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特征简析
 
  

项目编号:
471044112
项目名称: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特征简析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特征简析

韩秀华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现存藏传佛教建筑实例的调研与分析,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装饰色彩方面加以分析,阐明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基本特征。

内蒙古地区的喇嘛教建筑,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藏传佛教建筑在蒙古草原的大量兴建,是自明代阿拉坦汗在板升修造漠南第一座寺庙--大召之后。经过几百年的地域融合、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现在保留的遗存看,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在内蒙古地区从西到东分布广泛,尽管所建地址、年代不同、所受藏传佛教派别影响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各异,建筑特征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1外部空间

1.1选址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召庙的选址多选择山林水草丰美之地,靠山临河, "风水"极佳。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位于大山深处,有的位于平川之上;每一个召庙的选址都有着神奇的故事和传说,使得这些召庙更具有神秘的色彩。从适应地理及气候条件来看,这些寺庙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区地处北疆,地域辽阔,横亘东西。日温差大、冬季严寒且漫长。据测算,阴山山脉南北侧年均气温相差3~5℃,年降水量相差7~80毫米。寺院依山而建,可有效地阻挡冬季严寒气流的影响。同时,寺院建在高爽之地,可避水患。

从视觉感受讲,山峰峭壁给人以威严、崇高之势;谷壑洞天则有幽奇之神秘感。寺庙建于半山上,依山势错落有致,佛教的神圣之感由然而生(图1)。

1.2总体布局

内蒙古地区召庙的总体布局大致分为对称与非对称二种。

对称布局多建在平原,主要建筑如山门、经堂、佛殿一般沿一条纵向轴线布置,左右两侧依横轴分别以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陪衬,即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附属设施置两侧;各建筑间再用廊庑连接,或用围墙环绕,成为封闭性较强的完整建筑空间;规模较大的召庙则有与主要轴线平行的次要轴线组织辅助空间,如侧殿、僧人住所、仓亭等。在建筑尺度及空间组织上,则从山门、经堂、佛殿依次层层推出,突出主殿的高大雄伟。这种布局形式与汉传寺院建筑的布局相似(如图2、3)。

非对称布局,一般建在山区坡地,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布局自由灵活又不失严谨。如包头五当召,面南背北,依山势重叠殿堂,层层楼阁,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替,随坡势而增高,借助自然,在蓝天、白云、绿树、青山之间,栉次鳞比、错落有致、格外壮观,极具藏式建筑特色(图4)。

1.3室外空间

在室外空间序列上,各主要建筑前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广场或庭院。这些空间既符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庭院布局形式,又满足藏传佛教举行各种室外仪式活动。根据仪轨,室外活动有转经、辩经、跳查玛舞、举行各种法会等,相应的具有转经道、辩经场、各种广场等。同时满足人流的集散。这些外部空间与主体建筑共同形成空间的序列,在空间尺度上表现出实用性与秩序性。

2 建筑形式特征

从建筑形式上看,由于受西藏传统建筑和汉族殿式建筑艺术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藏传佛教的建筑形式可分为藏式、藏汉结合式二种,其中也融入了蒙古民族文化。

2.1藏式

所谓藏式,是以西藏碉楼式建筑为立面特征,

墙体用石砌或土坯砌筑,下宽上窄,收分明显,四周或单面开窗,正面采用"二实夹一虚"的处理手法,前低后高,木构架,平屋顶。沿墙高相间布置深棕色鞭玛墙和藏式窗。鞭玛墙上,按一定间距镶嵌铜镜,顶部正面中央置铜制法轮,两侧金鹿,作闻法状,金光闪烁,醒目壮观。殿前有石墩,上插旗杆,竖五色梵幡,特色鲜明(图5)。

2.2藏、汉结合式

藏、汉结合式是比较多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较多地体现在对称布局的寺院中。在中轴线的空间序列上有山门、天王殿、大经堂等建筑。山门、天王殿多数采用纯汉式建筑形式,屋顶形式有歇山、硬山等形式;经堂则采取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屋顶形式。规模较大的召庙是由数个殿宇组合成建筑群,建筑形式上则是以藏式或藏汉式建筑其中交错设置。呼和浩特大召、席力图召、希拉穆仁召的大殿、包头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大殿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图6、7、8)。

3 建筑装饰特征

3.1屋顶及檐口

屋顶是藏传佛教建筑装饰的部位。一般汉藏式建筑的坡屋顶敷设布瓦,等级较高的殿顶作琉璃瓦, 通常有剪边,如绿瓦黄剪边。在坡顶正脊之上安装宝塔、火焰掌,四角安套兽、铜铃,飞椽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而平顶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轮、宝塔、宝伞、布幡等装饰,琳琅满目。

