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蒙古式建筑探析
 
  

项目编号:
471044017
项目名称:
蒙古式建筑探析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式建筑探析

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张晓东

赴蒙古国考察期间,类似帐幕式的建筑,引起笔者及同行的注意,回国后在查阅资料中发现,由帐幕式建筑而演变为板式木构建筑,始于清代初年,是由第一世哲丹尊丹巴呼图克图设计创建的朝克沁大殿,随之相继传沿了下来,并与其它建筑类型相融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我们认定这种类型的建筑为蒙古式建筑,它与汉式、藏式、藏汉结合式建筑为今蒙古国的四大建筑类型,在寺庙建筑中曾广为施用。

最早见于记载蒙古式建筑的是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一书,鉴于作者与蒙古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书载中不为具体或准确,故笔者从资料的分析和蒙古民族文化为着眼点进行探析如下:

佛教传入引发建筑理念的变革

蒙古民族一直以居无定所,以逐水草而居可移动的蒙古包作为主要居住形式。明代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从漠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引进中原地区传统大木构制建筑,建造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地区首座寺庙额尔德尼召,标志着长期居住蒙古包的这一地区,揭开了地上固定建筑历史的序幕。随着佛教的传播和营建寺庙之风在清代日渐兴盛,漠北地区的建筑相继出现多姿多彩的多民族、多元性建筑文化,但由于条件限制,如果把寺庙建筑全部以汉、藏式方法营建,一是经济力量不足、二是工匠来源需借助外来力量,鉴于蒙古人传统的游牧生活所故及本地区木材资源的优势条件,佛教寺庙建筑出现了以适应本地区民族习惯的建筑形式:可移动的寺庙建筑。形成了蒙古地区在民族文化在建筑理念上的一大重要变革。

朝克沁大殿建筑的最初形制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于清早期顺治年间,赴西藏皈依了格鲁派(黄教)达赖喇嘛五世,返回漠北外蒙古后,据编年史《宝贝念珠》1651年(顺治八年)条中记载说:"格根自西藏回来后,按照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绛阳曲杰在哲蚌寺创立七个札仓之例,在诺门伊克呼勒(今乌兰巴托之前身)建立了七个"艾马克"。(注一)。寺庙也分作七个部分,分别由各艾巴克负责格根日常生活,维护呼勒秩序、法事活动、库房、膳食管理、赞助格根营建寺庙等......这期间喇嘛不断增加,需要建一能容几百人或一千人诵经场所,于是由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亲自设计,创建了第一座适应于迁移的木构蒙古式"朝克沁"大殿,而对于在必要时如何扩建此殿,格根还专门留下遗嘱。

早期朝克沁大殿为喇嘛的公用建筑,这一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一般不小于五间,最大为九间,外檐柱之高为3米左右,形成内高外低的四方台形制,屋面坡度以僻风、可排水为度;顶部居中一间(后来又发展为三间)高出屋面形成又一突出的四方台形的顶子,并在四面置有天窗用作殿内采光。大殿内柱子以间定数,纵横结构,用以木榫桦卯连络,可拆卸易安装可适应搬迁之需要。大殿的四周及屋顶均为木板封护,外表刷饰白色,顶部还用红、黑二色横条和园形花边作为装饰(与蒙古包顶装饰相类)。殿身正面居中设置三座大门,居中一门较大,专供格根出入,两侧门略小,为一般僧侣的通行,各门皆为板式两扇门开启;屋顶四角后来还置有"札勒参"(胜利幢),居中顶部置有"甘吉尔"(流金宝瓶)之类装饰物。

殿内并不豪华,地面施带有孔的木地板,各柱之间摆放供喇嘛诵经的坐位(扎布丹),即无坐垫的小矮凳,只把居中一间留出一条通道直到北墙。通道北头居中置有格根的高台宝座,高台四角雕刻狮子造像,以示承托台座,宝座形如皇帝宝座,由椅座和靠背组构,上施雕刻贴金,椅座上置五个座垫(奥勒博克),靠背也置有靠垫;大殿内佛像供养在格根宝座两侧的木橱内。这是最早的朝克沁大殿的基本构制及室内的设施。

朝克沁大殿的等级制度及管理

朝克沁大殿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居中一门为格根专用,一般喇嘛不得由此进出;殿内除格根宝座也只能为格根专用,讲台宝座前第一排柱的两侧为堪布喇嘛、诺门罕的坐位,诵经时由温札特(领颂喇嘛)领诵,鼓手喇嘛(陶海音·呼毕·享格尔格奇)掌管鼓号等乐器。

殿内为维持秩序,设置"格布辉"的专职喇嘛(其地位仅次于堪布喇嘛和诺门罕),规定在法事活动中为恢复肃静,由"格布辉"用棒子敲打殿内的圆柱,但绝不允许敲打格根宝座前的四根园柱(因为宝座两侧的两根柱子属格根,另二根属堪布喇嘛和诺门罕)除此之外,其余喇嘛都在其法杖之下。

殿内格根宝座、法帽、法杖、供奉的佛像是喇嘛极为崇拜的"宝物"。

朝克沁大殿扩建的遗嘱解读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有关大殿扩建的遗嘱原文,不见记载,但从其结构的方法来解读,不难看到其遗嘱中应该包含有两个内容:

一、大殿的迁移

自顺治八年(1651年)今乌兰巴托前身--始建呼勒时起,呼勒曾多次搬迁,为适应搬迁,朝克沁大殿的设计予以了充分考虑:柱与柱之间的纵横结构,当采用双条木枋的榫卯穿插结构,极易卸拆,且安装后可达到整体稳定。此外在柱基做法上,都具有其可拆迁的条件如具体的固定做法和统一编号。移地重建时,按序布列、拼装,它与蒙古包的移迁拼装,具有相同的可移动性特点。

