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元代水军训练及军事科技教育
 
  

项目编号:
21313543416
项目名称:
元代水军训练及军事科技教育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元代水军训练及军事科技教育

王风雷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蒙古人以武定天下,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传统的军事及其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军事方面的优势或长项也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尤其随着征伐目标的改变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则更多地体现在了水军的训练和军事科技的应用,以及军事匠人的培养上。因此,本文仅就元代的水军训练和军事科技教育问题进行一番探讨,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以后,随着征伐南宋步伐的加快,他在军事方面遇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蒙古铁骑到了长江流域或江南水乡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优势的发挥遇到了困难。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渡江战役中,由于南宋水军的顽强抵抗,蒙古军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尤其要适应长江流域及江南水乡的地形特点,必须尽快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从胜利走向胜利,进而实现收复江南的任务,完成统一大业。相反,若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将成为泡影。可见,组建水军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必须抓紧落实。因此,元代的水军是在讨伐的战争实践中诞生的。据史料记载,元代的水军最早在元太宗窝阔台当政时期,于1238年开始组建。当时水军的组建,与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兴(今河北保定)人解诚有这密切的关系。此人“善水战,从伐宋,设方略,夺敌船千计,以功授金符、水军万户,兼都水监使。焦湖之战,获战舰三百艘。宋以舟师来援,诚据舟厉声呵之,援兵不敢动,急移舟抵岸,乘势追杀之,夺其军饷三百余斛……从攻鄂(今湖北武昌),夺敌舰千余艘”[①]。这里所说的焦湖之战,是指戊戌年(1238年)[②]在今天的安徽巢湖蒙宋双方进行的一次激战。这些史实都说明,大蒙古国时期的水军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而且水军都督基本上都有汉人来充任。后来1258年元宪宗蒙哥率军征南宋时,曾经“募兵习水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就是朱国宝“以职官子从军,隶水军万户解诚麾下”[③]。以上就是元代有关水军的最早记录,为此解诚为创建大蒙古国以及元代的水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水军的训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军的创建标志着蒙古族军事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为推翻南宋王朝奠定了强大的水军基础。

仅仅创建了水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它的作战能力,而且必须敢打硬仗。因此,元朝政府开始结合实战加强了水军的训练,也积累了好多成功的经验。据史料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三月,政府下令“敕边军习水战”[④]。这一敕令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此时忽必烈的目光早已锁定南宋的广大地区,而且在征战时绝对不能重蹈赤壁(今湖北赤壁,还有一种说法为今湖北嘉鱼或黄州)大战的覆辙。当年曹操在赤壁失利的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点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忽必烈早已看到了这一点,而且做了具体的部署。这也是元朝政府训练水军的最早记录。由于记录过于简略,具体在哪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训练,其教官是谁等问题都成了一个未知数。至元四年(1267年)东安(今河北安次,即廊坊)人张禧“改水军总管,益其军二千五百,令习水战”[⑤],与之相适应,他的军功基本上都与水战和海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大多是在均州(今湖北均县即丹江口)、襄樊(今湖北襄樊)、襄阳(今湖北襄阳)、江阴(今江苏江阴)、日本等地的水域和海面开战的。总之,元朝政府通过军事斗争进一步强化了水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克敌制胜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⑥]。元朝政府在加强水军训练的同时,对船只或战舰的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做了很多实事。至元五年(1268年)正月,元朝政府下令“陕西五路四川行省造战舰五百艘付刘整”[⑦]。训练水军没有舰船是不行的,假如没有舰船,那所有的东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去制造战舰。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兀良氏阿朮将军在汉水与宋军交战,杀溺生擒五千余人,获战船百余艘;于是治战船,教水军[⑧]。这是边战边学,非常实用提高也快。在平宋战场上阿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最具有发言权。至元七年(1270年)三月,阿朮与刘整言:“围襄阳,必当以教水军,造战舰为先务”;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许可之后,他们教水军七万余人,造战舰五千艘[⑨]。阿朮和刘整通过敌我双方实力的比较后,他们可谓知己知彼,一方面看到了宋军的长处,另一方面也深深地体验到了自己的短处。“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唯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⑩]。这就是前线将士破宋的基本思路,也算是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然而,真正要教练水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事情,他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元十年(1273年)三月,刘整提出的教练水军五六万及于兴元(今陕西汉中或南郑)金(今陕西金水)、洋州(今陕西洋县)、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处造船二千艘的请求,得到了元廷的批准[11]。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元朝水军的实力,从而加速了南宋灭亡的进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元代的“曹彬”[12]——伯颜的“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13]诗文得以了解。这篇诗文气势磅礴,寥寥数语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气度,同时也为我们描述了蒙古铁骑和水军的声威。对此元人刘敏中的记录更有意思:“丞相总兵南伐,旗旄所向,战无坚阵,望风披靡,长驱径捣,如入无人之境;取汉鄂如拾遗,摧苏杭如拉朽,宋将身窜胆落,救死之不暇,用能获其君臣,收全功而还”[14]。笔者通读《平宋录》后的感觉是,元军一方面用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用政治手段解决了好多棘手的问题,这样免去了生灵涂炭,为百姓谋取了福祉。伯颜的高明在于彻头彻尾地贯彻了元世祖忽必烈制定的“不杀”之策。

