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 吴云龙——马背上的行吟诗人
 
  

项目编号:
71610295816
项目名称:
吴云龙——马背上的行吟诗人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吴云龙
马背上的行吟诗人
                                                             撰文/王玉涛

    吴云龙的家住在桃源居小区,他在通辽职业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完成了《四胡教程》这部书,使他从四胡演奏大师转型为音乐教育家。《四胡教程》是国内第一部四胡教学专著,对四胡演奏的指法、弓法、泛音等进行了规范,成为国内各院校四胡教学唯一范本。

    吴云龙打开门,站在那里迎接我。脸上一如既往地没有多少笑容,没有客套话,简单地握了握手,让坐,吸烟。吴云龙很瘦,是皮包骨头那种瘦。苍黑的脸上横七竖八地布满皱纹,好像不大规范的五线谱。表面上看上去,他没有一点“大师”范儿,如果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人忽略。站在一群牧民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老头。

    他说,刚刚从外地回来,是去录制音像资料。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和他联系,他都不在家。要么北京,要么吉林或呼市,不是讲学就是研讨会。77岁的吴云龙仍然很忙。他说,最近有点不舒服,想回老家奈曼。

    我决定和他走一趟。

    汽车行驶在111国道上。进入奈曼,吴云龙好像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住地往车窗外张望。公路两旁覆被很好,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长满了树木和青草。我说,我以前也来过奈曼,那时到处是沙漠,没有草,只有平地上长着一种奇形怪状的柳树。吴云龙说,奈曼,不是个叫外来人一看就能喜欢的地方,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横穿全境,大部分地方很难生存。过去,人们出远门,回来后找不到家是常有的事。一场大风,把坨子从村南刮到村北,甚至把房子埋上。每路过一个村庄,他都能说出它的名字,说,这个村子我来过。他说的是他在十岁那年,他刚刚跟师傅学习三年四胡,但是已经技艺纯熟,并且掌握了二百多首民歌和套曲,师傅说,可以出去闯一闯了。于是,奶奶领着他去了八仙筒镇。奶奶的嗓子好,会唱很多民歌,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奶奶唱歌,他拉四胡,那天演完,大受欢迎。人们想不到,一个十岁的孩子,四胡会拉得这么好。吴云龙说起这件事,至今还很激动。他说,好多人都往场子里扔钱。当时,还是日伪时期,花的是铜钱。奶奶给他买了两件衣服。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小年纪就开始了流浪般地演艺生涯,奶奶领着他,穿过一片又一片沙地,到个村子或寺庙演奏四胡。一时间,吴云龙成了八仙筒的名人,连著名的大沁庙的大喇嘛都特地派人请他去演奏。他说,奶奶这辈子不容易,年轻守寡,祖孙三代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想让家里传了六代的四胡断根。

    那是在他7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潮尔,就是拉四胡演唱的民间艺人,叫梁申德。他不是蒙古人,是汉人。但是他的蒙语说得很好,拉四胡在这一带特别有名。附近的庙里有二十多位琴师,但有重要仪式,还是要请梁老师必须参加,他是领衔乐师。奶奶把他请到家,求他收下我这个徒弟。第一次,老师在我家住了两个月,手把手地教我。然后骑着毛驴走了。一个月后,老师回来,看到我把他教我的东西都掌握了,非常高兴,从那以后,他不管到哪演出,一个月准会来一次,教给我新的东西。

    路旁闪出写着“八仙筒”字样的路标。很快,汽车闯进一个小镇。八仙筒镇不大,简单的几条街道,也没有高大的楼房。想象不出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一位大师级民间艺术家。

    汽车下了国道,拐上一条沙石路。两旁是大片的庄稼,玉米已经成熟,有的地块里人们正在收庄稼。也有起伏不大的沙坨子,草还绿着。一片稍平整的土地上,长着一大片柳树。我说,那就是你们奈曼特有的怪柳。吴云龙说,其实奈曼原来也没有这种柳树,听说是一场洪水过后,就到处生长这种柳树。

