何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这一点必须给予坚决的认识。中国的城市化目前我们仅仅是45.8%,世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50%,但是我们中国的非工业化率,就是产值是88%以上,我们的非工业就业化率已经超过55%,也就是说我们的非工产业水平滞后于城市化的水平十几个百分点。 那么再看看,我们从理论上看,由于城市本身的这种高度的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非住产业聚集,人口的这种凝聚力支柱,为城市的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条件,也为我们城市较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条件,所以在城市我们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地大量的涌流出来。一个满有城市化支撑或者是依托的工业化将支付极高的分散化成本。 第二,一个多数人种田的社会是不会有大量财富的涌流和积累的。中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我们不可能建立在多数人以土地为生的格局之上。一个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现在讲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它的基本前提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的强大。所以,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城市化。我们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认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心在城市,享受同等的生活水平,在城市消费比在农村更节约。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我们的城市由于这种资源和能源的精力消耗,集中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集中的污染,集中的排放为我们规模化的治理,集中化的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在城市进行污染治理效率最高。 第五、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富裕的发展和大发展提供了规模化的形势,我们一直在强调优化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始终第三产业的理论占百分之四十左右,为什么?没有城市化的支撑,没有城市化提供这种服务业的规模化需求,就没有服务业的真正发展。同时,由于城市的这种凝聚力,这种高度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我们才有不断有更新的就业岗位创造出来。所以,在城市我们有更多的就业岗位的这种机会和空间,城市是一个较少制度约束的或者是传统约束的一个社会,是各种要素四面八方的汇集,在这个空间下我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向上流动,充分的发展自己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机会和渠道,所以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城市是主体。我最近几年研究的基本结论跟大家共同讨论。 第二,我谈一谈有关草原文明和人类、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因为我没有对草原文明和内蒙古的城市问题作专门的研究。我只是根据我以往的研究的结论,和我的知识结构对内蒙古的城市化未来的大格局做一个大致的或者叫不准确的这么一种推论。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草原文化是草原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记载和成长,也是草原人民依托草原,适应顺应利用草原的方式方法的这种历史记忆。在当代中国的草原,由于人为的这种过度的利用,我们的草原存在着沙化、退化,存在着生态的这种可持续问题。所以,我们的草原文明的可持续有赖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这是我论证这个问题的一个逻辑的起点。 那么在本世纪初,中央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原也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我写专门文章提出一个生态移民是我们退耕还林的根本决策,我们的退耕只有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我们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才是可持续的。现在的发展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我也认为实践也证明了我的认识还是正确的。现在我们讲退耕,或者讲退牧,减少草原的这种过载过牧,我们的根本举措在哪儿?就在于大规模、大幅度的减少草原地区的人口数量。这样的话,达到一个草原生态、草原的承载能力与草原的人口数量的一个新的平衡。这样,我们能够实现一个解决草原承载能力,以人口数量的增加或者是人口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一个量的一个新的平衡。实现健康的城市化与草原文明承载着这种良性的互动。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生态移民存在着一个异地牧民,异地务农,异地放牧还是一个异地进城的问题,这是两种思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回避异地务农,异地放牧是没有前途和没有出路的,只有把城市化的进程与我们的生态移民我们的退耕,把它融合在一起,把它统筹安排我们才有出路,才有前途。所以这里面我讲草原文化,虽然它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才是我们人类文明的、未来的这种创新的主体。事实这样,我想我的基本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整个的人类城市,它的的主体功能经历了由安全功能像产业功能,再到人居功能的这种转变,我们世博会的主题就是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这种客观的要求。这是人类对于城市认识的一种升华,一种新的定位,我为此感到欣慰。由于时间问题,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