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组织机构 >> 蒙古族服饰的男女配饰
 
  

项目编号:
102715541816
项目名称:
蒙古族服饰的男女配饰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族服饰的男女配饰

佩饰是服装的组成部分,而不同于服饰的一点事,它不是必备的物品,佩饰是审美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修饰品。具有稳定性,不易破损,容易珍藏且传承。

1、蒙古男人的配饰

蒙古男人的佩饰包括火镰、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从古代起,马、弓箭和火镰被称作是蒙古男人的三宝。蒙古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恶的镇宝,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出门时必带这两件物品。这也是野外露宿、打猎、烧火等游牧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男人的刀子要戴在身体的右侧,火镰戴在身体的左侧。骑马时均插在腰后,下马或进别人的家时放下刀子和火镰,下垂于左右两胯。

蒙古人认为,火镰打出的火源于长生天。因此点燃篝火、腊月祭火等操作意义重大的行为时必须打火镰取火。同时火也是蒙古人观念中,净化邪恶的工具,代表生命力征像。迎接远方来的使者、逃离瘟疫、安葬死者归来时必须从两对火中间走过。蒙语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时,用“有火有力”等言语。正因为这样,蒙古男人从小就熟练掌握打火镰取火的技巧,当新郎之后,女方家的婚嫂们要考验新郎的取火技艺,如果打三次火镰还取不上火就被嘲笑为“火力(活力)待尽的小伙子”。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火镰样式有所区别。年轻人戴编织花纹或镶有宝石、玛瑙银边儿火镰,老年人则戴镶有乌林赫或树纹赫的铜边儿火镰。

从腰带上解下火镰过夜时,如果是在自己的家,就把火镰挂在高处,要是在别人家,就放在自己睡觉的枕头底下。

蒙古人的刀具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习俗。如,不能用刀尖儿指太阳、月亮、星星、天地、山水、佛像和他人。给他人递刀子时不能刀尖儿对准人,不能用刀子插肉吃或递给别人。宰杀牲畜、削肉剃骨等作业中,不会熟练用刀的人将受到众人的取笑。

鼻烟壶也是蒙古人特别讲究的佩饰之一。一般用玉石、玛瑙、水晶、陶瓷、牛角、红木等材料制作。其形状以椭圆和半圆为主。里面放好掺有香料的烟面儿。装鼻烟壶的袋子叫做“褡裢”。褡裢,有礼仪型和普通型两种。老年人用暗色褡裢,中、青年人用色彩亮丽的各种褡裢。褡裢的镶边儿艺术和刺绣装饰也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

蒙古人带褡裢有严格的规矩。把褡裢插挂在腰带上,其位置在身前左侧。早先只有吸食鼻烟的人才戴褡裢,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佩带褡裢成为了所有蒙古男式必备的装饰物,并具有了礼仪内涵。男人相逢时必须互换鼻烟壶致以问候。在这个过程中,年少者先向年长者递送鼻烟壶,年长者接过鼻烟壶之后,做出用鼻子吸食的动作,再把自己的鼻烟壶递给年少者。同龄人可以同时交换鼻烟壶。交换鼻烟壶时必须把衣帽收拾整齐,以示正规和严肃。如果两个人产生纠纷之后,有错误的一方或年少者向另一方奉送鼻烟壶。另一方接受了鼻烟壶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和解。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过去,人们一般在鼻烟面儿中参和一定的蒙药,防止鼻炎和传染病的传播蔓延。这是鼻烟壶在生活中起过的另一个作用。

烟袋和烟荷包也是蒙古男士的佩饰之一。自然,它们的制作和工艺也是特别讲究的。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袋嘴三部分构成。用金、银、铜、铁等制作烟袋锅。用鼠李树、红木、杏树等质地坚硬的木头制作烟袋杆。而烟袋嘴一般用玉石、玛瑙等石头精雕细刻制作。烟荷包要用绸、缎和库锦缝制,上面还要贴抠或刺绣各种赫、乌嘎拉吉花纹。烟荷包的上方还要接缝三至六条红、绿、粉、兰颜色的飘带。烟荷包如同绣花靴一样都是表明妇女,尤其是姑娘手艺高超的代表物。不少地方风俗中烟荷包是姑娘赠送给恋人的制定信物。东北民歌《白虎哥哥》中唱到:“垂有六个飘带的烟荷包,在六月的月光下细心缝制,本想送给白虎哥哥,妈妈却让阿拉坦巴干拿走”。婚俗中也有新娘为新郎佩带自己亲手缝好的烟荷包的行为。因此烟荷包,毫无疑问是宣扬新娘手艺的特殊礼品。