元朝统治者在征南宋同时,把目光转向了日本这一岛国。海上作战为元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蒙古军把自己的长项搁置一边,勇敢地学起了原来自己不懂的东西。海上作战首先必须熟悉内河作战,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内河作战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元廷“命凤州(今陕西凤县)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个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15]。这次征日本虽然失败,但积累了海上作战的经验。为了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海战,元廷进一步加大了水军训练的力度。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一月,政府“命湖北道宣慰使刘深教练鄂州、汉阳(今湖北汉阳)新附军”[16]。至元十八年(1281年),政府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八月以阿塔海代总军事征日本,因遇台风而失败[17]。当时人们对海上的气候还是缺乏了解,再加上天不作美导致了失败。假如元军能够错开台风,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种写法了。为此,日本人至今称神风帮助他们打败元军(寇)。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政府命右丞阇里帖木儿及万户三十五人、蒙古军习舟师者二千人、探马赤万人、习水战者五百人征日本[18]。由于各种原因,此次未能成行。此后,水军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元廷以军万人隶江浙行省习水战[19]。同年四月,以征日本船运粮江淮及教军水战[20]。同年十二月,江淮行省以战船千艘习水战江中[21]。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元廷“谕江南各省所统军官教练水军”[22]。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塔不已儿之子庆孙领诸翼军镇太湖,教习水战[23]。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六月,“诏蒙古人总汉军,阅习水战”[24]。到了这个时候,在蒙古人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熟悉水战的将领。实际上,元廷加强水军训练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不甘心远征日本的失败,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南海列岛。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月,元廷诏福建行省除史弼、亦黑迷失、高兴平章政事,征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会福建、江西、湖广三行省兵二万,发舟千艘,给粮一年,驶向了爪哇[25]。据载,本次海上远征,元军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一定的战绩,但由于势单力孤,花了了六十八昼夜时间才回到了泉州,伤亡三千余人[26]。这是元军东征日本失败后的第一次胜利。成宗即位以后,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九月,以合鲁剌及乃颜之党七百余人隶同知枢密院事不怜吉带,习水战[27]。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海道漕运船,令探马赤军与江南水手相参教习,以防海盗[28]。仁宗即位后,也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水军训练。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命浙东都元帅郑祐同江浙军官教练水军[29]。到了这个时候,随着战事的减少,史书上有关水军训练的记载日趋减少,或者说见不到了。元朝统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组建并训练出了强大的的水军,而且主动出击日本和爪哇,这在中国历史上奏响了一曲曲骑士的凯歌。与明代的抗倭斗争相比,元代的东征日本绝对是一个英雄的壮举。前者是在家门口受凌辱,窝囊到了极点,而后者却打到了日本列岛,虽败犹荣。

