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说说蒙古包的由来
蒙古包的搭建
蒙古包的各种习俗
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的小故事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游牧居住 >> 说说蒙古包的由来 >>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
 
  

项目编号:
9310455716
项目名称: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

古代蒙古族人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使得固定的居住建筑难以适应其生活的实际需求,经过漫长的历史衍变,他们逐步对自己的居舍加以改进,最终发展出一种可移动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形式,也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远古时人们挖掘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顶,再在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并在洞顶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这种构造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在原始采集时代,蒙古族的圆形拱顶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过渡到狩猎时代,由于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畜牧业开始萌芽。适应这种变化的便于迁徙的窝棚类建筑应运而生。过渡到游牧时代,居舍由窝棚变革为帐篷,用树木做支架并上盖皮毛。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那”,与天窗“陶脑”连接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毡覆盖。

据《呼伦贝尔概要》记载: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人,因为游牧生活需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因而都以穹庐作为栖身之所。这种天幕帐篷,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这就是蒙古包称呼的由来。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通常分为四个哈那、八个哈那、十个哈那和十二个哈那。十二个哈那的为大型蒙古包,过去草原上是罕见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寻找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建筑形式。它融入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蒙古包呈圆形,阻力小,冬季少积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迁,易于拆散;最后,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简便。用自己生产的羊毛毡子,用附近生产的柳、榆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毡匠都可完成。

 

 

——来源:选自《中华民居》

 


  • 上一个项目: 蒙古包

  • 下一个项目: 蒙古包的搭建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0323 录入时间:2014/9/3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