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鄂温克族自治旗
红色旅游—阿荣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额尔古纳市
根河市
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
满洲里市
海拉尔区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 红色旅游—阿荣旗 >> 王杰与阿荣旗的情缘
 
  

项目编号:
441121016
项目名称:
王杰与阿荣旗的情缘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王杰与阿荣旗的情缘

 阿荣旗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的主要战场,而且还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的第二故乡。长期以来,阿荣旗人民为家乡这块热土能哺育出这位英雄而自豪和骄傲,为学习、弘扬、传承王杰精神,这里修建了王杰纪念馆、王杰广场、王杰塑像等,王杰纪念馆和王杰广场是阿荣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王杰 1942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崮村(现为金乡镇王杰村)。王杰的父亲王儒堂共育有6个子女,王杰排行第二。王杰从小过继给伯父王廉堂为子。1961年8月,19岁的王杰参军,被分配到济南部队装甲兵某坦克师工兵营。1962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伍以后,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运河镇张楼街道)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炸药包意外发生爆炸,他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生命。

      从小就是个热心肠

  2007年8月1日,《扬子晚报》记者赴英雄的故乡——山东省金乡县,采访了王杰的养母和二叔王英堂,两位老人当时都80多岁了。养母高兴地说:“王杰,他是我儿子。”言语间透出的是自豪。据王英堂老人介绍,小时候的王杰话不多,文静,学习也凑合,更让人疼的是他心肠好。在他12岁那年,有一天,王杰放学回家,突然冲到二叔面前,说村里有一人家失火了,说着扯下身上的书包,抄起一个水桶,冲到了河边,河边上长满了酸枣树,树枝上全是刺,他也不管,一头就冲进去担水。等火扑灭了,他满头伤痕,脸被烟熏得黑糊糊的。“我当时看到这样,笑着说,我们芳儿(王杰的小名)演包公不用化妆了。”王英堂的笑容中闪烁着泪光。

    战友珍藏着一块血衣残片

  在山东省金乡县王杰烈士纪念馆里,一块巴掌大小的血衣残片给参观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过古稀的辛庆文老人是这块血衣残片的收藏者。作为王杰的金乡籍战友和好朋友,王杰牺牲时,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辛庆文老人说,“当时王杰身体多处受伤,脸上也有血,我让他靠在怀里,从他裤腿上撕了一块布给他擦血。我一边掉泪一边跟他说:“你跟着我,咱回家,我把你带回家。”王杰去世后,安葬在了他牺牲的地方。这块沾染了他的鲜血的血衣残片,一直被辛庆文保留了下来,虽然老人数次搬家,但这块血衣残片却一直珍藏在从军日记本中。2010年5月,辛庆文得知王杰纪念馆正在搜集烈士遗物,他把这块保存了45年的血衣残片交给了纪念馆。

  王杰日记摘抄

  1963年4月5日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1964年7月28日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

  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

  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1965年5月1日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40多年前,王杰舍己救人的壮举传遍祖国大地,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王杰的故乡是山东省金乡县,而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则是英雄的第二故乡——

  鲜为人知的故事

  提起王杰,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能够耳熟能详。

  王杰1961年8月入伍。1958年,其父王儒堂支边来到祖国北疆阿荣旗,全家也随之从山东金乡迁至边疆小镇——那吉屯。

  在英雄的第二故乡阿荣旗,到处洋溢着弘扬英雄精神、建设好英雄家乡的浓厚氛围。随着王杰纪念馆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解说,了解了英雄王杰与这座边塞小城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杰父亲王儒堂曾任阿荣旗的主要领导。这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党的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经常深入农牧民家中问寒问暖,排忧解难,为农牧民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群众的爱戴,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昵称他为“王爸爸”。王杰为保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牺牲后,王儒堂专程从内蒙古赶到南京军区某部,与“王杰班”的战士们座谈,嘱咐他们接过王杰的枪,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王杰的两个妹妹先后从阿荣旗参军入伍,继承哥哥的遗志,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在王杰生平事迹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杰随部队进入国防施工地区后,接到在山东的未婚妻赵玲一封信,说他年纪不小了,该回家结婚了。接着姐姐也来信,说母亲常犯心脏病,弟弟和妹妹年纪尚小,催他赶快回家结婚,以便可以照顾家。王杰一时有些犹豫,但后来一想,眼下工作还很紧张,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没有向领导反映个人、家庭方面的事情,而是给赵玲和家里写了信,让他们努力克服暂时的困难,支持自己的工作。他在信中鼓励赵玲响应政府晚婚号召,珍惜青春年华,把精力用在学习和事业上。可两个月后,赵玲突然从山东来到部队,但奇怪的是,两人见面才两天赵玲就走了。战士们纷纷猜测:两人是不是为结婚的事闹矛盾了?可又不像。人家明明是高高兴兴走的。原来在王杰的帮助下,赵玲明白了王杰的心愿,不但同意晚婚,这次还专门商量,准备从山东到内蒙古边疆落户,照顾王杰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准备在那里参加生产劳动。后来赵玲又来信,说她已经到了内蒙古,全家人都很高兴,让他安心在部队工作。王杰为有一个理解、支持自己的未婚妻打心眼里高兴。就在他牺牲前3个月的1965年4月,王杰从部队回到阿荣旗探亲,并与家人商量将来退伍也回阿荣旗,与家人一道建设边疆。可3个月后,王杰在组织爆破训练时为掩护民兵和人武干部而光荣牺牲,终未能和心爱的人成婚。但他的未婚妻一直没有回山东,而是在边陲扎下了根,后在当地结婚成家。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2005年,在王杰牺牲40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赵玲来到纪念馆献了23朵玫瑰花,并且把自己保存了40多年的英雄遗物捐给了纪念馆。有王杰给她的定情物红纱巾、水壶和王杰入伍前的全身照片。忆起青春岁月,60多岁的赵玲热泪盈眶,她讲起王杰参加农业生产时助人为乐的故事,说村子里大人小孩都喜欢王杰。

