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鄂温克族自治旗
红色旅游—阿荣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额尔古纳市
根河市
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
满洲里市
海拉尔区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 海拉尔区 >> 蒙古包
 
  

项目编号:
931040116
项目名称:
蒙古包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包

蒙古包至少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不仅蒙古族,其他游牧民族也住这种居室。当代哈萨克、裕固等民族也住蒙古包。我国古籍一般称做穹庐、毡帐、旃帐。《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园语(即满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称蒙古包,既是音译,也是意译。

蒙古包从材料来讲,由木头、毡子、毛绳三结合。从构成上讲,是套瑙(天窗)、乌尼(椽子)、哈那(花格木墙)和门四结合。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墙的木料要求木质要好,一般以檀或榆木为之。套瑙长短大小的选择,要以其中间的横木(东西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瑙分两个圈,外圈以横木二分之一为半径,套瑙中心为圆心画成。内圈以其四分之一同一圈心画成。南北向的木头长短跟横木一样,互相十字交叉,中间(圆心处)用钉子固定。另有固定内圈的四根小木条称为达嘎。套瑙的大小,是以横木为标准量出来的,横木有四至六拃不等。套瑙不是平的,上部要呈现弧形作馒头状,下面是一个平面的圆形。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而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十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称之为指),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虽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但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载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通常译为椽子(略似)。乌尼为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要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一般为横木的1.5倍。其数量多少,也要随套瑙而改变。长短一定要一样,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椭圆或圆形的木棍。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儿一定要光滑且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由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Y形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制造乌尼的木种和木质一定要一样。桦木易折,柳木易弯,松木为宜,红柳不折不弯,做乌尼亦甚宜。

哈那。承接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五拃套瑙五个哈那,六拃套瑙六个哈那,以此类推,多一拃加一个哈那。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儿子成亲都是搭建五个哈那的新包,生儿育女后变成六个哈那、七个哈那。一般没有缩小毡包、减少哈那的情况。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称为多少个头、多少皮钉的哈那,不言几尺几寸。皮钉常见有10或11个(指一扇哈耶)。皮钉越多,哈那竖得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般有l4-16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为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为最好)隔一个交叉点钉一个皮钉。用它做成的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包里距离就小;矮盖的话,包里容量就大。高盖的哈那的网眼窄,低盖的哈那的网眼宽。雨季要搭得立(高)一些,风季要搭得扁(低)一些。这就决定了蒙古包选址不严的要求。只要下是大坑大凹,稍微不平点儿、偏斜点儿都能对付,在网眼上做文章就行了。蒙古人四季游牧,因而不用为选择蒙古包地基犯愁,这是房子无论如何所不能比拟的。哈那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Y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和另一扇哈那的Y口绑在一起的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头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泖棍,能承受两三千斤重的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哈那的弯度要特制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使其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前凸出,腿要向后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用三道围绳扎住。

门(包括门框在内)。哈那立起来展开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俗语讲:“两个躺的,两个站的,一个唱的。”两个躺的是门头门槛,两个站的是门框两边的立木,一个唱的指门。

巴根。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的,就要用杆子(巴根)顶。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某一部分向里弯曲。联结式套瑙多遇这种隋况。七个哈那的联结式套瑙的蒙古包,如果向四周走得厉害,也要用枉子顶住套瑙,两根即可。八至十个哈那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一般人家的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儿,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加绑的木头上,杆子形式多样,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上花纹要与蒙古包相适应,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但只有王爷才能用龙纹。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顶盖)、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也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它苫盖最高位置的套瑙,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它有调节包中空气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为正方形,四角都要缀带子。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的时候,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拃一拃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者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这样缭或者缝的时候,苫套瑙的那边一定要缝紧(一共两层)。这样才能扣在如锅底似的(拱形)套瑙上,才不会让风灌进来把顶毡掀起来。掀开顶毡的时候,要把前面一半正好拉得叠在后面一半上,呈等边三角形,即所谓“白天三角形”。顶毡四角拴四条带子,平时三面的带子栓死,只有掀顶毡的这条是活动的。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顶棚好像一个人套在脖子上的圆垫肩一样,每一半像个扇形。顶棚一般由三层或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量裁顶棚的时候,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那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漏出来。乌珠穆沁剪顶棚的时候,领子要比套瑙的圆圈略小些,苏尼特和察哈尔顶棚的领子正好和套瑙圆一般大。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好天在包外铺好毡子,正中用木橛钉住,用绳子按上面的要求来度量、画圆、裁剪。各种蒙古包的顶棚都分前后两片,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下雨时渗进雨水以及风和尘土灌入。两片虽然大小高低基本重合,但一定要留可以错开的宽度。后片正好和套瑙的东西横木平齐,前片要超出去半拃。因为里层苫毡在哈那头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的周边要镶边或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一般是用蓝布镶边。如不镶边,可以用两根马鬃尾搓的毛绳并起来以后压在边上,再紧紧缝住。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比较美观。顶棚缀八根带子:领二,腿二,领腿中间二,襟二。

围毡是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是蒙古包的腰部,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外罩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用红布或蓝布做成,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可以看做是等级的象征。据老百姓解释,外罩是有腿或有舌的人家的意思。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很重,以免被风刮起。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长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带子和围绳。有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能起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大风中不被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作用。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两种。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内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使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外压绳分为普通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像妇女的头套一样,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像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在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毡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他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压绳更为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很妥帖,大风吹不起来。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那的口绑在一起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绳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墙根围子。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封闭的部分。主要由毡、芨芨草、小芦苇、木头做成。春夏秋三季用木头、芨芨草、小芦苇的墙根围子,冬天用毡墙根围子。暖季的墙根围子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刮风天把墙根围上。冬天用的墙根围子,是用基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节选《内蒙古民俗》

 

 

 


  • 上一个项目: 蒙古包的由来

  • 下一个项目: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441 录入时间:2014/9/3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