古代蒙古男士经常戴一只耳环,后来逐渐放弃了这种习俗。戒指是迄今为止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不过原先蒙古男士的戒指都戴在大拇指上。据说是出于射箭时保护拇指或用力的需要才这样做的。现在的男士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在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戒指与婚配状况无关。蒙古男人也戴铜、银单手镯,但不会带在手腕上向外露出,在袖口里靠上戴紧,其说法是避免雷披或防止风湿类疾病。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男人戴手镯与审美情趣似乎无关。

二、妇女的头饰

1、有趣的传说

蒙古妇女的头饰,鄂尔多斯最具代表性,也最复杂,而鄂尔多斯各旗又有不同。蒙古各部更是五花八门,单独出一本书也写不完,因此只好解剖一个麻雀。

头饰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达罗勒嘎,一个叫细勃格,均属普通蒙语。达罗勒嘎有“压迫’’、“镇住”。之类的意思,细勃格是用泥抹住的意思。都跟头饰风马牛不相及,怎就成了头饰呢?

成吉思汗出生的时代,各部落征战不息,互抢对方的牲畜、妇女据为已有。为了防止俘获的女子逃亡,是蒙古的辫子上拖一条椽,是汉人的脚上抹一团泥,以后就变成细勃格——练垂,头戴——达罗勒嘎。这与郁达夫所说领带原是东方人加在西人身上的刑具是一样的。也有的说不是这样来的,俘虏来姑娘媳妇以后,怕她们偷偷溜走,就给打了些金银首饰,戴在头上。这玩意儿十大几斤,戴在头上走不快,叮玲当啷还有响动,一跑就被人家一趟快马追了回来,所以叫达罗勒嘎。这些女人还不死心,每天起来往外倒灰,都倒在一个地方。日久天长积成一个高丘,她们就爬上去向故乡眺望。直到现在,牧区的灰堆多选在东南。其实这是因为高原冬季常刮西北大风,怕把灰土吹进家里的原故。总之首饰戴在头上再没取下来,以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必须为她做一副头饰,无之不能成婚,不能见人。哪怕是假的简易的也得对付一副。有些老年妇女,谈到当年父母为她们准备头饰的艰难,往往都有一段故事。

2、练垂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条木椽进化成一截带杈的小木棒。将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辫解开,从正当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辫,就像新疆姑娘一样,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古时用的木头,从上到下一根,长约尺许,擀面杖粗细,干活睡觉非常不便,传说中的那种痕迹还比较明显。后来就大胆改革了一下,把它截短,变成活的,不与头发绑在起,连发套可以取下来,压迫减轻了不少,但还留一个蝌蚪尾巴。

半圆形的饰片,伊盟叫奥如达格,又叫道布其鲁尔,形状活像个写扁的D字。用碎布裱成硬衬子剪成,长约一怍,宽约一虎口。缝纳出来以后,再在上面镶饰;中心是一个口形一个D形的“古”,这两个排在一起仿佛是这整个半圆片的缩印件(古跟勃勒差不多,实际上就是一枚嵌珊瑚或珍珠的银花。一般的古正好一两纯银,边上一圈云纹、花卉、蝙蝠、哈那纹、吉祥结、万字等不一,中心是用银花镶嵌的红珊瑚或绿松石大珠子。银花与边缘图案之间一般是景泰蓝工艺或镀色的磁珠。这整个物件就叫古。请读者记住这个形象,以后我将用这个简单称谓来叙述)。围绕这个小半圆形,是两行穿在一起的小珊瑚珠子,一律黄豆大小。这些珠子的线头从方头那面穿出来,加上从方头中间穿出的另外四根线头(整个饰件不能有空隙,全部用珊瑚或珍珠覆盖,整个头饰的其余部件也全是如此),共八根绳头各穿一个大珠、两个小珠,然后打住疙瘩,从背面绷住。外面一圈边缘还要用筷头粗的银线压出来。

奥如达格的里面,挨着D形半圆片孤形的那边,要绷一个略小的D形片,上面是一个鼓出的银花,挨着妇人的脸庞。奥如达格佩戴的时候,自然圆头一面朝脸,方头一面朝脖颈,稍稍倾斜一些,不要正好与发套垂直。

发套上粗下细中空,用厚纸或碎布片裱成硬壳,外裹黑缎做底,上用各色丝线绣出鲜花,或用银线缉出,或根据粗细宽窄不同绷三片古。飘带用薄软的黑布做成宝剑形,上面绣上山水花鸟等物,或钉上勃勒,挂在发套下面。这是面颊一面的情况,另一面与之完全一样,以取对称。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的总称就是练垂。练垂从头顶开始,顺着两颊,经过乳峰(正好盖上),下垂及膝。惟达拉特旗练垂短小,不到三十厘米。

