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地域建筑是一种精神
 
  

项目编号:
471044017
项目名称:
地域建筑是一种精神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地域建筑是一种精神

张鹏举

摘 要

地域建筑自古就有,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从科技发展及其与人文互动作用于建筑的发展历程考察,地域建筑表征人文精神,并作为科学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发展的伴生物而存在,是一种矫正科技偏离人性的力量。因而,地域建筑不是特色,更非风格,而是一种永恒的思潮和没有终点的过程。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矛盾属性中看,地域建筑具有精神属性,从理论和实践的所属层面中看,地域建筑具有操作性。本文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还归纳了地域建筑在创作层面的三个属性特征:有机性、相对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地域建筑、科技发展、人文精神

当下,建筑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仍是地域性。持续多年的"地域性"与"全球性"之争,在绿色为主题的建筑时代,似乎有了新的诠释。因而,从根本上重新考察地域性有助于理清创作中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观念和手法。

1.引言

建筑的地域性通常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建筑不同于其它建筑的属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天津大学邹德依教授在比较了传统、民族、方言后倾向于设定地域性建筑的含义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1]。

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日益复杂,地域性建筑呈现的状态也非常模糊不清,同时在许多问题上,建筑创作的价值观在地域性建筑中表现的不尽一致,建筑界贯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新地域主义""当代乡土"等加以称谓。以"批判的地域主义"为例,"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地发扬时代批判与创新精神"[2]。上世纪70年代末,荷兰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提出这个概念其核心可概括为"现实主义",用于区别稍缺理性带有地方偏见的普遍意义的"地域主义",甚至"地方主义"。上个世纪末楚尼斯还在其著作《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分析列举了一批"批判姿态"的地域主义建筑作品。进一步检验和说明一种开放、广义的地域主义原则[3]。

地域建筑自古就有,它始于一种封闭状态和地方特有的建造手段。然而,随着这种封闭的逐渐打破和建造手段的接近性更新,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变得模糊且多样,涵盖了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生活风俗、审美感知以及政治、社会、自然等的各个方面。但若简单疏理,两条主线是十分清晰的,即科技与人文。历史地看,正是科技因素主导着地域性建筑演化的总体进程,而人文精神则促成建筑地方特色的挣扎。前者导致"全球化"无孔不入,后者又让"地域性"艰难地延续。哲学地看,正如科技与人文一样,"全球化"与"地域性"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局部的对立争辩而实质上是一体的。

[1]邹德依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5).4-6

[2]吴良庸.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性.中文版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这些作品也包括了近年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如吴良庸的北京菊儿胡同,李晓东的玉龙小学,王路的天台博物馆,王尌的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区等。

2.科技发展与地域建筑

当我们回眸中外建筑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科技力量与人文精神共同作用于建筑,它们时而强弱交替,时而平衡发展共同构成了两股不同方向的力量,推动建筑向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两股力量绝非相反,尽管在局部表象上有相互对立的假象。

2.1科技与人文互动作用的建筑发展历程

正如前面所言,当向前追溯的时候,地域建筑产生于一种封闭状态下原始技术手段应对环境的自然结果。这种结果的长期作用影响建筑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种群自身,加上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宗教、积淀成的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一种本质力量因素--人文精神。当科技不断发展,建筑不断进步时,技术的功利目的也不断地使技术理性走向非人性化。此时,时代总是高扬起"人文精神"这面旗帜修正建筑的前进方向。而每一次高扬的方式,或思潮或主义,其结果均不同形式地指向"地域建筑"。

