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仕奇文化园 >> 陈晓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诗人)
 
  

项目编号:
32510455016
项目名称:
陈晓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诗人)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陈晓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诗人)

 

  刚才听了几位学者的发言,我很受教育。昨天在看到“草原文化”这四个字的时候,就想给它一个判断,今天弄明白了:它是生态的、地域的,还是民族的。

  我想,无论什么文化都重在建设和积累。中华文化是一条很长的河流,它的源头是我们的祖先开掘的。尽管当时程度还很低,但在其发展进程中无论战祸、灾害这条河始终奔流下来了,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文化,它们都不断地在传承、发展,所以讲到建设文化大区内蒙古是具备这样条件的。我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第一,它有这样的传统;第二,今天内蒙古的所有从事文化建设的人们,都在有意创建一个崭新的文化景观。

  但我们还面临一个很严峻课题,就是如何继承与发展。这条文化长河没有干涸、断流,但却缺少了浪花。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我们曾经很以自豪地向外国人介绍,我们地方戏剧品种最多有过六百多,现在还有三百多。只是其中一些被消亡了,那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审美和人民的需求有距离。在文化这条长河当中确实存在着“优胜劣汰”,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原始地继承,而不去发展,它就会像一些濒临毁灭的生命一样呻吟。我们的昆曲,现在全国大概只有六个昆剧剧团,从业人也就六百人。曾经它是我们戏剧的主流、主体,中国的百姓老到白发人,少到黄头小儿都会唱几句昆曲,但今天却是这种境遇。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艺术品种,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各种各样的内参经常刊登“救救什么剧种吧!”,也不断有各级领导的批示,弄得文化部像一个医院似的,不是抢救这个,就是抢救那个。我们的艺术品种除了政府给它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外,它也要自强不息、发展自己,也要让广大群众去接受、喜欢它。人民群众不喜欢,它就要被淘汰。

  所以我想说的意思就是无论什么文化,都该与时俱进,即要继承我们先人的精神,也要继承这个文化的灵魂,又要把它发展,使它具有永不干涸的生命力。
 
 


 
 
 


  • 上一个项目: 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副主编)

  • 下一个项目: 陈岗龙(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8401 录入时间:2006/3/2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