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工作中活用蒙古包的一些思考 色 音 一,内蒙古捐赠四川地震灾区130顶蒙古包的启示 2008年05月27日下午,满载着130顶蒙古包的列车携着草原人民的深情从呼和浩特铁路局正蓝旗车站出发,一路疾驰,奔向四川地震灾区。据了解,在得知灾区群众居住问题难解决,严重匮乏帐篷、活动板房的情况后,内蒙古自治区迅速行动,在向四川、甘肃地震灾区调运4000顶帐篷和130顶蒙古包,紧急部署调运支援四川灾区。 蒙古包的特点是防风、防雨、抗震、保温,拆装方便,住进去冬暖夏凉,十分适合灾区居民居住。灾后的过渡期是比较长的,蒙古包比较耐用,有利于灾后的建设和长期居住。地震死伤,大部分来自建筑物倒塌,这主要是由于地基受震后,引发地表上的房屋晃动,致使建筑结构遭到致命破坏。由于传统的蒙古包,全部是木制结构,而且不容易倒塌。有余震的情况下也可以放心地住在蒙古包内。 此次捐赠的130顶蒙古包预计能安置1000人入住。 内蒙古捐赠的蒙古包在地震灾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景。住进蒙古包的灾民普遍认为,首先感觉蒙古包里很凉快,没帐篷那么热,还可以塔很多的床,能做饭。蒙古包受到了灾区人民青睐和喜爱。 蒙古包在四川地震灾区完成了一种新的使命,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 二,城市防灾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场所。 我们的邻国日本非常重视防灾绿地的建设。当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来临时,有31万多人被分散在了1100多个避难场所中,其中神户的27个公园都成了居民的紧急避难所,城市防灾公园在这次大地震中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避难和灾后暂住的场所。 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就多。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条件。 但是,此后我国在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建设中进展却不是很明显,直到2003年10月,北京市才建设了第一个防震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目前,城市遭受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应该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增设城市防灾公园。2004年9月,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须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汶川大地震深深地触及了人们重视防灾绿地系统建设的神经,全国各地纷纷反思和部署城市防震绿地体系:厦门将开辟110个避难场所;为完善地震应急预警机制,山东省日前完成了强制性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制定工作,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广州市地震办正争取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在公园、广场、绿地和学校操场推广建设;合肥市计划用3年~5年实现应急避难场所在社区的全覆盖;上海市政府应急办公室近日明确回应一份名为《增设灾害避难场所和标识完善上海应急体系建设》的政协提案,并表示采纳提案的建议。今后全国各大城市必将加快防灾绿地系统建设。 三,建设蒙古包主题城市防灾公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可能在平时显现不出其更大的实际价值,但关键时刻,它却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因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不可缺失。这是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通过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实践,蒙古包的防灾功能和救灾中的作用得到了一次验证。我们通过蒙古包主题城市防灾公园建设可以克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弊端,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观赏、休闲娱乐等功能和应急时期的避难场所功能结合在一起,可以摸索出一套多功能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