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试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项目编号:
471044010
项目名称:
试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试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王利俊(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提 要: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的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的文化体系。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草原文化 生态理念 生态美学 生存环境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的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的文化体系。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依据当代美学理论和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相应审美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自觉的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蕴涵其中的巨大的美学价值。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自然美学价值

"天地人合一" 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 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的。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就给予我们人类馈赠性的回报;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就要给予人类灾难性的回报。草原蒙古人顺从"长生天"意愿,尊称草原为"大命",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小命",严禁破坏草原和水源。他们利用牛粪做燃料;采用游牧和轮牧的方式进行生产;禁捕幼小的鸟兽鱼虫和怀孕母兽;禁止在森林的旺盛成长期毁林开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贵的药材也不得挖光,否则将被定为无道德的叛逆者,而植树造林、治理荒滩等行为则被尊为善举。长期以来, 正是草原蒙古人的这些朴素观念,有力地保护了当地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资源得以恢复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维持了大型畜牧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游牧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自然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游牧文明的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它给我们以技术工具和现代发明,而在于它给了我们以天地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草原蒙古人视天地为父母,视水草为血液和神灵,他们关于家的概念是那样广阔,在他们看来,家就是整个草原,而山水花鸟、野兽家畜都是家里的成员。"天地人合一" 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 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反观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身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已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特别是落后不发达地区,常常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牺牲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这绝非危言耸听。

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大都告别了游牧生活,进入了摩托、汽车、风能、太阳能、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的时代。这些现代化手段的介入,改变着蒙古人的生活,表面上成为游牧文化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实际上却使草场遭到破坏,草原遭到污染,也使牧人变得懒惰起来,并彻底改变了游牧的本来意义。而作为蒙古人的审美追求、道德标准和荣耀的最佳象征,并与蒙古人结缘深远、相伴几千年的马,却从此失宠。当牧人从游牧变成定居,不再需要马,草原就失去了游牧文明的庇护,草原原有的千年绿意就无以为继。长期以来,工业文明优越于游牧文明的论调甚嚣尘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文明却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病,它充满了自私、贪婪、冷漠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犯罪。这与草原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惊喜地看到,草原牧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精神是充实的,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矫揉造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到食物链的顶端。但工业文明长期地替代游牧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也没有一片草原可以让我们放逐心灵。

人的生命活动是在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它是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之上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人自身。我们不难发现,畜牧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一切,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恩格斯据此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让我们稍感欣慰的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确立,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当今的绿色环保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倍加受人青睐,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处正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共识。生态美学理论的出现让人们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不忘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变化。由此我认为,草原文化特有的自然生态理念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因为在草原蒙古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用生态美学的观点考察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就是要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考察为轴线而展开研究,注意挖掘草原文化多样性的生态价值,最大可能地调动人们直接参与到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当中,实现保护生态与造福一方的双赢目标。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更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关键之处,在于确立"四种观念",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 "按照自然而生活" (赫拉克利特语)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们视动物为朋友,更加节制和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善待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而改善人们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的存在。

当然,我们在阐述草原文化生态审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一部分人对民族生态审美研究的误读。比如他们认为生态美就是自然环境的美,一提到生态美,就想到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自然环境,把生态审美研究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等同起来。这样的误读不仅在普通群众中普遍存在,即使在各级决策层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些内容仅仅是生态审美研究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处于比较浅层的内容。生态审美研究的本质和核心,应该是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存在状态,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所指出的:"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热爱,这既是生态学,也是生态美学最重要与最基本的精神。"可见,理解各民族的生存状态,改善民族的生存状态,这才是民族生态审美研究的本义。

二、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社会美学价值

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要深入到人的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的研究。草原蒙古人期望"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的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

美学不能脱离人。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它所研究的不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的一般生态系统,而是由人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的以人类为主体的人类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生物的或非生物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生态美学不限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研究人与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既然要以草原民族生存整体为出发点, 以改善草原民族的生存状态为本义,以草原民族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和谐自由境界为落脚点,那么,它就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与草原民族自身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类幸福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生态美学对人生的关切具有无限开放的价值取向。它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学相比,更关注人类生活本身的诗意价值和审美含义, 也就是要深入到人的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的研究。。

