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投稿论文 >> 利用网络传播构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 (刘寒娥、皇甫美鲜)
 
  

项目编号:
32516181916
项目名称:
利用网络传播构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 (刘寒娥、皇甫美鲜)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利用网络传播构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


刘寒娥(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皇甫美鲜(内蒙古日报专刊部主任编辑)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冲突与交融现象日益突出,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民族文化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内蒙古民族文化要想走出草原,走向世界,必须依托网络传媒,以此为平台,以开放的视野融入全球化大潮,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传播 民族文化 传承 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显得空前的尖锐而紧迫,如何在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何能够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网络传媒的出现,为文化传播,特别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

  据新华网11月28日报道,在上海,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近半数的青少年喜欢动漫,尤其是来自日本的动漫;96%的青少年上网。上海市文明办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众文化对全市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调查的另一组数据表明,49.8%的受访者喜欢动漫,其中11.1%处于“发烧”级别。人物生动、可爱,情节神奇、夸张,故事简单、易懂,形象不拘一格,是青少年喜爱动漫的主要原因。其中超过80%的受访者最喜欢来自日本的动漫,而青少年最喜欢的动漫题材则是“幻想”和“喜剧”。
  结合近几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文化的输出及文化产业的发达,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中发展网络文化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最为关键。
  其实早在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说:“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P121)网络传媒高度发达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互联网(Internet)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电脑和报纸等产业结合成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打破了区域及文字的限制,使信息得到更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使文化的增殖成倍的增加,使文化的传播更为便捷。
  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共享。一个国家的传媒如果没有走向世界,它的民族文化取向就有了局限,它所传播的文化就不可能具备世界性的意义。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平台,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网络媒体的特点上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民族文化的优势。
  网络传播的全球性特点,表现为思维的全球性。由于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地域概念,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它使文化之间的扩大交流势不可挡,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国际化。所以,网络上进行的文化交流,大多属于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其思维取向自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和民族性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世界性的基因、要素和组成部分,没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就不会有世界性的文化。(2)(P157)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发展。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传受双方不平等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无中心且传受双向互动的多元信息传播系统。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兼具信息制作者、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三重身份。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身份也开始模糊,因为“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收者两端。”(3)(P31)网络信息系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平等、民主”的“理想话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会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全球化的合作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超文本链接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超文本的功能打破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实践表明,信息传播是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网页链接来表达的。因此,超文本链接既是实现信息流高效传递的有效途径,又是正确设置信息流“路标”,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这种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它将民族文化的资源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和素材组合,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多维的传播视野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立体的展示,从而,突破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实现图文并茂、视听共赏的传播效果。
  从社会功能看,网络传媒是保证民族文化遗产顺利传承的重要机制。著名传播学者H•拉斯韦尔在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网络集所有传媒特点于一身,特别是在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发挥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体系的形成。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不同形态的文化在通过网络得以更加广泛传播与交流的同时,交织在其中的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文化理念的冲突,似乎愈加激烈,不同文化在碰撞与交汇中常常潜伏着危机。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本身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网络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网络技术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正面影响看,网络技术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全球化的平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既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融合、吸纳了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从负面影响看,网络技术所携带的全球化浪潮又冲击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民族文化的发展正像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样是不平衡的。一般说来,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民族文化,它们主宰着世界文化,并处于文化的强势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上的全球扩张和渗透,势必挤压和侵占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并严重威胁着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致使本来就不够发达的民族文化更是举步维艰,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4)(P13)
  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管是抓住机遇还是迎接挑战都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利用网络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客观必要性

  内蒙古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有汉、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49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可以说,内蒙古是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一个典型缩影。内蒙古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各族人民求同存异,和睦共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孕育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神奇绚丽的民族文化。
  内蒙古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还有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等。(5)呼伦贝尔市的嘎仙洞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和辽中京遗址,呼市的大窑文化和昭君墓,以巴盟为主的阴山岩画,锡盟的元上都遗址,阿拉善盟的居延遗址等等,都是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亚洲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遗迹、存量最多的岩画和被称为“中华第一”的红山碧玉龙等都被世界瞩目。(6)
  内蒙古民族文化中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问题,内蒙古民族文化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聚。从内在源泉看,草原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壮大的动力之一。内蒙古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之所以能在历史的发展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缘于它有极强的吸纳力和创新力。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从历史上看,草原文化经历了匈奴、鲜卑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时期以及清代三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汇,每次交流与融汇的结果,不仅没有失去特色,反而因吸收、借鉴它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而更加丰富和壮大 。(7)因此说,内蒙古民族文化是开放的、活跃的、先进的。
  内蒙古民族文化在未来与异质文化的交融中,具有变文化传播“弱势”为文化传播“强势”的潜在优势。
  然而,内蒙古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传播意识。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时空的变迁,大大改变了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们的意识和观念。然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观念至今尚未有根本性的改观。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只有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提升,同质化、程式化现象突出,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方式单调,传播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传播情况看,内蒙古新闻网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相对比较系统,特别是目前新开辟的草原文化研究论坛,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内容较多,分量较厚重。但从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整体情况看,还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传播观念还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没有提升到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上。民族文化的传播观念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内蒙古民族文化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从目前情况看,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从历史角度看,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其既具有当时历史时代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从传播的角度看,民族文化的传播尚处在初级阶段,在文化传播中还没有进入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在传媒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其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远远高于本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没有实现“走出去”的文化策略。西方“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强烈。内蒙古民族文化在传播中尚处于“弱势”。
  现代转型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瓶颈。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构成极大威胁,有的文化形式被逐渐地淡忘,有的文化已濒临绝境,有的已在逐渐地消失,一些传统的文化样式后继乏人,文化市场缺乏活力。内蒙古地域广阔、东西跨度大,特别是牧区,人口相对稀少,居住分散,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分割与封闭,制约了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另外,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基于以上现实,内蒙古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面临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内蒙古民族文化急需吸纳现代文化的一切有益因素,用现代性来守护发展文化的民族性,通过对民族性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的阐发,特别是对民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人生智慧的梳理、审视、整合,建构一种契合文化全球化境遇的新的意义。使草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三、利用网络传播构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