除了水军的训练,元代蒙古统治者对军事科技及其教育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首先,蒙古军在南征北伐时,开始使用了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蒙古人通过战争把它传到了西方。按理说,蒙古人的方位知觉还是比较灵敏的,但在某些场合还辅助于先进的仪器设备,尤其在空旷的原野或茂密的森林里还必须有指南针。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见到有关蒙古人使用指南针的记载,如果据此做出否定的结论,那就错了。在此我们可以把陆地作战抛在一边不管,而海上远征就不同于陆地作战了。元军东征日本,南征爪哇,海上的风浪大,暗礁又多,假如没有指南针,那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当时的远航,一方面要用指南针,另一方面还需要定位仪,用来确定战舰的具体位置。若没有类似的仪器设备,偏离航线、触礁沉船的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航海技术所达到的那个水准,以及船员的素质。指南针或定位仪的使用,以及舵手的培养都需要有相应的教育。那么,首次向蒙古人传授上述技术的人又是谁呢?是不是汉人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在一般情况下,蒙古人比较重视匠人,这些匠人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据史料记载,在元代的军事教育中,人们已经广泛运用了军用地图。在当时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善于利用军用地图,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这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在指挥作战时,特别重视看地图。据史料记载,忽必烈“尝坐便殿,阅江南、海东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30]。由此可见,军事指挥员查看地图,用以部署兵力都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编写方志中可以了解,其中所附的山川河流图很能说明问题。因此当时的军用地图可能更详细一些,甚至把每一个战役中的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标注的清清楚楚。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者,身边必须有一张地图。另外,当时的海战已经开始运用了海况图。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由日本船为风漂至者,令其水工画地图,因见近太宰府西有平户岛者,周围皆水,可屯军船;决定先占据这一岛屿,再由一岐岛进讨日本[31]。据此推理,元军在征爪哇时也可能画过海图,为认识海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其次,充分利用砲石技术,培养了一批砲手。与大蒙古国时期相比,元代的砲石技术及其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砲兵成了一个特殊的兵种。在元代的军队管理机构中,有砲兵手千户所[32],而且安排了多名官员。换句话说,当时砲手的培养,主要由砲兵手千户所来管理。除此之外,元朝政府还设置了“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砲手总管府。十八年(1281年),始立为都元帅府。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万户府”[33],并设置了多名官员。该机构主要管理回回砲的制造以及砲手的培养等工作,因此它既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也是一个业务培训机构。回回砲的传入是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产物,蒙古人西征把回回砲带到了中国。

在成吉思汗时期,除了唵木海,还有砲手贾塔剌浑[34]和砲手元帅薛塔剌海[35],他们都兼任过砲手教官,为攻城掠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忽必烈时期,贾塔剌浑的弟六十八立砲樊城南、发砲摧常州城壁、总新附砲手军、管领砲手都元帅、更授砲手军匠万户[36],尤其在训练砲手方面功不可没。毫无疑问,这些人也向蒙古军传递过砲石技术。

除此之外,蒙古人在攻城掠地时,已经广泛地使用回回砲了。当事回回砲匠们的技术精湛,准确率高。当年旭烈兀的军队进攻篾牙法里勤(其地应该在伊利汗国境内,但具体位置不清楚)时,敌我双方进行了砲战,而且射出去的砲石在空中撞击,碎裂成小块,砲匠们的高超技艺让人惊叹不已[37]。在元朝较早传授回回砲石技术的人很可能就是亦思马因。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回回亦思马因创作巨石砲来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命送襄阳军前用之”[38]。除了亦思马因,阿老瓦丁在制作回回砲方面也很有名。他于至元八年(1271年)同亦思马因一起来元廷的[39]。这两位都是回回砲石技术的传承人。据史料记载,至元十年(1273年)亦思马因“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他)相地势,置砲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40],因此他后来荣升为回回砲手总管。对于这一点,在阿里海牙传里[41]也有所提及。另外,马可波罗也做了相应的记载:“尼克罗和马飞两兄弟……制造一种西方人用的机器。这种机器能投射重达一百一十二公斤的石头。如果使用这种机器,可以毁掉这座城市的建筑物,砸死居民。大汗大喜并准奏。他召来最优秀的铁匠和木匠,听从者两个兄弟的指挥……几天之内工匠们依照波罗兄弟的指示造出了他们的军用投石机,并且在大汗和整个朝臣面前进行试用,使他们有机会看到这种机器抛射石头的情景……当这种机器在襄阳府前架好后,其中一台机器先射出第一块石头,达到建筑物上,又猛烈又沉重,致使这座建筑物大部分塌倒在地,居民们被这种奇怪武器,吓得惊恐万状,他们似乎以为这是天雷在起作用,所以马上投降”[42]。这些记载虽说有点出入,但大体相同。后来冯家升[43]先生对回回砲的图纸进行了复原,冯立升先生[44]对回回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有这些为我们了解回回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平宋以后,元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回回砲匠及砲手的培养。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砲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砲者,俱至京师[45]。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括回回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46]。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月,发大都所造回回砲及其匠张林等,付东征行省[47]进行了训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砲手元帅府为万户府,砲手都元帅府为回回砲手军匠万户府[48]。这些改革,都有利于砲匠和砲手的培养。在战事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感觉很有意义。至治三年(1323年)正月,遣回回砲手万户赴汝宁(今河南汝南)、新菜(今河南新菜),遵世祖旧制,教习砲法[49]。在当时砲匠的子孙后代是世袭的,因而其技艺的传承,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