3.2墙身

藏传佛教建筑更注重墙面的装饰,藏式建筑墙头都用深棕色的鞭玛墙带。"鞭玛"是红柳的意思,便玛墙是将红柳条扎成小束,染成深棕色剪齐,中间用垂直木根贯穿,固定在上下墙中;墙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个个黑底白饼,称为月亮枋。墙带上常贴有铜质鎏金佛教图案和梵文,在深棕色的底上闪闪发光。由于地方材料的限制,各地区因地制宜,鞭玛墙带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墙头抹灰之后做成拉毛再涂以深棕色,有的只是砖墙涂成深棕色,其上再抹出白饼,做到了形似(图9、10)。

3.3门窗

经堂鞭玛墙下的藏式窗,呈纵长方形,黑色窗套呈梯形上小下大,上沿挑出窗檐,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板下挂布帏。挑出窗檐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梯形的窗套、倾斜的墙面、再加上飘动的帏,使整个墙面显得生动(图10)。经堂大门更是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蜂窝拱(又称堆经)、莲瓣等,门扇多为版门(图11、12)。

4 室内空间

4.1空间布局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中经堂、佛殿的平面多为藏式,沿进深方向前面为经堂后为佛堂,有的设连廊作为过渡,形成一建筑整体,通称大殿。

大殿的开间数依规模有五间、七间、九间,进深为五~九间。佛殿的进深为一~二间。经堂高一般为二层,平面呈都刚法式,即中间的三~五间为共享空间,平面不减柱,有通天柱直抵栿下。这样,在简单的平面上划分为三部分空间:左右为信众礼佛的通道,也可作为转经道,比较低矮,且光线较暗;中间是喇嘛颂经的空间,缕缕光线从高窗射入,洒向经堂中央,高敞明亮。

经堂后部是佛堂,通高为二~三层,在这样窄而高的空间里供奉着高大的佛像。佛殿南侧开高侧窗,殿内较幽暗,而佛像则十分光亮,有象征"举世昏暗,唯有佛光"的神秘意蕴。从经堂到佛殿的空间,人们的心理经历了从压抑和恐惧到悠然升起一种崇敬和圣洁的变化(图13)。

4.2室内装饰与陈设

梁、柱、吊顶与藻井都是藏传佛教建筑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

柱截面以正方形、圆形为多,少数为"亚"字形,一般无柱础。柱顶承以托木,有花饰雕镂,施以彩画;柱身用用彩色绒毯包裹,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梁上也施彩画,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图14)。

室内陈设有佛像、各种法器、经幡、经幢等。

4.3壁画、彩画

经堂佛殿内壁画、彩画大部分为宗教题材。经堂佛殿内壁画、彩画大部分为宗教题材。如表现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佛教故事画、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 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喇嘛八宝(螺、伞、鱼、瓶、花、结、幢、法轮)等;也有自然风光、河流山川、飞禽走兽、亭台楼阁、草原风貌、花卉彩云等,景物丰富多采,人物栩栩如生。

彩画常配合着建筑色彩运用,由于气候寒冷和蒙古民族的性格热情奔放,以暖调为主,如朱红、金黄、橘黄等为底色;衬托以冷调,如青、绿为主色的各种纹 样,彩画纹样侧柱头、额枋多用连续十字形、万字形等几何图案,如意云纹、火焰纹、宝相花、缠枝卷叶、石榴花,亦有梵文"六字真言"、法轮宝珠等彩饰。

5结束语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作为宗教场所的载体,提供宗教活动的条件,支撑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建筑色彩所营造的建筑气氛都蕴涵着古典民族建筑的美。

参考文献:

[1] 德勒格 内蒙古喇嘛教史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第一版

[2] 德勒格 乌云高娃 内蒙古喇嘛教近代史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 乔吉 蒙古佛教史--北元时期(1368-1634)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

[4] 陈耀东 中国藏族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 刘勇德,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一版

[6] 宫学宁,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五当召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7] [俄]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 刘汉明等译 蒙古及蒙古人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5月第一版

[8]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六版

作者简介:

韩秀华:女。1964年5月出生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通信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爱民街49号,邮编:010059

电子信箱:hanxiuhua2004@yahoo.com.cn

联系电话:13009508766

1


  • 上一个项目: 浅谈上世纪30年代蒙古族建筑风格

  • 下一个项目: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试析小经堂的产生与特征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412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