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组织机构 >> 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变迁—以蒙古包为例
 
  

项目编号:
9311282716
项目名称:
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变迁—以蒙古包为例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变迁—以蒙古包为例

文化的结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即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二是制度文化,即社会关系及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和相对独立性;三是精神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草原传统文化同样也具有这三个功能。

本文选择草原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器物为例证,以分析和讨论现代牧区物质文化变迁的规律。或许在这里对物质文化仅以一个建筑物给予表述是相对简单了,但仍可以用这种典型之物来代表物质文化广博的存在。物质文化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文化的创新和引入不断变化,正是由于物质文化的现代性、强制性、时代性,致使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形成迥然不同的结构。因此,现代牧区物质文化在既有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影响,又有相异文化的融入,构成了其独自的特质。草原物质文化的内容有生产文化和物质消费文化两大类组成。草原物质文化也可作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草原各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器物、工艺产品等有形的实体。广义可以推广至以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蒙古高原这一共同的活动区域上的所有物质创造。为了便于比较,笔者从微观视角给予描述更能体现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变迁规律。为此,在草原丰富的传统物质文化中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作为描述的对象,即草原物质文化的居住造型蒙古包。在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对草原居住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从居住岩洞到半地穴式建筑或窝棚建筑发展到穹庐,直至13世纪初,随着蒙古民族逐渐掌握了政权,以毡帐为代表的穹庐式建筑便成了草原文化极具特点的标志物,进而对毡帐制作结构做了较详细叙述。而毡帐为什么要选择圆体造型?该书认为:它的整体结构是圆形,拆搭方便、便于搬迁。天窗圆形透光,通风散烟,有利于阻挡草原上的沙尘和白灾,承受力最强,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它的占地面积小,在一般的情况下可容纳很多人,它本身就是日晷。但也有学者认为:古人有天似穹庐的说法,即是盖天说中所说的笠盖说。穹,是指物体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穹庐即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因为穹的形状与古人所认为的天相同,所以常用穹来称引天。如称上天为穹,也可称为穹天、穹隆、穹苍,等等。古代的一首民歌唱得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然古人对蒙古毡帐解释为穹庐,穹的解释又是中间隆起的拱形,亦代指天空,庐又是房舍的意思,但却没有解释毡帐为什么是圆形的。既然暂时没有搜寻到古代书籍记载解释蒙古族毡帐为什么是圆形结构的内容,可是毡帐内在文化特点却显而易见。

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上记载: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也就是说在公元前匈奴族就开始崇拜天,但没有形容天的形状,此时匈奴居住的毡帐已经成为圆形拱顶,并被汉朝称为穹庐,所谓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尤其汉朝第一部语言学著作尔雅(公元前190年)对穹解释说:穹苍,苍天也。穹,大也。在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有文献周髀算经原名周髀(唐时修订算经十书才加上/算经二字),此书记有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内容,并有进一步形容的文字:/天像盖笠,地法覆盆。此书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易传和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等文献。那么这些中原文化天圆说与圆形毡帐是什么关系呢?至此还没有发现有文献给予准确的解释,而看到的只是现代人用现代思维方式给予毡帐以为什么是圆的解释。但从历史视角来看,西汉末年出现了天盖说,来源于公元前770至256年代。而公元前1至2世纪正是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交往较密切的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和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此,这些文化的相互交往,不可避免地使文化相互渗透,从史记成书的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的时段来看,有对匈奴居住毡帐给了穹庐0的描述,也就是用汉字的穹庐准确地形容了草原民族居舍的记载。随着公元后历代草原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变迁,到了公元13世纪,蒙古族的穹庐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移动和固定两种造型的呼木格尔格日,移动的一种呼木格尔格日直接建造在大型勒勒车上,一种是可以拆卸组装的呼木格尔格日。大的呼木格尔格日能容纳一万士兵在里面排列成阵。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民族在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呼木格尔格日的构造、结构又有明显改进,即宫殿式毡帐,并出现了双门呼木格尔格日。公元1368)1644年明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有了类似中原地区用土木建造的固定建筑。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俺答汗同意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的移民在归化城建筑/板升,(蒙语/房舍0之意,后泛指土木建筑的村舍、城堡),这些建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草原地区穹庐建筑的风格。由于这些建筑的出现,草原物质文化发生了相应的变迁。

(公元1616)1911年清代时期,满族人用满语的汉译音改变了草原上毡帐的称呼,称其为蒙古包,蒙古包便成了人们对草原蒙古人舍居的俗称。随着毡帐称呼的变换,蒙古包独立成为草原物质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质的建筑物,其物质文化的特点完全印证了现代人对蒙古包造型及内涵的评价。