元代人们在用砲石的同时,也开始使用了一些火炮。另据史料记载,“蒙古人有能祈雨者,辄以石子数枚,浸于水盆中玩弄,口念咒语,多获应验。石子名曰鮓答,乃走兽腹中之石。大者如鸡子,小者不一,但得牛马者为贵,恐亦是牛黄狗宝之类”[50]。鮓答即札答()不仅在《蒙古秘史》[51]中出现过,对此波斯史学家拉施特[52]也做了相应的记载。后来,拖雷在征潼关(今陕西潼关)的时命令手下人施用过类似的法术[53]。应该说,到了元代蒙古人将这些法术也进行了传承,用以嚇退敌人。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并器具图附》,见《中国兵书集成》第3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604617620

  

见冯家升著《火药的发明和西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23738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六十五《解诚》,中华书局1976年版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孔元》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朱国宝》

[]《元史》卷六《世祖三》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张禧》

[]《论语批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40

[]《元史》卷六《世祖三》

[]《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朮》

[]《元史》卷七《世祖四》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刘整》

[11]《元史》卷八《世祖五》

[12]《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

[13] 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

[14](元)刘敏中撰《平宋录》,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元史》卷二百八《外夷一·日本》

[16]《元史》卷十《世祖七》

[17]《元史》卷二百八《外夷一·日本》

[18]《元史》卷十二《世祖九》

[19]《元史》卷十三《世祖十》

[20] 同上

[21] 同上

[22]《元史》卷十四《世祖十一》

[23]《元史》卷一百二十三《塔不已儿》

[24]《元史》卷十五《世祖十二》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史弼》

《元史》卷十八《成宗一》

《元史》卷二十《成宗三》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一》

[30]《元史》卷一百五十四《洪福源·君祥》

[31]《元史》卷二百八《外夷一·日本

[32]《元史》卷八十六《百官二》

[33] 同上

[34]《元史》卷一百五十一《贾塔剌浑》

[35]《元史》卷一百五十一《薛塔剌海》

[36]《元史》卷一百五十一《贾塔剌浑》

[37](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译《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4

[38]《元史》卷七《世祖四》

[39]《元史》卷二百三《方技·阿老瓦丁》

[40]《元史》卷二百三《方技·亦思马因》

[41]《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里海牙》

[42] 陈开俊等汉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170

[43] 冯家升著《火药的发明和西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2

[44] 冯立升《回回砲考述》,见李迪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181

[45]《元史》卷十《世祖七》

《元史》卷十一《世祖八》  

《元史》卷十二《世祖九》

《元史》卷十三《世祖十》

[49]《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二》

[50](元)杨瑀撰《山居新话》,丛书集成初编,《山房随笔》(其他八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

[51] 巴雅尔标音本《蒙古秘史》,第471

[52](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5

[5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37


  • 上一个项目: 多士盈庭——元代会试的实施过程

  • 下一个项目: 元代皇帝使臣研究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7108 录入时间:2012/2/13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