在以欧洲为主线的西方建筑发展史上,这一科技与人文互动作用的过程尤为明显[4]。古典时代的希腊普遍认为是人文精神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那时技术手段适配着建筑形式。承担主要结构作用的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装饰术语,它同时代表着"政治化"倾向的域邦归属和地域精神;古罗马因发现了混凝土发明了劵拱技术,使建筑跨度摆脱了简单梁柱结构的局限,从而成就了大跨度的建筑形制。古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形式、空间组合、艺术风格以及功能、规模都与这种技术有着血肉的联系。与此同时,古罗马的人文精神始终高涨,建筑充满了均衡感,古罗马的伟大建筑由此而成,古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地域建筑风格也由此成熟而鲜明;中世纪,技术的发展集中表现在12世纪下半叶新的结构体系,它集中了当时散建各地教堂的十字拱、尖券、骨架券、两园心尖拱等做法,利用扶壁抵挡拱顶的侧推力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成熟的风格,造就了雄伟的哥特式建筑。但这种技术理性被宗教神权异化,到15世纪西欧各国的哥特式教堂趋于一致,形成了在主流建筑中的"国际式";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反封建,反宗教科学的人文主义运动,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后,人文精神被再度高扬,建筑突破了教会的精神专制,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进取精神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地域建筑时代;现代建筑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而必然产生的一次重大革命,现代科学技术带来全新的建筑面貌,而同时,其强大的力量导致了人们对技术理性的无限崇尚,进而产生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后现代建筑则是发端于对现代建筑漠视人性的质疑而产生的一种思潮;战后40~70年出现的建筑思潮和现代主义之后的其它建筑思潮,不论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可不同程度地归结为要么宣扬技术理性,要么强调人文回归,而其密集程度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时代。而当下的"地域主义"、"新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都是又一次对"人性"的复归。

2.2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地域性建筑特征

就建筑而言,与科学相比,技术的进步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和影响,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5],影响着不同时期的地域性建筑特征。

·自然性技术阶段,它是技术的初级阶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试错自然获得的技艺改进和劳动工具的成功。起初,不同地域的原住民主要通过石器工具借助于石、木、皮等原始自然材料建造住所,之后随着火的使用,陶制品等的发明及生产工序和成果的日益复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建造劳动分工、劳动组织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于是技术被纳入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当中,成为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由于技术大多数是适应当地原始材料和自然条件的低技术,且进行的范围有限,不同地

[4]参见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和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黄顺基.郭贵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14-415

域交流不够频繁,建筑的地域特征各自不同且明确。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无比丰富多样的建筑图景。总体特征为:体量较小、与大地结合紧密;使用原始材料,技术干预的成分相对较小;顺应自然条件,具有原始生态特征。

·技能阶段,当人类进入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后,社会上出现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巧的工匠,对某些建筑材料有了新的认识和发明,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组织方式也飞速发展,出现了国家、军队和城邦等。建筑与上一个阶段相比,以更加复杂的形式与技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此阶段地域性建筑的特征为: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传播,使用相同技术手段的范围扩大,具有相同建筑特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且边界变得模糊,另一方面建筑体量变大了,技术含量提高了。而同时,上一阶段所形成的建筑文化传统仍然在起作用。总体上,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仍是鲜明的。

·自觉技术阶段,这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发展的新模式。其突出的特点可概括为三者发展的一体化。这一特点,使现代科技走上了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更加自由和自觉创造的新阶段。当然,科学技术的作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影响着社会。交通公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这些都形成了所谓"文化趋同"现象。建筑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受到严重考验。具体地看,自19世纪工业革命的200年间,现代建筑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6]。第一次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它提供了现代建筑必要的现代手段和新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等。它们是现代建筑必须的材料基础,显见这次革命对建筑造型艺术,和依赖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地域建筑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次是设备技术革命,20世纪以来,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人工通风、空调、水处理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它们从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对建筑产生影响,以致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空间的构成模式都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此看出,这次设备技术的革命,对建筑的影响由建筑形式方面转向了功能组织。建筑不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建筑朝向、采光、通风、温湿度调节等等都可由人工来处理。成因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建筑形式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光纤通讯、电子技术和节能技术等等高新技术进入建筑领域,自动化的楼宇管理系统,防灾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和环境意识的确立,使得当今的建筑朝着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与结构、材料技术的革命相比,这种高技术对建筑造型的影响相对有限。与设备技术的革命相比,它所影响的也不再是空间造型和功能组织。信息技术革命影响的是建筑的内在中枢,同时对建筑整体构成了更为深远的潜在的影响,如,在自觉技术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崇尚技术的建筑审美观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建筑设计和建造的难度被大大加强,处理问题的核心更多地移向了建筑内部等。因而一方面我们看到建筑的"地域性"又一次大大地被"时代性"所掩盖,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未来科技发展在价值观上,如节能环保等,其出发点与地域思想又走到了一起。

