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草原特色的城市化 王晓毅 经典的城市化道路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城市就业、消费和文化吸引了农村人口,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但是在这个城市化过程还伴随了农村的破产,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大量农民破产,失去了赖以维持生存的土地,无法在农村继续生存,只有进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窟的居民。 我们的调查发现,城市贫困化的过程在草原牧区也开始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些草原牧民因为缺少劳动力,或者遭遇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灾害,失去了牲畜,成为无畜户。无畜的牧民无法继续在草原上生存,只能将有限的草场出租,转而进入城市,寻找一些临时工作。这些牧民进入城市不是因为城市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是因为在牧区无法继续生存。 我们看到上述两种城市化过程,其内在机制是不同的,第一种城市化是被城市所吸引,而第二种则是被排挤出农村牧区。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隔。 游牧民族的文化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城市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一种动态城市化模式,在这种城市化的模式中,城市与乡村是密切联系的,城市为分散的乡村提供集中的服务,如文化娱乐服务,市场服务;草原牧区与城市之间有密切的人员和信息交流。 草原牧区多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分散的城市化比集中的城市化更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也减少城乡交流的成本。因此适度发展相对集中的,以为草原牧区提供服务为目标的草原城市化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城市与乡村的分隔,避免城市的贫困化。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北京100732;电子邮件:xywang@cass.org.c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