    奈曼的柳树,人称怪柳,怪就怪在这种树好像永远长不直,它们倾斜着,弯曲着、匍匐着,像是一尊尊雕塑。夏天,柳树满身都长着枝条,远远望去,简直看不见树干。到了冬天,枝条被割掉,只留下树顶上一小撮,浑身上下像是长满了刺,露出满身大大小小的瘤子。它们弓腰塌背,有的像一匹马,有的像骆驼,更多的模样怪异,仿佛大自然在演绎着行为艺术。吴云龙说,这种树的好处就是不用人照管,有一块沙土地就能生长。那时候,我和奶奶走累了,就坐在树下歇脚。奶奶唱歌,我就在大树底下睡一会。

    拐过一个弯,又出现一片更大的树林。吴云龙让司机停一会,我们下车走进树林。树长得不是很密,稀稀拉拉地毫无规律。吴云龙每走到一棵树下都要仔细端详,好像是在辨认老朋友。我们找一颗树坐下来。吴云龙点着一颗烟,四处望着怪柳,好久不说话。我想起以前听说过的一件事,传说吴云龙因为拉四胡,右手落下了毛病,时常会突然抖动一下。这时我发现,他抖动的不仅仅是右手,往往是左臂先猛地一抖,之后右手很配合地抖一下。我担心这会不会影响他拉四胡。

    吴云龙说,那年当兵走时,奶奶就是把我送到送到这片树林。那年,他只有十一岁。

    他说,小鬼子跑了,骑兵二师进驻奈曼,有一位师长听说我会拉四胡,就派人把我找去,就这样,我就成了一个文艺兵。那几年可长了见识,除了拉四胡,还学会了拉板胡,吹笛子。关键是学会了简谱。过去只跟师傅学过“工尺谱”。这对我以后帮助很大,作曲全靠他它了。后来部队开拔,要去打仗,师长说,打完仗再回来接我。
  之后,他在旗评剧团拉过板胡,在粮库当过工人。他说,四胡其实就是这样,自打从元朝宫廷流入民间,就一直在老百姓里自生自灭。就是因为蒙古人喜欢四胡,过去,每一个蒙古人家里都有一把四胡。他说,四胡伴奏演唱民歌时间并不长。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大批汉人来到蒙古人放牧的草原开荒种地,开始了蒙汉文化的交融,受中原汉族民歌影响,出现了蒙古短调。短调大都是爱情悲剧故事。好多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比如最有名的奈曼民歌《诺恩吉雅》,就是王爷的侄女远嫁他乡的故事;有的是请人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也有人自己写自己的经历,请人演唱。在科尔沁草原上,到处都有好听的民歌。他说,那首著名的《嘎达梅林》也是短调民歌,最早的版本能演唱一宿。

    在吴云龙的老家朝诺海嘎查,他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大人孩子都知道嘎查出了一个四胡演奏大师。在朝诺海的几天时间里,前来看望的,请喝酒的络绎不绝。那几天,吴云龙脸上的笑容多了,尤其是看到那些老年人,拉着手久久不放。拉四胡是少不了的,每当酒酣耳热之际,就有人捧出四胡,吴云龙也不推辞,盘腿坐在床上,问一句:拉那段?憨厚的蒙古人说,那段都行,你拉的曲子都好听。