练垂所用之木,不能从同根的一棵树上截取,两边的木棒要分别取自两棵树上,也能从蒙古包的哈那上截取。妇女不再嫁时,此木一般不换。这种练垂梳洗不很方便,“其发不恒理,理则必刷以胶。”这种记载可能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胶。

3、头戴

就是达罗勒嘎。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1) 发箍

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大小因头而异。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周遭有八——十个方形的古,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以当额的那颗最为硕大鲜红,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和镀了红绿黄颜色的磁珠填满。发箍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黄豆大)镶成。

(2) 后屏

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后屏长约一尺,上宽(连接发箍处)三一一四寸,下宽六七寸到一尺。大体像一个凸字。凸字上边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古。下边宽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长,上下一寸宽,上面嵌三颗红珊瑚,也有三到四个古分开排列的,也有用绿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边缘也用黄豆大的红珊瑚镶嵌出来,约四百九十九颗。最下端的工艺同奥如达格一样,在十六、七个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缀三颗小珠或绿松石。

(3) 护耳

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狗耳似地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长一怍,宽一虎口(也有说长三寸、宽一寸的),形状工艺同奥如达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圆形的古,有黄豆珠六十五颗(奥如达格九十七颗)。边缘用银线压边,也有前面朝脸的一面钉两排小珊瑚珠的。鄂托克旗的护耳,是与后屏缝在一起的。乌审旗是另外的。

(4) 垂饰

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现以一边为例说明: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柬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陶纳勒嘉好像是两个银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间是莲花中镶嵌的大红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细小的珊瑚。陶纳勒嘉因为比较大,穿时一个要压住另一个的一半。下面不带垂穗的,五条吊挂每条上都挂一个陶纳勒嘉;下面带垂穗的,只挂三个陶纳勒嘉(其中两个陶纳勒嘉上各挂二条吊挂)。吊挂的上端挂在发箍上,从太阳穴一直排到与护耳相接的地方。吊挂的穿法不限,上面一种可任意排列组合,但五条的穿法必须相同。

垂穗是头戴上制作最精良的部分,一面五条(从三个陶纳勒嘉上吊下来的,其中两个陶纳勒嘉挂下四条,一个陶纳勒嘉挂下一条,跟上面穿吊挂的方法一样),五条的做工都一样,从上到下穿缀的依次是:穿缀一两颗珊瑚的银链儿;一朵铃铛形的花儿;从花心和两个花瓣上,又穿出三条银链儿;中间一条较短,只坠一块鸡心松石,两边两条又各分出三条蝶花银链。这回是两边两条短,中间一条通过一只银鱼,又分出三股小银索,银索末端吊下一只小银铃儿。垂穗全长七寸,悬空垂吊。互不连缀,走路一步三摇,铿然有声。刚成亲的少女和年轻媳妇,爱戴这个玩意儿。一过了四十,就从陶纳勒嘉上摘下来,只留一个吊挂了(在下面多加两个陶纳勒嘉)。

垂穗多数都是从陶纳勒嘉上吊下来的,准格尔旗却是直接连在奥如达格上的。垂穗的穿法也不一样,有的一个珊瑚,四行碎珊瑚,一个大些的绿松石,一个珊瑚,四行小珍珠,一个珊瑚,最下面是银蝙蝠含的玛瑙垂桃,或者还没有完,蝙蝠的鼻头和翅上又吊下四个小钩,每个钩上钩着一条银链,每根链儿隔一二寸一条金鱼(或银蝶)。再隔一二寸是陶纳勒嘉(或小银铃)。这种垂穗每面六条。察哈尔、乌兰察布妇女戴的就是这种头饰,只不过珊瑚珠子大一点儿,链儿粗一点儿。后屏和护耳大约没有,只是从软发箍垂下满头穗穗而已。

(5) 马鬃

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先在发箍上用米粒大的银予穿缀一指宽的吊挂,接着穿钉一排十七个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宽的网格儿,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样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条小银索儿,末端都坠有小银铃含的水晶珠。中间一条最长,可垂到两眉中间,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边上的两条又适当放长,但都不能压住眉头,宽可及太阳穴。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得璀灿夺目,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一过四十就不戴了,和垂穗一样。马鬃样式,不一而足。上面说的是其中典型的一种。(6) 耳坠

