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 德国游记(四)
 
  

项目编号:
7810245216
项目名称:
德国游记(四)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德国游记(四)
                                                       文/图  鲍尔吉•原野

    合计了一下,如果不算影视剧里人物,我结识的第一个德国人是阿克曼先生。我能这么孤陋寡闻吗?又回忆,冯•迪特利士,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德国军官、《大独裁者》的希特勒,卓别林扮演,都是银幕上的。我见面交谈的第一个德国人的确是阿克曼。

    从眼睛里探望他的祖国

    第一次见到老阿(冯丽的叫法)是在歌德学院。他高大、和善,眼睛含着这个年龄少有的清澈。之后到他家里吃饭。阿克曼的汉语很好,缓慢清晰,略带一点儿口音,他能听出你表达的复杂的东西。如思想和情感,这比外国相声演员说得快更重要。他的眼睛像儿童,微笑言说,眼里一片好奇神情,仿佛邀约你参加一个少年人的游戏,如捉迷藏、到林中疯跑。对视,他眼睛像在你的眼睛里找一样东西。

    可能德国人眼睛就是这样的,但我没见到其他德国人。到德国,见到成千上万德国人,眼神也成千上万。严肃的、呆滞的、活泼的,什么样都有。大体上,中老年人的眼神安静、年轻人活泼放射。后来找到和阿克曼眼睛一样的人——德国儿童。

    在街上,我常常被植物和儿童吸引。一个3岁刚会走的男孩子当婚礼傧相,他穿一件象牙色西服,边大步走边看自己的服装皮鞋,走几步停下来看别人,眼睛像发问:我穿的是什么?特别有趣。假日,儿童在草地上奔跑、骑自行车。他们眼神明亮,没有戒惧。没有中国儿童对陌生人的疑惑,也没有不许踩这个摸那个的教条。德国儿童眼里宽敞,一切都属于他们,尽情挥洒天性。中国儿童眼里流露着拘束,嘴上重复大人诱导他们说的一些蠢话“跟叔叔说再见”之类。对儿童来说,知识和智慧完全是两码事(对成人也如此),智慧是在玩耍游戏中从蛋壳迸出的雏鸟,完全学不来。催生儿童智慧的外物是大自然——树木、花草、昆虫,它们比知识重要一百倍。孩子的大脑和心灵在同自然的对话中一点点打开,变成丰饶的、让知识开花结果的沃土。在国内,遑论城市儿童,连农村儿童对大自然也知之甚少。所谓知识——其实是学业,最终为高考——把孩子身上饱满的汁液都榨干了,心地(心底)板结,这是最可怜的事情。

    在阿克曼家看过一幅儿童画,画面上,高大的阿克曼站在草地举臂呼喊,头发飘向一侧,一只狗在风中飞跑。阿克曼欢呼的话语画面上没注明,我猜是“鲜花草地万岁,游戏万岁”。跟他聊这幅画,让我吃惊,是成人画家的作品。这么简略笨拙的笔触,成人哪里画的出来?说到画上那条狗,阿克曼说它已经死了,跟他在莫斯科、巴黎、罗马都生活过。老阿边说边用手托椅子,好像狗正蹲在他边上。一条狗去过这么多国家?如外交信使。我又到画面前看了看这条狗。

    斯图加特是大众、奔驰、保时捷、博世的总部,工业发达。周围却都是森林。市区内常见高大的树木和草地。在地下的轻轨站和地铁站的快餐店门前有鸽子漫步。一只鸽子守在店门口,不让其他鸽子靠近。而它进店里,又被店员轰出来。鸽子是从外面踏台阶一步步走下来的。它们看人类并无异己感。

    这里有听得见鸟鸣的市中心,路边到处是盛开的月季花,火车站旁绿地上野兔追逐野鸭,觉得这是给儿童准备的城市。这一切的美好都从儿童的眼睛里看得出来。而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未来,不仅快乐,而且富有创造力。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祖国。这里的树一棵也带不回去,希望我们的孩子也拥有广阔绿色的国土。

    旅行札记

    斯图加特火车站边上有偌大的绿地,周围高大的树过滤掉车流声音,使人感觉在乡间。从池塘上岸的野鸭,被一只野兔追赶。野兔像流氓一样窜追野鸭,后者后来蹒跚入水。

    这里是市中心,火车站像用堡垒的坚石砌成,旅人在自动售票机买票上车。没有排队检票过天桥这些程序,看不到管理者,进车站一拐弯就进站台,几十步。从外面看,火车站塔尖是旋转的奔驰车标,人说奔驰投资参与了车站修建。

    在这里常见到中国人,多是年轻学生。问:咋没中老年中国人?人答:没到时候呢。这拨学生毕业就业之后,其父母二姨四舅侄媳妇将款款而至,建设唐人街。

    见到的中国人眼神有意思,匆匆一瞥,转视其他。这一种默契如:他看你是中国人,心想——中国人,你同时也这样想。我看中国人想多看几眼。而他们早就不想看了,在国内看够了。假如中国人眼光在外国人身上停留5秒的话,在中国人身上只停留2秒,微妙。

    德国人分不清日本、韩国、中国人。而中国人一眼就可以认出自己同胞,这种能力与生俱来,认到你骨子里。

    市区的公交10多分钟一趟,一天之内的发车时间都写在牌子上,几点几分,不会错。比公交更发达(发达到强大)的是地铁和轻轨,气势汹汹地呼来啸去。出市区便钻出地面,如火车。这里少见出租车。招出租要电话预约。王宫广场绿地旁停一辆出租车,印度籍司机肘靠东门怅望,很寂寞。