  阿荣旗人民以与王杰一家有着不解之缘感到骄傲和自豪。王杰牺牲后,旗委、政府对他的家人关怀备至,经常到家里看望慰问,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直到现在,每到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旗领导都带着慰问金、慰问品来到英雄的亲人家中,送去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一份关心。

       走进王杰的家

  2009年,哈尔滨《新晚报》记者为了寻访英雄王杰的家,辗转来到了阿荣旗。他们此次是寻访英雄的家,看看英雄的亲人如今过得是否安好。 经过一番奔波,终于在一个老人口中得知,王杰家在那吉农场的那吉屯。老人说,当年自己在那吉农场干过。记者立刻驱车去那吉农场,从阿荣旗所在镇子出发,向南越过一条公路,向东南拐过一条乡路,绿树掩映中的一栋房屋就是那吉农场的场部。在场部办公室得知,王杰的家已经搬到35公里以外的大河湾农场10队,王杰有一个弟弟叫王勇,好像还有姐姐也在那里。在那吉农场有一个王杰小学,是农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或许是英雄有灵,知道来自哈尔滨的记者在寻找他的家人,特意派他的小弟弟在中途“迎接”记者。在距大河湾农场不远处,记者拦下一辆坐满了人的农用车,试探着询问王勇的家,车上站起一个妇女,说自己是王勇的媳妇。听说记者要寻找王杰的家人,车上又站起一个黑红脸膛的汉子,嗫嚅着说自己是王杰的小弟弟王志。经过一番忙碌的寻找,居然得来全不费工夫。

  王志的家是连脊5间房,一面砖的,他自己住3间,西侧的两间住着大姐一家人。家里养着两头奶牛,院子里有一辆四轮车,棚子里堆着饲料。小院凌乱中显示着农家的活力。记者随意在王志的小园里看他种的蔬菜,黄瓜水灵灵的黄花刚刚绽开,茄子的紫花也开始打了骨朵。一头大奶牛不请自来,到园子里吃开了大葱。王杰的大姐听说哈尔滨的记者千里迢迢来访,忙过来和记者一起唠家常。记者招呼王杰的大姐夫,这个倔老汉大概见惯了一些应景的采访,关上门进了屋。

  王杰的大姐名叫王秀芝,据王秀芝讲,他们的老家在山东。3年自然灾害期间,她在老家饿得受不了逃荒嫁到这里,丈夫是农场开拖拉机的,也是山东人。当时王杰已经在老家参军,后来到阿荣旗看望了一次父母兄弟,住了一个月就回部队了,没曾想竟是永诀,不久就传来王杰牺牲的噩耗。王秀芝说,弟弟牺牲后,父亲王儒堂被请出去作报告,二弟王勇也跟着出去作过报告。两个妹妹爱军、爱武之后当了兵,后来转业在山东工作。二妹转业时是个营职干部,在山东临沂工作;三妹是学医的,转业在威海当医生。王秀芝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伴儿在农场退休了,一个月有400元退休金,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也很满足。王勇、王志哥俩也是农民,哥哥种3垧地,弟弟种5垧地。可是哥哥养的奶牛多,下的崽也多数是母的,因此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志懊恼地告诉记者,自己养的两头奶牛连下7个牤子!言语中对哥哥的“母牛下母牛,3年5个头”羡慕不已。

  王秀芝说,他们没沾英雄弟弟啥光,有一年王勇的儿子要当兵,说是身体有点毛病体检没通过,当时想找王杰的老部队说说情,想想还要麻烦人家,也就算了。现在王勇的儿子已经结婚了。阿荣旗修建王杰广场竣工时请他们参加,王秀芝和王勇都去了。

