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鄂温克族自治旗
红色旅游—阿荣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额尔古纳市
根河市
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
满洲里市
海拉尔区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 满洲里市 >> 二卡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建立
 
  

项目编号:
7111529516
项目名称:
二卡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建立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二卡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建立

二卡距俄罗斯国境线最近处只有四里,与俄罗斯阿巴该图镇遥相对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门就派人在这里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收集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情报,护送往来中苏国境的革命同志及送交情报。二卡交通站的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架起了一座红色国际“桥梁”,为消灭日本关东军和东北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是日寇占领东北后,苏军总参谋部为收集日本关东军调动、修建野战工事等情报而建立的。二卡交通站与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及中共东北党组织在满洲里、扎赉诺尔建立的地下交通站一样,担负着共同的使命,也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满洲里地区当时地处边荒,是新巴尔虎蒙古人游牧之地,人烟稀少,隶属于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管辖,是国内反动派力量相应比较薄弱的地区。满洲里与苏联远东边境86号小站(今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只有9公里之距,可遥遥相望,陆地边界达90公里。这里的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每天有一列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开往苏联海参崴的旅客列车对开,乘客人数不多;满洲里对面的86号小站每天有一列直往赤塔的旅客列车,赤塔每天有开通莫斯科的旅客列车。通过这条铁路去莫斯科,比乘轮船要省时间和相对安全。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拥护十月革命和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去苏联了解十月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也经常派人途径中东铁路到东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支援各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尤其是对东方大国的中国革命,列宁极为关注和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哈尔滨到满洲里的国际秘密交通线为适应当时革命需要而建立。      

虽然满洲里地区反动势力不如内地那样强大,但是反苏反共势力也在不断增强。自民国初年,中国军阀拥兵自重,各霸一方。1918年9月5日,北京政府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使他在东三省的势力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承认。此后,张作霖又兼蒙疆经略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张作霖视俄国十月革命为洪水猛兽,向呼伦贝尔地区派遣了大批军队,加强了一度消失了的边境防务。严格盘查来往行人,并于1921年决定不许华人越境回国,也不许无官方证件的人出境,并对边境实行戒严。以后还曾在满洲里四周掘壕为界,不许随便出入,以防止苏俄“赤化”。1922年初,张作霖还曾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从东三省抽调5个旅的兵力组成临时边防军,分住满洲里至绥芬河一线中苏边境。     

1920年11月,盘踞在以赤塔为中心的远东地区的高尔察克、谢苗诺夫匪帮被苏联红军击溃后,苏联在远东地区重建了政权,驻扎了红军边防部队和成立了保安机关。此后,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为了保证来往于中苏之间中国同志的安全,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有关部门协调中苏边境驻防的苏联红军边防部队和保安部门做好接送工作,并在赤塔、86号小站、满洲里、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秘密联络站,通过各种方式护送往来于中苏之间的革命同志。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着手在东北地区的建党工作,并加强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1926年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成立后,将国际交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北满地委在中东铁路沿线建立和发展了党团组织。1931年末,中共北满特委为加强满洲里交通站的工作,派纪中发(化名司杜其卡)和李芳假扮夫妻,从哈尔滨来到满洲里。先在旅馆住了些日子,开始等建一个杂货铺做掩护。当时房子已买好,备些杂货后就开业了,以“晋丰泰”为铺名,位于道北三道街83号。主要任务是护送去苏联和回国的革命同志。纪中发为负责人,对外称“张掌柜” ,来往哈尔滨办货,从事联络工作。李芳假姓陈,对外称“张陈氏”,她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来往过境的同志。从哈尔滨来的同志到满洲里后,通过联络暗号与从事铁路警察、马车夫等职业和身份的人接上头;然后由他们送到晋丰泰杂货铺。联络暗号每次不同,按组织规定的接头暗语联络上后,由满洲里交通站安排食宿。除晋丰泰外还在道北二道街租了一间俄式房屋,从哈尔滨来的同志暂不能越境,就先住在这里。满洲里交通站与苏联境内交通站有秘密联系。哈尔滨方面来人后,满洲里交通站马上与设在奥特波尔的苏联国家保安部联系,他们常派一个以铁路扳道工为掩护的苏联交通员来把人接走,送上苏联境内交通站派来的马车,然后越境去苏联,有时在交通员的带领下徒步偷越国境。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东北地区的形势,决定原上海经哈尔滨去苏联的交通线由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领导,联络工作由共产国际领导的交通局负责。1934年5月20日,满洲里交通站的李芳被组织上派往苏联学习,纪中发调走。哈尔滨国际交通局于1935年派杨永和、李秀贞夫妇带两个孩子到满洲里接替纪中发和李芳,仍以晋丰泰杂货铺为掩护。     

