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 孤独,可以是最大的自由
 
  

项目编号:
729155316
项目名称:
孤独,可以是最大的自由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孤独,可以是最大的自由
                                                  口述/奎勇  整理/朱江

    相对于充溢在校园和路边的茂盛的丁香树,奎勇老师家中那单薄的几枝却格外馨香动人。它们倚在再普通不过的玻璃杯中,玻璃杯温顺地站立在靠近窗边的柜子上,真正宁静而美好,就像这位老人在伴随自己几十年的绘画生活中,对钟爱的花朵最单纯的向往。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平淡的心情和简单执着的热爱,才让老人笔下花朵之外的事物同样具有超越本质意义的气度,就像生活在她眼中的样子。

     我在1960年考上民族学院开始学油画,那会儿叫艺术系油画专业,现在已经改成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我那年19岁,之前对美术就喜欢,在中学的时候经常画墙报、出板报,但是没有受过专业指导。

    最初班里的学生不多,来自内蒙古的就我一个。上世纪60年代,民族学院招生的原则主要是面向各个少数民族(我是蒙古族),当然汉族也要,只是不能占太大比例。而且一进学校就有一个宗旨:毕业后要去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我在民族学院一共学习了5年,油画老师中一位是捷克留学回来的罗贻,一位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刘秉江。

    我学习的时候脑子比较简单,就知道画画。入学时,专业课完全是一套前苏联的学院派教学方法,严格地从素描开始,然后就是写生、肖像。在毕业前到刚毕业那个阶段,我特别喜欢连环画,就是那种小本连环画里的绘画。差不多一个礼拜能去一次书店,自己拿一个梯子上去,喜欢的都要,所以那时候家里也攒了一批。当时最受影响的就是贺友直、华三川,这些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画连环画很有名的。贺友直的东西稍微有点变形,都是线条的;而华三川是有调子的画法,结构非常严谨。我自己曾经还想过以后就画连环画,于是学了好多,练了好多,买了好多书,看了好多,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再后来到了1965年7月,我毕业了,也没想着留北京,回来以后就住现在这个院儿。但刚过半年左右,“十年浩劫”就开始了,在开始之前内蒙古地区的厅局级好像进行过一次改编,把文化馆里我们这群画画的都调到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工作是组织画画,顺应形势出些墙报、黑板报之类。不管学的什么,让你画什么就得画什么。不过我的性格就是有些随遇而安。

    接下来的“十年浩劫”中,当时在内蒙古党委工作的父亲,一下子成了大黑帮,不敢说也不敢动,先被关在党委的主楼,我们可以每天过去送饭。接着,他们这批内蒙古地区的“老黑帮”又在伊盟的一个护士学校被关了有两年左右。家里前后探视过两次。我1971、72年下乡到伊盟的乌审旗体验生活,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有急事,叫我快回去。我一看就知道,是我父亲放出来了。

    我1971年才结婚,已经30岁了。爱人是天津工业学院毕业,搞测量的,经朋友的邻居介绍认识,后来因为肝不好在85年去世。那一年女儿6岁,儿子10岁,我44。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绘画中。婆婆是天津人,老观念比较重,所以我结婚以后基本上不带孩子就做饭,不做饭就带孩子,没有歇着的时候。而画画这个东西,就是要闷住头画。所以,我实际上是从85年才开始画,孩子们一上学,我白天一个人在家画,感觉挺好。

    爱人去世以后,很多人都对我说,看你一个人多苦多寂寞。其实我自己真没觉得苦,反而时间长了人一多还不习惯。寂寞也是相对的,就像有一个西北的音乐家叫王洛宾,他说过一句话:孤独是最大的自由。这句话我听了快20年,觉得只要精神状态正常,应该想干什么干什么,没什么可孤独的。那几年只不过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一个月就挣80多块钱,但是挣得少花的也少,三个人过日子也没觉得过不下去。也通过展览的机会卖过画,第一次卖画是内蒙古组织画展去香港,我有一张紫色调的小花卖了2000块钱,卖完没什么感觉。原来以为我的可能卖不了,卖了还是觉得挺高兴。
我的作品多半都是画花,自己对于画花没有太多想法,画哪一种也无所谓,就是喜欢,画完一张又想画一张,慢慢积累。自己搞了一辈子美术,像这样以画花为主的,还没见过第二个。不过我的作品数量也不多,要是上进点的话,会比这些多上两倍的。记得前几年电视里演过《潘玉良》,她也是喜欢画花,我的很多方面都受她影响,不能说多大,毕竟时代隔得远。在国内,女性画花的除了潘玉良,还有一个就是画国画的肖淑芳。她们画花的数量都没有我的多,因为还画一些别的东西。世界上很多事物在形容美好的时候都会归结到“花”上。花朵代表舒展、美丽,我喜欢静,所以对于花加上一个“宁静”的定义。换个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想法。比如昨天去输液,看见丁香花就采了几枝,我很喜欢丁香花的味道。除了画花,我还画一些静物和肖像,但是肖像画难度大一点,稍微大幅的就得两三个月一张。而且要天天画不能断,一断情绪就断了。

    这些年一直在看画展,脑子里就积蓄了一些东西。那幅获奖的作品《春之曲》,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画的时候没有意识,但是在看过的画展中,有一幅中央美院画家的画,是4个女孩子一起砸夯,我特别喜欢。事后想想,还是受了那些画的影响。我这人从来都觉得自己不行,想画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目的性,画完了就放起来。但画的时候一定要心情好,我也喜欢音乐,有时候画着画就放着音乐。画完了也就知足了。从2001年3月退休到现在也有12年了,虽然一直在北京,还是断断续续地画一些。有时候回来十多天,高兴了也画上一两张。