正如著名学者张玉香所指出的:在人与自然外在冲突的表象之下,与人类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相伴随的,是人类自身的分裂与精神危机,人类将自然作为奴役支配对象进行片面改造的同时,其实也将自己肢解了、物化了,精神流离失所,幸福无处可寻,当人以功利化和简单化的心态去对待自然时,人自身也简单化和功利化了, 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付出的巨大代价,促使人类开始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渐明白,人类幸福生活的所在,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还有精神的充盈与发展,人类固然可以从现实利益出发实现科技的"绿色化",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自然之于人类,不仅仅是养命之源、生存之源,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之间有着水乳交融、一脉相承的血缘, 这才是更本真、更本原的一面,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忽略的一面。

蒙古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相当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所期望的"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的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草原蒙古人正是从很早的古代开始就敏感地注意到了自然之于人类的重要性,首先将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确立为自己的目标,并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进而在自己内部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乃至艺术化的生存状态。

人们常用"歌唱的民族"、"舞蹈的民族"、"在节日中生活的民族"来描述草原蒙古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这就说明他们一直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当符合生态的要求,在精神层面上也是相当富有的,是并不缺乏生态美的。尽管就物质层面而言,由于历史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他们的生态美是有所欠缺的,至少目前是这样。但是,我们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文化的需要;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也不仅是体现在生理性、物质性的生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精神力量上面,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的精神生命比起物质生命更为重要,人的精神生命的存在状态更应该引起关注。

生态美学的研究,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 也是对现有美学理论的突破,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完整的、幸福的人类生活的寻求。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懂得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也更加明白人作为自然的承担者和自由自觉的特有的存在,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最终将幸福完整的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的、和谐的、诗意化的生存。

三、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真正人的意义上的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 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的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的原则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的意义。

生态美学将人理解为具体的、感性的、特殊的存在,这是符合生态的差异与多样化原则的。事实上,真正人的意义上的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 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的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的原则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的意义。

先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主要形成区和承载区,它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历史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这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和文化富矿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贫困,已经而且正在千方百计地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这是应该的,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的短期增长,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走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发展之路,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物质建设的时候,更要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认识中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想办法保留草原蒙古族等西部民族那些符合生态规律的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绝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获得了物质需要而丧失了精神和文化,造成一种新的生态危机,让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那种"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的状况在我们这里重演。

在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传统文化时刻都会发生变异,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保护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变异都已成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人与自然长期共存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民族生态文化。中西部地区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计划的积极重构过程,也就是立足本土文化,在分析研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重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民族文化中的关系,注重当地群众的变革要求,注意尊重各族群众的自主文化选择,让各族群众在尊重自然、生物和其他人群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精神财富的积淀,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保存人类文明的结晶,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待民族文化的"人类利益主义" 倾向,尽快建立对自然界的新责任感和新道德观,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严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通过政府的支持、学者的引导和群众的参与,对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再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的意义。我们知道,生态美学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民族生态审美的研究相对更加滞后。

通过对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和探讨,我深切地体会到,对民族生态审美的研究,就要从中国和民族地区的本土出发,从民族的生态审美状况出发,探索生态审美的一些基本规律,提高人们对生态美的认识,最后完成生态审美学的理论建构,提高民族的生态审美意识,最终促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并遵循生态审美规律而生存。

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在民族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实现营造适宜而优美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目标。因而,环境的美化也就必然成为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在这方面生态美学大有用武之地。不仅生态审美观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应成为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而且可以通过对生态美和生态审美心理的研究,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的美的规律,以便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具体指导。

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帮助各族群众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进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民族生态审美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的审美价值和生态美的认识、感受与理解,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民族生态环境的审美评价、审美态度。在中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中,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互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生态观、美学观的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是生态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审美评价的最基本标准,也是建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民族生态美学对民族生态审美价值和民族生态美的研究,对正确的民族生态价值观的形成,都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上,本人围绕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要素,主要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实际应用等三大方面探讨论述了它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它对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族生态美学不断建构, 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一定会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香:《生态美学意义浅谈》;

[2]杨维军:《加强西部民族文化生态建设》;

[3]王佛全:《游牧文化,维系草原生态的血脉》;

[4]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生态民族学视野中的西部开发》;

[5]王利俊:《草原文化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2005年第2期《实践》)。

作者简介:

王利俊(1968.12--),男,汉族,内蒙古凉城县人,现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内蒙古建院报》主编,系内蒙古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理事、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会员、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会员等。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由民族工作转为草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其论文《草原文化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被授予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电话:13804716119 0471-6604068 0471-6604045(传真)

邮箱:Wanglijun4068@126.com QQ :568141826

个人文集(文学):http://www.goodmood.cn/user/250964

1


  • 上一个项目: 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理念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下一个项目: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及变迁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8776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