    吴云龙调了调弦,开始演奏。只见他一拉起四胡,便神情专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好像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我注意到,他左臂和右手抖动的习惯一下子没有了。只见他左右手协调自如,指法精准,琴声或如清泉汩汩流淌,或如瀑布直泻而下,模仿烈马嘶鸣时的迅速上滑音,模仿马蹄声的弹奏,惟妙惟肖。一曲奏罢,一阵掌声响起,紧接着,纷纷端起酒杯。吴云龙问站在一旁倾听的小伙子,你知道这是哪支曲子吗。小伙子未说话先红了脸,说知道,是《东格尔大喇嘛》,吴云龙说,不错!你的《牧马青年》拉的怎么样了?小青年摇了摇头,说还不行。吴云龙把四胡递过去,说,来,我听听。小青年坐在凳子上,开始拉《牧马青年》,一声马嘶结束,吴云龙点头说不错。小青年拉的渐入佳境,突然,吴云龙说,这儿不对。你知道那不对吗?见小青年有些茫然,他要过四胡,说,有两句弓子拉反了,必须用倒弓。他示范了几遍,效果果然不同。他告诉小青年,要多练,要把倒弓和顺弓拉得一样快,一样熟练。他说,我的学生努力玛扎布,光练倒弓就练了两个多月。不下功夫不行。

    他说的努力玛扎布,是他被调到哲里木盟艺术学校(现通辽职业艺术学院)任教后,教的第一个学生。努力玛扎布天赋好,吴云龙非常喜欢,他从努力玛扎布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从自己的成名曲,也是四胡演奏经典曲目《白马》、《牧马青年》《草原奇兵》开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抠,弓法、指法一丝不苟。努力玛扎布也不负老师的厚望,下足了功夫。现在,他已经是通辽职业艺术学院的教师,先后培养出几百名学生,有的成为国家级各艺术团体的顶梁柱。

    在回来的路上,吴云龙的兴奋还写在脸上。奈曼之行,让我看到一代大师的风采,也看到他平时很少见到的另一面。回到老家,他就像雨水滋润下的一株怪柳,立刻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其实,他多次有机会离开家乡,调到自治区、甚至国家级艺术团体,但是从当时的哲里木盟到自治区领导都以挽留人才为由,使他在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挚爱的土地。他现在有很多耀眼的头衔,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却每个月领着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他是吴家第七代四胡传人,遗憾的是,他的儿子们不喜欢拉四胡。他说,没办法。其实,他的弟子、再传弟子遍天下。走遍内蒙古、吉林、辽宁这些四胡流行的地区,提起吴云龙,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吉林,有一个叫伊茹的小姑娘,是他的再传弟子,得到吴氏真传,弓法精准,指法细腻娴熟。伊茹拉的《牧马青年》连吴云龙都击节赞叹。

    他对四胡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四胡教程》的出版。这部耗费了十几年心血的著作,把四胡演奏散乱随意的状态加以规范,有了可以遵循的规矩。还有,是他的《白马》,第一次把四胡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成就一位大师需要哪些条件?天赋、良师、勤奋,缺一不可。吴云龙天赋好,跟老师学会了“工尺谱”,在部队学会了简谱,调到这哲里木盟文工团后,又学会了五线谱。他没念过几天书,那部《四胡教程》四易其稿、历时十数年,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他的责任和心血。

    在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民族民间艺术受到的冲击很大。诸如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年青一代很少有人喜欢。我在为这些担心的时候,吴云龙却持相反的态度。他说,四胡与京剧不同,京剧已经走上贵族的道路,过去,拉车的、卖菜的都可以去听梅兰芳、马连良,而现在讲究大制作,大投入,票价高得一般老百姓承受不起。四胡的根在民间,老百姓喜欢。他举例说,去年,科左中旗举办了“千人四胡演奏”,盛况空勤,许多参加演出的就来自于基层,就是普通牧民;从教育上来说,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过去,四胡的传承一种是家传或自学。请老师教,也是口传心授,一对一。现在有了正规教育,四胡教学正规化,一期学员就有几十名。全国艺术院校每年都培养出大批学生。

    告别吴云龙,回到家打开电脑,看吴云龙送我的最新录制的光碟,光碟里是他的传统曲目和自编曲目中的精华。聆听《白马》、《牧马青年》、《荷英华》、《八板》,一股草原的清香扑面而来。


  • 上一个项目: 乌力格尔记忆

  • 下一个项目: 都市说书人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5963 录入时间:2013/7/1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