随着内蒙古察哈尔部、喀喇沁部等地区农业人口逐渐涌进,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土坯盖墙的一梁之室逐渐增多,这种趋势逐渐发展到各旗腹部,以至贺兰山、阴山以北、西辽河、大凌河、洮儿河、淖尔河的中上游等地带。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多,内蒙古地区盖起了许多土房和瓦房,以至于城镇地区已完全是房舍了。在此文化的影响下,蒙古王公开始仿造中原的建筑,造建几十间甚至几百间的王府。如内蒙古喀喇沁右翼王府,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先后共有十二代喀喇沁王爷在这里居住。喀喇沁王府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29亩,建筑房屋四百余间,为内蒙古四十九旗蒙古王府之首,建筑古朴庄重,色调淡雅,气势宏伟,融古典建筑风格和现代陈列艺术于一体。

该王府建筑布局仿照北京故宫,左右对称,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西院内曾建有庙宇、祠堂、书斋、客厅、练武场等;东院为生活住宅区,有戏楼、王爷与福晋居住的卧室、仓库、膳房等。府内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门、大厅、承庆楼等,以中甬道为中轴依次串联。各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庑殿式建筑,多采用硬山式结构建造,体量宏阔,修造精湛。院内青砖铺地,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曲径回廊,松柏参天,花木幽香,景致十分幽静。整座府邸四周皆是高达丈余的青砖围墙,气势恢弘,壁垒森严。这种贵族阶层的豪华建筑明显超过了历代蒙古包建筑的造型,意味着一种新的物质文化的诞生,即草原物质文化与中原物质文化结合的物体。毕竟这种房舍改变了草原居舍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其建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内在的草原物质文化的元素也所存无几,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蒙古贵族在建筑物上雕刻与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图案,在建筑房舍以外建造,敖包来祭祀部族保护神。进入近代以后,内蒙古地区无限制的开垦草原,城镇不断扩建,草原牧场范围日渐萎缩,许多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接近中原地区的牧点逐渐从游牧方式转变为农耕方式,为此居于固定房屋者的数量大量增加,居住在蒙古包的人数不断减少。尤其进入当代,蒙古族游牧方式也随社会发展而嬗变,牧民定居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传统的蒙古包物质文化正在悄然离去。因此,伴随游牧文化而生的蒙古包开始失去它具体的物质功能。

现代牧区草场承包给牧民,草场已经固定,牧民的居舍也自然固定。牧民现在所盖的居舍是用砖垒砌的长方形房屋,没有了圆形的造型,其建筑样式与农业区房舍一样。现代牧民在自己承包的牧场上建造了砖瓦房,过上了定居生活,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房屋旁建有牛羊圈,房后或屋前堆放着饲草和牛粪砖。一般牧户的房舍内生活设施简单和朴实,牛粪砖仍是取暖做饭的主要燃料。

房内靠北墙建有一个大土炕(也有靠西墙的),灶台建在炕边,水从牧点不远的井里提取,屋里有储水的水缸。牧民家有现代电器,多数家庭只有一台电视机,有的家庭有电冰柜。各牧户都有小型风力发电机,用电池储存电,电量只能解决小功率的照明和电器使用,有些牧户也用上了太阳能发电设备。电视信号来源于简陋的锅型天线接收设备,只能接收到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牧场采取禁牧、轮牧的休养方式,牧民必须准备饲草,牲畜依靠这些饲草生存。多数牧户有小四轮拖拉机和辅助机,有的家庭还购置了小汽车、摩托车。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手机。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牧民居舍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文化内涵已与砖瓦房的农耕文化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说实际上当今的牧民已经放弃了蒙古包居住的物质环境,从而也就改变了对蒙古包居所的依赖。从蒙古包变迁的过程来看,物质文化变迁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创造阶段,鼎盛阶段,变迁阶段,如果要真正保护一种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下去确属不易。

在近几年的牧区社会调查中,笔者看到的蒙古包只是牧民牧点上的一个装饰品,也就是用来接待游客的物体,蒙古包的主要物质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蒙古包现在只在反映着过去的物质文化辉煌。毕竟物质文化在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蒙古包也不例外。现代草原上牧民自家居住的蒙古包已不多见,优雅圆润洁白的蒙古包只能在旅游景点看到,如此奇特的草原风景恐怕只有在现代内蒙古草原上才能见到。对于蒙古包的变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也就是说现在草原牧民居住的房舍造型已于草原物质文化脱离,牧民放弃独具特质的草原物质文化,是因为每一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现代物质文化、向往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方式的权利。那么,传承草原物质文化的最好方式那就是建立一个原生态游牧区,允许一些自愿选择原生态生活方式者生活在其中。其生态区内以特区形式存在,经济和生活不宜与自治区和盟市同步,不开发特区草原上的资源,尤其对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更不能开发,特区的保护必能留存草原蒙古包那圆形的建筑,它以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永远守望着草原,以使草原物质文化得以传承。


——作者:苏浩,《草原传统物质文化的变迁》2010年(第七卷)第三期(总第二十五期)  


 

 


  • 上一个项目: 敖包和蒙古包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发展

  • 下一个项目: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3283 录入时间:2014/9/3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