  (一)建立专业网站,构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平台。目前国际互联网络中中文信息仅占1%。中文信息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民族文化传播的瓶颈问题。对此,1,相关部门应调整政策,鼓励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科研部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网站,从而使大量民族信息资源得以进入因特网,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2,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建立一批上规模、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数据库,以加强网络民族信息资源的实力;3.支持建立电子图书馆、网上书店以及民族文化网站,鼓励出版网络民族文化出版物,运用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从各个不同层面宣传内蒙古民族文化。
  网站主页的设计要体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网页的设计上要显示内蒙古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页面建构过程中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组织应从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将页面以民族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美。
  (二)占领语言阵地,建构民族文化的话语平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而一个民族的存在也是以其使用的语言为标志的,语言负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目前,英语是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国际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在互联网络中,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让一种语言占据主导地位,那意味着我们关于世界的思考以及我们的世界观统统遭到限制。”(8)(P23)因而,在网络传播中,要想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强势,首先必须构建自己的话语平台,占领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利。1,传播民族语言,让汉语成为网络语言表达主体。同时,应在网站上设专题研究蒙古族语,三少民族语言等,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2,加大网络传播中的民族文化信息量。提高中文在世界的普及程度,消除世界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视野缺省”。 3,完善中英文互译系统,加紧研制语音识别系统,实现话语的转换。4,鼓励有条件的网站运用中英文双语或多语发布民族文化信息,增加各国人民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三)发挥网络媒体视觉传播的优势,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根据科学的测定:一个人的大脑贮存的全部信息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都是来自视觉。网络传播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多媒体特征,视觉传播优势极为突出。内蒙古民族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利用网络传媒开发和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可以突破语言的传播局限,畅通内蒙古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广阔途径。
  网络中特有的视觉元素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字符、图像、线条、色彩、声频、视频以及电脑动画等要素综合运用,可以充分展示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民俗、民情、自然景观等,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并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利用网络传媒建立内蒙古民族文化视觉资源库,是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应建设网络视觉资源博物馆,如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文化景点,蒙古族、满族风俗、风情等影像资料库,集收集、整理、保存、开放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其次,将网络技术与内蒙古优秀经典民粹文化相结合,全方位地开发、制作丰富多样的民族艺术作品和文化作品,通过网络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让世界了解草原,让草原走向世界。
  第三,以视觉思维为立足点,创造出更符合网络生存的视觉形象,以贴近浏览者的视觉心理。要善于利用图像表达,力争“图文并茂”。多选择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图片,以满足 “读图时代”受众的需要。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绝妙的图形符号进行民族文化概念的形象表述,拓展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即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和蕴藏丰富信息内涵的视觉符号形式,赋予表达对象明确的意义指向。网络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应该从视觉思维所提供的价值和功能中找出启示,利用视觉思维通过直观、选择、发现、探究等方法在信息中的感知,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视觉思维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视觉形象。
  第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制作诠释民族文化动漫节目、动漫产品,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要发展创新,特别是要制作适宜青少年游览、玩耍的游戏包括故事性的动漫来,政府要对于民族动漫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总之,网络传媒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多样化的途径,能够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畅通无阻地走向世界。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提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9)(P113)历史证明,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异质文化的相激相荡中,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新。对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来说,网络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内蒙古民族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实现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文化冲突中寻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点,在保持其民族性、独特性的同时,又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而,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

注释: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北京:海南出版社, 1995.
(4)胡敏中.网络技术与民族文化的创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7)草原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分析[Z].内蒙古新闻网nmg news.com.cn.
(6)宝力格,盛明光,黄金. 草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Z]. 内蒙古新闻网nmg news.com.cn.
(8)黎信.信息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A].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9)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 上一个项目: 浅谈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王海荣助理研究员)

  • 下一个项目: 草原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骄傲 (沈昌炜研究员)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2549 录入时间:2007/3/2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