1935年,哈尔滨国际交通局还在扎赉诺尔设立了满洲里交通站的辅助线扎赉诺尔交通站。负责人是满洲里交通站杨永和的哥哥杨殿成,助手为王化民,他们在扎赉诺尔以打零工和种莱为掩护。     

扎赉诺尔交通站与苏联方面联系的方法是:事先由满洲里交通站的杨永和通过满市的苏联交通员莫洛托夫与扎赉诺尔北部的苏联境内的阿巴该图保安部门联系,然后越境的中国同志从扎赉诺尔向北走,经过二卡越境到苏联的阿巴该图,再经过托里亚到奥特波尔上火车,经赤塔去莫斯科。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对地下交通站和抗日行动进行疯狂的搜捕和镇压,为了防止满洲里地下交通站和扎赉诺尔交通站发生意外时,保证我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不中断,1936年4月,由哈尔滨国际交通局派前满洲省委交通局李子文、宋恩来负责建立了“满洲里直通交通站”。该站设在满洲里道北三道街,以开“承和顺”估衣铺为掩护。这个交通站横向不与满洲里交通站发生任何联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命令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第四科(情报科)在中国东北建立情报网,搜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情报。为了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和苏军伯力情报科一起建立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情报网,以便获得日本侵略军的活动情报。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的负责人是苏子元,他是辽宁省辽中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东北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海参崴列宁党校学习。1931年苏子元转为苏共党员,苏子元受苏联驻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派遣回东北,负责建立情报网。他和负责电台报务的妻子朱绍华,携带电台回到了哈尔滨,由于当时日寇对哈尔滨控制很严,不易开展工作。而齐齐哈尔既是敌人的军事要地,又距国境线相对较近,在这里建站比较合适。苏子元把这些情况报告后,上级批准在齐齐哈尔建立情报站。为掩护地下工作,建立了“龙江医院”,作为情报站的中心联络站。龙江医院建成后,苏子元继续联络革命同志,发展扩大组织。        

苏子元利用各种可靠关系在齐齐哈尔、沈阳、哈尔滨等地建立了几处交通点,同时,在靠近苏联边境的扎赉诺尔、二卡及绥芬河、萝北等地建立起情报交通网,并开辟了六条护送去苏联人员路线:一是满洲里国境线;二是扎赉诺尔、二卡国境线;三是瑗珲国境线;四是萝北国境线;五是绥芬河国境线;六是佳木斯国境线。交通员每次去苏联送情报时,都是由上级指定路线而行的。      

1932至1937年,苏子元在扎赉诺尔和二卡建立了交通联络站。负责扎赉诺尔交通站的是一位叫王久安的煤矿工人,二卡交通站的负责人是一位种菜的农民。这两个交通站都是为苏军工作的,不与我党发生任何联系。在这一期间,苏子元曾去过满洲里对面的奥特波尔和二卡对面的阿巴该图送情报及联系工作。从二卡交通站到对面苏联阿巴该图送情报时,夏天就在水浅的地方淌水过去,有时还化装成打草的农民偷偷越境去苏联。冬天就利用冰封大地,河流冻冰的机会,乘黑夜避开哨兵的视线,从冰上越境去苏联送情报。     

1934年,苏子元送王久安去苏联学习,不再利用扎赉诺尔交通站了。1937年后,由于日寇加紧了对地下抗日组织的侦查与镇压,使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齐齐哈尔等地的交通站被破坏,叛徒交待了各地交通站的负责人,日寇开始了疯狂的大搜捕。为了交通站工作人员的安全,苏子元及时通知二卡交通站的同志撤离,以后也不再利用二卡交通站了。      

1937年4月,中共哈东宣传部负责人叛变,供出了满洲里、扎赉诺尔、博克图、密山等地交通站的情况,20多名我党地下工作者先后被捕,使共产国际哈尔滨交通局完全被破坏。交通站的大多数同志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没有屈服,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但是,他们不屈不挠,与日寇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却永远留在边城各族人民的心里。

 

 

文章来源:满洲里日报网络版

 


  • 上一个项目: 满洲里事件

  • 下一个项目: 《中俄满洲里界约》的签订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8867 录入时间:2014/7/11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