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在练垂两边顺着脸垂下,也叫大耳坠,以区别于姑娘时戴的小耳坠。耳坠形状像一问号,一面有一个银钩子。一面由一连串的穿缀物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来的大银花,下面一个接一个穿上一样的五朵银花(一朵镶珊瑚,一朵镶松石,再一朵又镶珊瑚……这样隔开镶嵌),下面用线把三个珊瑚珠、两个蓝晶石、六个银垫圈搭配着穿起来,最下端是一个镶珊瑚的银勃勒。耳坠一般直接连在发箍上,在奥如达格的里面。

以上是鄂尔多斯西三旗妇女主体头饰的一般情况,跟其他旗县尚不一样。达拉特旗头戴分大小两个。练垂只有套子,没有下面的飘带。奥如达格也没有。小头戴是里面戴的,由小发箍、马鬃、四个陶纳勒嘉、垂穗和护耳组成。大头戴由发箍、垂穗、大耳坠、后屏组成,据说是一种更古老的样式。主体头饰的佩戴顺序是先戴练垂,再戴耳坠,后戴头戴,最后戴礼帽。礼帽是一种二龙戏珠圆顶帽,非常讲究。也有不戴礼帽扎头巾的。旧俗平日练垂、头戴都得戴着,后来松动一点,除了拜会亲戚和重要集会,平时可以把头戴去掉,只戴练垂行走。头戴练垂都是媳妇的行头,姑娘不能戴。两件合起来十六七斤,好的当时就值二十多匹马,次的也值二三匹马。如今都成了难得的文物。

除了主体头饰以外,还有一些附带头饰或其他饰件,也一并附在下面:

(1) 小耳坠

这里的小耳坠,其实并不小,重也有一斤,比大耳坠也复杂。上面有方古、四个陶纳勒嘉、吉祥银盘蚕,只有最下面吊的那部分像个真正的耳坠。只是它是未婚女子戴的,所以叫小耳坠。耳朵眼上戴不动,偷偷从耳后引下根线来,拴住套在头上。出嫁的那天晚上,要摘下来,换上大耳坠,表示姑娘变成了媳妇。姑娘哭着闹着不让换,别的姑娘也抱住不让换,嫂子们百般劝说才能取下来。

(2) 项链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装饰品,戴在领子外面,从胸脯垂下,用一虎口宽的布或缎子,围个垫肩似的东西,正好套在脖子上,后面有个扣子似的东西,戴上可以锁闭。“垫肩”前面一圈全是银古,银古下面有一个钩儿,从钩儿上挂下三个饰件:中间是银心,两面是两个一般大的蝶形银古。从它们下面各引出两条珊瑚索儿(共六条,每条用碎米似的小珊瑚穿成),中间不时穿缀一个大珊瑚,下面通过一个倒吊的银鱼,每条再支出两条银索(共十二条),末端各吊一个鸡心似的小坠予(珊瑚或松石做成)。姑娘成婚、拜火、赶庙会必须佩戴。民歌中多次唱到。

(3) 小项链

上面项链的代替物。银子做的圆盒子,有银碗底部大小,面上有錾花的龙虎兽头图案,中间镶有珊瑚,实际上就是一种古。盒里装着五谷和包在棉花里的佛像。盒两边有系子,可以穿起绸带或布条。一面的可以挽住带在脖子上,一面权当飘带任其垂下。也有两条稠带末端带一个银锁的。

(4) 针插子、女式鼻烟壶袋

针插子是放针线的,鼻烟壶袋是放鼻烟壶的。蒙古女子去别人家或野外遇见人,要交换鼻烟壶表示问候。它们都有纯银打造和手工制作的两种。一般这两件通过两或四条链儿连在一起,再用一个银勃勒挂在前襟上。银子打造的用錾花镂空工艺,图案花样繁多。手工刺绣多是妇女根据本人喜好选择的图样。无论哪一种,下面都要吊丝线、珊瑚穗子或银铃儿。

(5) 手镯

老少男女都戴,有铜、银、玉、骨、琥珀多种。造型和花纹同汉族的仿佛。

(6) 戒指

所用材料同手镯差不多。近年青年人盛行一种上面嵌珊瑚(即有古的那种)的银戒指,没少毁掉传统的银器。

(7) 额嘞赫布其

额嘞赫布其都是戴在拇指上的。一种是戒指,用金银或景泰蓝工艺制作,镂空錾花,图样各异。镀成蓝、绿或青色花纹,里面嵌珊瑚珠子,后面宽前面窄。另一种是扳指,射箭时为保护大拇指用的,用玛瑙、玉石做成,工艺比较简单,不能算妇女的饰件。

服饰因配饰而变得更加瑰丽,人类的情感与生活的符号化印记浓缩在配饰中与人们共存,形影相随。

 


  • 上一个项目: 各式蒙古帽

  • 下一个项目: 蒙古靴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910 录入时间:2014/10/2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