  44岁的王志有两个孩子,19岁的大女儿被他送回关里老家,在老家那边学做买卖,身边有一个8岁的儿子,名叫王会强。记者问王会强:“王杰是谁?”小家伙骄傲地回答:“王杰是我大伯。”“大伯是英雄,是好人。”王志找出几张王杰生前与家人的合影照片,王会强抢着指点给记者,哪个是他的大伯。

  临离开王家,记者代表《新晚报》给小会强留下200元钱,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大伯一样的英雄,小家伙使劲地点着头。

  王杰,一个照耀过一代人成长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王杰家人恬淡自足的生活,让记者心生感动。

  兴建广场群众踊跃捐款

  王杰广场坐落在阿荣旗那吉屯镇新区,2002年10月16日落成启用。 踏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大理石碑座,上书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的“王杰广场”4个金色大字。广场中央矗立着由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王有为先生设计承建的高4.8米的英雄王杰的半身铜像,基座上是迟浩田将军题写的“弘扬王杰革命精神,军民共建祖国边疆”16个金色大字。

  广场北侧是一片碑林,上边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的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的题词是抄录王杰生前写的一首小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朱德的题词是:“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碑林的另一部分是用浮雕形式记录的王杰英雄事迹:施工工地挥汗如雨,为驻地人民群众做好事,在民兵训练中舍己救人……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在兴建王杰广场时,阿荣旗各族干部群众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征地拆迁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家纷纷踊跃捐款,在阿荣旗工作过的同志、下过乡的知青,阿荣旗在外地工作的学子,听到消息后纷纷慷慨解囊,短短的3个半月时间内就收到捐款172.2万元。这里面凝聚了无限的爱心,深埋着一个又一个深情故事,也包含了太多的企盼,又见证着无数人对英雄的敬仰。 王杰广场启用后,随着各种活动的不断开展,它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阿荣旗,每个来阿荣旗工作的领导和外地的游客都要前往参观和瞻仰。王杰广场还成为一些友邻省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纪念馆征集到烈士许多私人物品 2004年,王杰纪念馆在阿荣旗落成,与王杰广场遥相呼应,每年有3万多人前来参观。王杰牺牲于1965年,年仅23岁。为了纪念英雄光辉的一生,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1965平方米,馆前台阶为23级。纪念馆东西长54米,南北宽17米,最高点为17.2米,是旗标志性建筑之一。纪念馆采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是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场馆。

  王杰纪念馆坐南向北,一进馆,是一尊英雄雕像。纪念馆里珍藏着烈士的遗物,有英雄当年穿过的军装,施工用过的工具,包括给未婚妻的挎包、围巾、钱包等,还有烈士的家信和日记。睹物思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王杰的日记书写认真,内容充实,精神高尚。在日记本的许多地方都贴有英模人物画像,抄录了许多英雄的豪言壮语,足见英雄人物对王杰的成长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在他的日记里,有8处提到黄继光,6处提到董存瑞,33处提到雷锋。他还提到邱少云、罗光燮、安业民、刘胡兰、向秀丽、欧阳海、谢臣,还提到王若飞、方志敏等革命烈士。

  2010年,为纪念王杰牺牲45周年,经过近一年的征集,王杰纪念馆从全国各地征集到了王杰烈士的日记、画册、图片、歌唱王杰的歌曲、原王杰展览馆的解说词等许多宝贵的资料,此次共充实了50余件展品。王杰烈士事迹陈列展厅面积220平方米,于2005年6月1日布展完成正式向全社会开放,日均接待观众近百人。根据王杰烈士生平,展览分为4个部分:崇高的情怀、闪光的足迹、英雄的启迪、时代的回声,共展览图片169张,实物40多件。

  现在,王杰广场、王杰纪念馆已经成为阿荣旗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群众纷纷前来参观,每年民兵开训、学生开学都要到王杰广场和纪念馆瞻仰、宣誓,接受教育。国防教育的深入普及,也带动了全旗的参军热和拥军热。

  王杰小学:红色教育基地

  王杰小学位于阿荣旗东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那吉镇7公里,始建于1948年,原名新民学校,1966年以英雄名字命名为王杰小学。学校在校生有500多名,校内设有王杰展室,孩子们以王杰为榜样,勤奋努力,全校平均每年做好事2000多件。

  2008年底,由王杰小学郑德华校长编写的校本教材《王杰是咱好榜样》第4版问世,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此教材得到了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及呼伦贝尔市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

  以往,学习王杰事迹需要到几处陈列英雄遗迹的展馆、广场亲临观瞻,或者通过知情人口头相传,这种文化传播途径比较有局限性,校本教材则突破了局限,比较具有灵活性和普适性,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激励后人。

 ——文章来源:晓  荷,《内蒙古日报》


  • 上一个项目: 抗联英雄园

  • 下一个项目: 老电影《青春红似火》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7711 录入时间:2014/4/4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