    画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在别人看来,可能都以为我画的是一些小东西。我也不认为它们是大东西,但是我喜欢。现在很多人画的题材特别大,篇幅也很大,我那些画的篇幅大部分是30*40(cm),这样的规格画着特别舒服。我比较喜欢画黄颜色的东西,这是一种很敏感的颜色,画出来色调鲜明,而且区分明显,容易表现。尤其向日葵,芯是深颜色,叶子是黄颜色,画出来非常出效果。不过生活中我喜欢的不是黄色,应该是墨绿色,因为比较沉稳,这也跟性格有关系。

    在同时代的画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金高,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移居美国后,美国美术家协会给她颁发了终生会员奖。她的东西又有境界,又有创意,能够做到摆脱写生但是保留里面的精粹,作品的装饰性比较强。在我的印象里,内蒙古画家中写实的装饰性和审美最强的就是她。她的东西从色彩上并不是完全写实,但是把颜色的感觉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就像写诗一样,凝练到一定高度就能够到达某种境界。除此之外,我比较喜欢的画家还有吴冠中。别看他年龄大,但是思想不保守,还看过他的一些文章,观点很超前,绘画作品也很耐看。而我的作品就比较接近真实,有时候想过搞点变化,结果开始很好,画着画着又回到老路,总之就是离不开画画的功底,受着约束。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中央美院派去留苏的那一批学习油画的,回来以后在中央美院办过展览,我看过以后一辈子铭记。我一直认为,色彩的最高境界在前苏联,我见过的、脑子里最好的东西就是这样。但是金高出国回来跟我说了一句话,苏联的东西从世界角度来看就是三流的。但是我们只看过三流的,所以还能怎么样。

    我给自己作品的定位是写实写生,我的追求就是装饰性,金高在这方面给我的启示很大,不过我在作品中很难表现出来,虽然有但是绝对不如金高。金高在艺术上非常敏感,她画的女性题材,在老一辈画家中算是最优秀的。其实我也很敏感,但是性格内向,所以很多敏感不会流露在外面,别人也看不出来。

    在我的感受中,美术相对于音乐、舞蹈更深一些,必须要有思想基础和积淀,才能出东西。我总觉得绘画比舞蹈深刻,这里不是贬低舞蹈的意思,而是说舞蹈是形体艺术,更为大众化,美术的接受面就相对较窄。不是人人都愿意到美术馆看展览,因为吸收没有那么大,但绘画凝聚的东西更多,所以更高深一些。

    内蒙古在绘画方面拥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油画方面也比较前卫,接受的新思想很多。很多新思想我也在看也在想,但是自己未必动手画,一直延续的还是最初的写生和写实。这些年内蒙古在绘画上变化还是挺大的,从我毕业的60年代到改革开放以后,人的眼界宽了、思想活了,在美术上也就比较活跃了。

    记得1990年,我们拿着作品到苏联的布里亚特交流。去之前我在想,《列宁在1918》的时候水平是什么样,到了90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因为我们也在变。但是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变化并不大,当然这不能代表当时的整个苏联。抗日战争时我们说过“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是交流的时候苏联人就问:“我们10年后能不能成为你们现在这样?”结果反过来了,他们对我们的变化感到有些吃惊。我们民族很多形式感的东西比较多,色彩上的处理也不归于完全的写生,尤其是国画。我觉得现在的国画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单纯的水墨画了。而对于我自己,后10年和前10年相比,色彩等方面还是有些变化,只有我自己能感觉出来,基本上还是走写实为根本的路。我想现在的人看我这些东西,一种态度可能就是不屑一顾,觉得都是些老东西;但是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拍成片子在电脑上放,还是心情愉快的。内蒙古美展一两年搞一次我都会参与,在我心里就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反正人家都看淡我这些东西,拿出来展就展,展完就拿回家收起来。不过我的东西画法上比较写实,这跟别人绝对不一样,现在从内容上来讲纯写实的几乎没有了。写实本身不是坏处,它只是真实表达一些东西,这里面也可以有你的情感、作画时的心情,但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一些前卫的东西,或者变形或者变色,或者大片甩,五花八门太多了。对于这些,我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喜欢也不一定会画,毕竟遵循老路很多年,不容易做出改变。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想一定比现在好,也可以仍然选择画画,因为这是个人的东西,完全可以关上门来在家里自己搞。这些年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也就更喜欢做这些。

    我这人就是低调,经历的所谓大坎坷就是“十年浩劫”父亲受的罪。这种低调不是故意的,还是比较缺乏自信。自己没什么大成就,不算太艰难,平平淡淡,心中没有什么太大的愿望,从来没想过要办个什么大画展、成为大画家,其实在文联搞画展还是有条件的,但自己从来没想过。一直到去年5月份,才在友人的协助下开始筹备现在的画展。展出大概能有近70幅油画,有素描,还有点速写。现在的打算就是画展开幕前再加一两幅,因为展出的肖像画有点少,其他更大的愿望也没有了。


 


  • 上一个项目: 元代的宫廷饮宴

  • 下一个项目: 转基因的魔盒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7500 录入时间:2013/7/29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