2.3地域建筑并非特色

从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作用来考察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地域建筑代表了人文精神。或言,人文精神重要的述诸方式之一即是建筑的地域性。技术革新推动了建筑前进,而地域性适时弥补了发展过程中丧失掉的人文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二者表现出博弈,常常出现两种精神交替占上风的状态。总体看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出对科技领先发展的一种反叛。从中我们不难认识到,科技发展是必然的,而地域建筑的反叛也是永恒的。因而,地域主义是一

[6]刘爽.王家利.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科技成果纵横2005(1).46-47

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从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地域性建筑特征,我们又认识到:首先,科技发展在先,人文进步在后,科技发展速度快,常表现为革命,人文进化慢,呈现出改良、适应和逐步建立的过程;其次,原初,地域精神与技术进步其价值取向是同一的,当技术飞速发展后,二者逐步分离并走向对立。对立就需要以一种新的平衡打破,而同时对立中又蕴含着新的平衡。建筑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的。其中,建筑的地域精神充当了平衡剂的作用;再次,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矛盾对立还表现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对立。当手段快速发展,偏离了目的,出现了人性的异化,充当目的的保护者的地域精神自然站出来维护、纠偏和抗争。然而,在一次次博弈、反判、纠偏和抗争中起始明确的地域风格消弱了,那是因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新的平衡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逐步演化变成了目的。但这种演化是部分地缓慢地进行着,因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仍然也必然地需要一种地域精神不断地进行博弈和反判。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地域建筑在当下看过去是风格问题,从历史发展的整体看现在,地域建筑就并非风格特色,而是思潮、主义,它不属"物质"属"精神"。

3.地域建筑的属性

明确了地域建筑具有"精神"属性,同时,地域建筑是思潮而非特色,那么,地域建筑就是历史的必然现象,无需言说只要实操,即手法比理论更重要。

从这种精神属性和操作性角度看,地域建筑创作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从价值观的高度看地域建筑,芒福德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地域建筑是一群人生活的更好的一种属性[7]。由此从创作层面,地域建筑具有如下属性。

3.1有机性

在美与艺术的论著中常提到有机性。它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和谐的审美观。地域建筑因其精神归属从而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视觉类型,成为满足人复杂需求的有机建筑。有机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已经引起很多建筑师的重视。赖特的"有机建筑"和沙利文的"有机装饰"观点都是例子。简言之,有机建筑即有机地生长在生活中。

3.2相对性

地域性与全球化具有相对性。从历史的不同时段以及范围、程度看均具有相对性。从与技术发展的互动中看,一个地域的趋同化从更大的范围内看则仍然是地域性;而历史上一个时期的全球化,今天看来则又是地域性。因而地域建筑应站在全球视野和历史立场来识读和创作。

3.3开放性

地域建筑作为承载建筑人文精神的方式之一,其建筑形式从一开始就不应是静态的"纯形式"而是"完成了的内容"。建筑的内容--社会生活是"活"的。当我们看到美的建筑形式时,也看到了人们在其中的美的生活。而创造"活"的地域建筑则要求建筑具有超越静态形式的开放特征,从模仿、复制、变异、象征[8]等可预知的"必然"中解放出来。

4.结语

回到建筑的"地域性与全球化"话题,从局部看,两者相争非此即彼。从整体看,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整一而不可分。因而地域建筑从来就不是建筑中的一类,也不应是某一范域内的建筑。它是建筑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建筑人文精神的一种表征。

[7]路易斯·芒福德[美].《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玲.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现代许多建筑师总是习惯从曾经的地域建筑中吸取创作灵感,以一种与表象的特征发生联系的方式提炼生成手法。

推动建筑演化的基本动力是科学技术,它取决于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结构理论的研究与实现,社会、交通、信息等高科技应用技术的发展等。在建筑随着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地域建筑做为一种思潮伴生其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吴良庸.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性.中文版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路易斯·芒福德[美].《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玲.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徐干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苏珊·郎格.艺术问题

[7] 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泽.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8] 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建筑学及相关学科.崔听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 黄顺基.郭贵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邹德依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5)

[11]刘爽.王家利.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科技成果纵横2005(1)


  • 上一个项目: 蒙古式建筑探析

  • 下一个项目: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状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706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