    在树荫、绿地、山里和公路上,到处是骑自行车健身的德国人。穿骑行服、带头盔,他们全都拼命蹬车,消耗吞食的火腿、奶酪。这拨人非常多,但没见外国人。
昨天和同伴逛植物园。同伴找厕所,他通德语。见一红脸胖子问,对方眼瞅着天空说一堆话,用臂在天空切两下,向右指,然后意味深长地看我们。我问他说什么?同伴说他说的不是德语,听不懂。走着,像进了一个单位,同伴问一妇人厕所在那里?妇人指前面的木头箱子(我细看是蜜蜂箱),又指后面大楼。我问她说什么?同伴说,她讲自己是研究蜜蜂的科学家,隶属于大学。

    同伴又问一个游人,游人耸肩。我替他答了:他说他从来没上过厕所。

    在外国,上上下下的事情都要打理清楚。出门带干粮带水(没准儿进入草地森林,没人卖吃食),但随身带不了厕所。同伴在找卫生间之前,给我讲膀胱上端的组织不适应尿液浸泡,所以人别憋尿。

    那一天去看黑格尔故居。黑格尔和席勒是斯图加特的历史名人。席勒更享誉,有塑像和广场。

    黑格尔故居在市中心,已辟为纪念室。三层楼,整洁宁静。看了这位大哲学家的手稿,毕业文凭和戴过的帽子。里面还陈列两幅女人像,一位是柏林的歌剧演员,另一位是文学沙龙主持人,都漂亮。简介说,黑格尔经常去找她们。

    黑格尔在中国形象高大,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按惯常解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

    有一回我跟腾格尔开玩笑,说他与黑格尔、贾格尔并称世界三大格尔。腾格尔嘿嘿笑,拿出他与贾格尔的合影给我看,我说就差跟黑格尔的合影啦,他又嘿嘿笑,说黑格尔不会唱歌。以后我告诉腾格尔,黑格尔经常去柏林看歌剧。

    静中日月长

    这里真静谧,不管它叫舍力图还是独逸学院。我从早到晚敞开窗户,传进的只有小鸟的歌唱,楼下餐厅偶尔传出轻如水纹的笑声。今天割草机来到窗外草地,像喝醉了一样轰鸣割草。我不明白割草设置那么大马力干嘛?它割完气哼哼走了,留下草香不绝于鼻。看天,常见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很高,听不到声。沈阳附近有个军用机场,战机飞过动人心魄,听说那里掉下过一架飞机,飞太低了。

    静谧是不准确的词。动态可以用词形容,而静,像止水、像透明的空气和光线,没法用词语状之。静者,姑且形容无声,其实是安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角落是无声的。我们已经习惯把没有噪音叫“无声”了。都市的人所称噪声是车辆行驶鸣笛、工地机械、楼下互相骂娘,和火车对面卧铺客的呼噜声。如果把声波震动转化为热动能,100个打呼噜人都可牵引一辆车厢前进,不用买票,别人还得给他们献钱。

    摆脱了这些噪音,人说寂静无声。这里的无声除了鸟啼,还有青草翻身和树叶说梦话的声音,松鼠在枯干经年的褐色落叶上奔跑打滑发出的声音。我在森林里手摸一棵红松,树皮发出吱吱的声音,这声音就是身份。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声音,昼夜而发,夜里更多一些。交织一起变成所谓地籁——浑然的声波,像大提琴在低音声部的运弓,一直往右拉,不回弓。曼托瓦尼乐队就是这么处理尾音的——录音时,把起弓声贴在回弓上。就如同乐队的人合力运一把弓,边运边走,从斯图加特走到瑞士琉森,像一队贩私盐的人们。

    静谧包括阳光照在十八世纪的老瓦上,瓦身凑巧掉了一些粉末,落地上发出微小的声,树把阴影移到草地上,晒太阳的小虫抱怨着转移到亮处的行进声、草叶阻挡风的声音,这些声音本来可以构成轰鸣,但树、草和泥土把声音过滤吸收了,使人的耳膜感到安适。人耳更适合听到和谐的声音,如乐器之大三和弦或雨水声、敲玻璃杯声。敲玻璃杯声之悦耳极为奥妙——当,此音并不是一个音,还有回声,算泛音。泛音发出最多的是鸟啼,一个音分出两层。最悦人是小鸟唱时喉咙里仿佛有水没咽下去,行家叫“水音儿”。邢台一带管这种鸟就叫“衣滴水儿”。为什么是衣,而不是一呢?这一类的问题没地方问去,自己在心里闷着吧。

    窗外是天地之籁,窗内是收音机的音乐和介绍性的德语。这个电台早4点起播大作品——交响乐。下午播音乐会现场(有掌声),晚上播小作品,如合唱、单簧管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我比较听不进去的是主持人和音乐家的对话访谈,音乐家回答问题像吵架。

    我在“静”里,觉得时间真正现出了本色,它们像脱光了外衣在溪水里游走,和市场里尖锐的时间、机场破碎的时间、官场沉闷的时间都不一样。静的时间干净时间长,我像牧区的人那样放弃了手机手表,看窗外揣摩时间。有时候,时间多到一堆,蹲在窗台上看我写作。我躺在床上,床单被褥洁白,觉得应该想点事情了,却不知想啥。家人劝我四处出游,比利时、法国、瑞士,我以为这么静静待着非常好。上哪儿能找到这么安静、草香鸟啼的地方歇着呢?

    我的访德游记在此暂告一段落,我并没传达出多么新鲜的资讯,有些感受还要消化,日后才会吐丝,还有一些想法说不上来。在此祝各位北京时间夜安!


  • 上一个项目: 歌王哈扎布

  • 下一个项目: 沙原,我的故乡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6839 录入时间:2013/7/8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