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投稿论文 >>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草原文化 张庆 王凤兰(内蒙古大学)
 
  

项目编号:
3291134816
项目名称: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草原文化 张庆 王凤兰(内蒙古大学)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草原文化变革与重塑


 
张庆 王凤兰 (内蒙古大学)  
 
 

    摘要:草原文化绚烂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对草原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草原文化建设,实现草原文化变革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实现草原文化的成功变革。
    关键词:草原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变革,原则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其中,文化建设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尤其重要,它不仅能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久的智力支持,而且还能为我们营造和谐共存的“软环境”以及文明进步的“精神生态”。
    草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历史上曾经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位列其中,成为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提出,对草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草原文化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和本质是草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站在了城市化的入口处,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城市,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农民转为市民绝不简单的是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和更核心的应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今,一些地方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无疑,农村牧区的一场文化革命已经悄然到来,加强这种文化建设必然起着深远的、重要的影响。
    第一、加强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和丰富农民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
    第二、加强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可以有效地将农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这个伟大的事业上来。
    二、草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历史上,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新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农耕文化和部落文化,以朱开沟文化为肇始的游牧文化以及中古时期逐步兴起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发展的现象。据考古学和气象学的研究,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从距今4300年前后开始,受气候的影响,原始农业开始衰退,大规模的畜牧业——游牧经济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发生了从农业文化向牧业文化转变的过程”[ ]。随后,一种新型的文化——草原文化在草原上诞生并逐渐壮大,成为此后4000余年间北方草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在历史上,这里曾居住过戎、狄、林胡、匈奴、东胡、鲜卑、乌恒、突厥、回鹘、契丹、室韦、女真、党项、蒙古和满族等许多北方民族,其中除南部河套地区和土默川平原与中原接触较近,气候相对温暖,农业兴起较早外,其它地区主要由这些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以游牧为主,其中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游牧路线是由西向东,鲜卑、契丹、女真则是由东北向西南游动,匈奴和蒙古族则是由中部向东、西两侧运动,正是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中悠久而古老的文化类型之一,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草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开始,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文明。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草原文化推向新的历史时期。使草原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二是区域分布的广阔性。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三是创造主体的多元性。草原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这些民族分别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使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诸如匈奴文化形态、鲜卑文化形态、突厥文化形态、契丹文化形态等等,草原文化创造主体虽然是多元的,但由于这些民族相互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族际传承关系,因而草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脉相承的,是同质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四是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游牧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态为基础产生的,从古至今相继产生过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工业等多种文化形态,使草原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多种文化集合,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其中,建立在游牧生产方式上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导文化,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今天,草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促使草原文化走向开放和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又往往导致不惜以牺牲草原文化为代价,不尊重草原文化,偏废了对草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一些传统的草原文化又被随意地改造、置换,一些与民族性、地域性毫不相干的东西被编撰出来并冠以草原文化的光环,歪曲了草原文化的本来面目,第三,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加快的建设进程,使许许多多优秀的草原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正在减弱、流失、变异甚至消亡。同时,作为草原文化传承对象的年青一代,一心追求和模仿各种媒体中所渲染的外部的生活方式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时尚文化,对草原文化却漠然置之,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忧虑。
    三、草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正是由于草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严峻的现实,开发草原文化资源,继承、发扬和创新草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同时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政府全盘工作的题中之义,这正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胡鞍钢在2001年就指出:“如果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只是一味地单纯注重经济发展,注重自然环境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还将丧失中国最具竞争能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更为严重的是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退化丧失[ ]。草原文化是种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挖掘草原文化资源,做好草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现代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对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草原文化建设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需要。
    军事安全、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定最基本的保障,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多民族共同开发创造的文化,由于蒙古族历史影响深远,实际上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承者,是迄今为止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中以蒙古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才有全区文化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重视和发展草原文化,不仅是对这块土地上各民族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具有特殊的作用。民族文化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因此我们若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草原文化,就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稳定,反之,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草原文化的繁荣昌盛,则有利于维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2 草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风文明,就是乡风民俗要提倡新风尚,这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不是建几座新房、修几条马路那么单纯的事情,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农牧区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发展。而文化建设的内涵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成果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促进农民群众共荣富裕,从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可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把草原文化发展好、建设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把草原文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使该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能体现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
    3 草原文化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草原文化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开发草原文化资源,丰富和发展古今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首先,旅游业可以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草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唤起人们对草原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草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旅游业也可唤起社会各界对草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和调动更多积极因素参与草原文化保护。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旅游的发展要靠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品位和档次,同时,旅游事业办得越好,文化建设也就越好。
    4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特色产业发展的精神元素
    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诚信伦理思想、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成为促进内蒙古特色产业发展的精神元素。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强调人在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对待其他物种不能恶意摧残和使用,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保护草原,在畜牧业生产中实行轮牧,一年中多次迁徙,同时蒙古人崇拜火的同时又谨慎用火,充分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草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把它作为企业精神,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发展观念。
    四、草原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1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高度重视原则
    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重要性的认识,以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动和谐内蒙古建设进程。一方面努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使其自觉依照有关的政策法规,提高执政、行政水平,竭力为草原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各文化、民族等有关部门加强配合,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草原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 加强保护的原则
    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互动性和对应性。人类文明的进化、升级需要有丰富的文化作为其素材,如果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就谈不上文化的进步[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草原地区自然形成的文化。首先,要进一步抓好草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草原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其次落实经费,保护好草原文化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第三,加大宣传与重视,保护和发扬蒙古民歌、舞蹈、等民间艺术,第四,加大文化基础建设设施投入和经费保证,活跃草原文化。
    3 不断创新的原则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碰撞、重构的大趋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势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使草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以新的社会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来充实并增强草原文化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外来文化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博大的胸襟,现代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观念、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便在更大的国际空间里和更宽的民族视野中掌握文化创新的主动权。
    4 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
    草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要以人为本。人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发展和创造者,又是文化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文化产业对于人的发展上,有着其他产业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的非经济贡献往往高于经济贡献。因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人的不断发展,通过文化产业而得到的经济效益最终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内蒙古有多姿、神奇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发展观念的落后,致使产业化的水平拒圉于低效的粗放开发。因此,草原文化自主创新必须着眼于生产技术和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首先,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制定“草原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其次,完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打破条块分割,重点组建一批大型草原文化产业集团,第四,确定主导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
    5 与特色经济相结合原则
    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诚信伦理思想、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内蒙古以牛羊肉、奶等畜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持久发展的精神内驱力。在崇尚绿色、天然和环保的今天,人们讲究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观念,为内蒙古特色经济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立足的平台和发展的契机,用企业文化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而这种文化即包括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又包括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现代文明。伊利、蒙牛、小肥羊、草原兴发等企业正式继承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把它内化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同时由于现代文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依托草原得天独厚的资源,弘扬草原文化的生态理念、诚信伦理理念,把草原民族近自然、重感情、尚人伦、讲义气、漠视一切困难的精神气质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质量第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健康的企业文化。
    历史上,草原文化在内蒙古这片大草原上发生、发展、传承,今天,草原文化在这里被继承、吸收、发扬,伴随着草原文化论坛和草原文化节一系列活动的隆重举行,草原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将顺利、成功的完成变革,为民族团结、自治区快速发展、国家安定做出更大的贡献,草原文化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 上一个项目: 草原文化发展需要统筹人与自然    靳选东(河北省万全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

  • 下一个项目: 天籁之音 走向世界   沈昌炜(呼市委政研室 研究员)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5615 录入时间:2008/3/29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