二、大殿的扩建

为扩大大殿的面积,增加室内利用面积,格根为此留下扩建的遗嘱其实很简单,诸如五间扩为七间、七间扩为九间时,只在其原有建筑的四周,按柱网轴线及柱距定位立柱,上置三角架式的枋木(同汉式梁架)结构,形成两坡屋面形制的周匝围廊,内坡屋面的木板与旧殿的屋面板相衔接,拆除旧殿四周木板和三座门,改移在新扩建的外柱正面居中位置安装,做好屋顶防排水及刷饰,扩建工程即告完竣。

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察蒙古时,亲眼发现这类建筑中不少迁移时造成的遗迹,可证它是经过多次迁移或扩建时形成的历史信息。波兹德涅耶夫所指朝克沁殿"一直都是一百零八根柱子支撑屋顶"之说,似为一吉祥数字而已,因为面阔进深各九间的大殿用柱仅为100根,如果说二层顶部一间另为4根,计也仅为104根,但顶部用柱,也往往做成上下通柱的形式,才可稳定,故在数量上也不可能超出100根,故笔者以为用柱数量,当以面阔进深的柱子分布的实际而定,如果在大门另作门廊,则又是另一说法,而不在殿身用柱之列。

蒙古式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类似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设计的朝克沁大殿蒙古式建筑,在蒙古早期寺庙建筑中,曾占据一定主导地位,并在各类佛殿建筑上广为应用而得到很大发展。在考察额尔德尼召之南20余公里处桑和地区的巴伦呼勒庙(也称桑和庙),发现此庙为1947年重建,现状三座大殿并列,其形制虽属砖(土坯)木结构,但其造型仍保留了帐幕式的基因元素,与纯汉式建筑有明显差异,又据大殿内保存的原状寺庙鸟瞰平面图,则发现所有建筑都与早期朝克沁殿的蒙古式建筑形制相类。此外在其它建筑的早期资料中也不乏这类的实例。但是在它具备有经济实力之后的重建时,往往事结构上与其它建筑构制相互融合,如与汉式建筑相结合,演变为一种蒙汉结合的特殊类型的建筑,巴伦呼勒庙就是明显的实例;另一种与藏式建筑的结合及工艺做法上的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又形成今甘丹寺又一种形式的建筑,特别是近年来由柬埔寨工人参与了重修,实际上它已与藏式金瓦屋面的殿式建筑、柬埔寨佛教建筑文化溶汇到了一起,蒙古式建筑文化只是在帐幕式外型保留了一些基因,而整体风格内涵已发生变化,又形成了蒙古式建筑与西藏、柬埔寨建筑文化结合的又一种变革。这种变革与纯蒙古式建筑最大区别是,原有可移动的功能特征的消失,以新的固定建筑类形及文化内涵所替代。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蒙古式建筑渊于传统的帐幕与蒙古包等可移动的居住形式,它由小及大、由空间内部简易支架到多支柱的空间不断扩大、从单纯居住到后来行军征战的帐幕,都成为了蒙古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特点仍保持了它的可移动性和材料质地、装饰图案蒙古地区特色、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和居住习俗。

由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根据本地区实际,借鉴木构柱架扩大空间的做法,成为蒙古式建筑一项新的改革,它不仅形成了"朝克沁"这样大空间并可不断扩建的建筑形式,而且依然保留了蒙古式建筑可移动搬迁和帐幕式的基本特征、保留了色彩、装饰上的民族风格,应当肯定这是蒙古式建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

但蒙古式建筑同时具有许多缺憾,诸如木板屋面的坡度缓而防水性差、整体木作构制的防寒能力差,又需经常保养,多次搬迁,木构件的损伤不可避免,故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更多其它民族建筑之长处,不断加以改进,继而形成了蒙汉结合、蒙藏结合及多文化结合的各种表现形式。蒙汉结合式改进的重要特点表现为原有木板墙改为砖(或土坯)构筑,屋面坡度提高而改为筒板瓦,但其外型、装饰保留了原蒙古式建筑的基本文化特征,但原有可移动性则改制为固定了。

蒙藏结合式主要特征是效仿藏式寺庙做法中金属板材屋面(金顶做法)形式和佛教装饰的利用。虽与蒙古帐幕建筑的造型多有相类,但材料利用已发生很大改变,工程做法也有了重大改变。如将此建筑放到西藏,则很难分辨出是藏式,还是蒙古式建筑。

材料质地、工程做法的改变,导致了原有民族文化理念的改变,蒙古式建筑在其发展历程中也由可移动性而改变为固定,进而衍生出种种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纯蒙古式建筑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多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中国在元代经历了128年的历史,蒙古式建筑不可能没有重要的发展,只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文化的影响,不似漠北蒙古地区那样保存有各类蒙古式建筑的信息和实例那样多,因而我们对内蒙古地区蒙古式建筑的研究,就是要借鉴今蒙古国有关蒙古式建筑的信息、历史资料和实例佐证,在我们民族建筑的研究中能有所启迪,并补阙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内、外蒙古地区的蒙古民族,是同根同源的同一个民族,我们跨国考察,旨在对历史的过去加以考证,进一步加强两国学术界的文化交流和探索,我们通过今后两国内外蒙古地区这方面的合作交流,必将会取得更为重要的成果,并使蒙古式建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下来。

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张晓东 高级工程师

0471 2351376 13704752012 zxd-01@163.com

注一:此载参阅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一章库伦(大呼勒)一节,但书中依据关于编年史的《宝贝念珠》,笔者还见到也未能直接查阅,谨此说明。

- 1 -


  • 上一个项目: 希拉木仁庙建筑形态研究

  • 下一个项目: 地域建筑是一种精神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395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