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论"游牧文明"的理论困境与新文明观
 
  

项目编号:
4214583510
项目名称:
论"游牧文明"的理论困境与新文明观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论"游牧文明"的理论困境与新文明观

包胜利(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游牧文明与世界历史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首次把"游牧文明"纳入其编列的人类历史各种"文明"的谱系之中。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把业已存在的文明分为"发展充分的文明"和"失落的文明"两大类。在"发展充分的文明"中又划分为"独立的文明"和"卫星文明"。把"邻近欧亚与亚非大草原地带的各土著文明"列为"卫星文明"。1并认为,游牧文明在迎接过于强大的、恶劣的大自然挑战时,由于"用力过猛"而出现停滞。这种论断正确与否还有待争论,尽管如此,他对"游牧文明"还是有些精彩的论述。辍拾几例如下:

"游牧生活绝对不是人们大批离开农耕社会而被引到干旱贫瘠的大草原上的,它是草原上的古代居民设想出的一种新颖别致、前所未有的方法,为的是应付吝啬的环境在他们史前史的一个阶段上强加给他们的挑战。"

"游牧民族以高度发达的牧业艺术同极为恶劣的环境进行搏斗,但为了在过于严峻的条件下成功地实践这种艺术,他们必须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技能,而为了运用这项技能,他们还需要开发一些特殊的道德和智慧的力量。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的形式之一"

"游牧生活的伟业要求一种非常严格的行为和体力标准,本能地要求高度的忠诚和血族集团的团结。若没有这些特性,一直蜿蜒穿过大草原的、训练有素的队伍就会涣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每片都无法独立生存"2

此外,关于游牧民族的另一种历史特性--迁徙和远征,著名的《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也写道: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他们还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众所周知,在技术领域里,蒙古统治下的和平导致了中国发明的大批传播,其中火药、机械、印刷术和炼铁高炉等。"

"最后,由这种相互影响提供的机会,又被正在欧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这一点具有深远意义,直到现在,仍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3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和宇宙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反思人类自身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所谓"文明"的价值。这种语境给"游牧文明"提供了张扬自我的机会。近年国内外掀起的草原文化热、蒙古餐饮热、蒙古学热和游牧文明研究热就是证明。再比如: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游牧文明国际研究院"就是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在中国、俄罗斯、中亚、阿拉伯等国家都设有专门研究游牧文化和文明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内蒙古成立了"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并每年举行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各种文化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了大批关于游牧文明的研究成果,如美国著名专家哈赞诺夫的《游牧人与外部世界》的英、俄文版的出版发行,美国人类学家杰克·威泽弗德的《成吉思汗与近代世界之形成》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翻译和发行。我国学者孛·吉尔格勒的《游牧文明史论》、孟驰北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刘钟龄与额尔敦布和主编的《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等专著的出版发行。

--在国内,有关草原文化、游牧文明的文学作品登上畅销排行榜,如长篇小说《狼图腾》。

--与游牧民族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或影视剧在国内外受到追捧,如:内蒙古电视台《蔚蓝色的故乡》等频道的收视率节节攀升;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的热播;大型纪录片《印象蒙古》、《长生天下蒙古国》等在内蒙古卫视的滚动播出;日本的NHK、英国的BBC等国家电视台录制的有关蒙古人的大型纪录片的制作、播出;美国好莱坞正拟拍摄关于蒙古人的大片......等等。

上述都说明了从学术界到大众文化界对草原文化、游牧文明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游牧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研究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可否概括为以下几点:

1."游牧文明"保护了地球的心脏--欧亚大陆的腹地。正是生活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这块广袤陆地的自然生态没有受到致命的破坏,欧亚大陆至今还可以正常的呼吸。如果说环境可持续存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本储蓄",那么,欧亚大陆的草原人民以自己的"停滞"、忍受艰辛、耗尽自我的能量为代价,为周边其它"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难以估量的环境资产,这一点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2.促进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也是人类全球化的源头。

3.游牧文明独有的政治文化、制度文明影响了近现代欧亚大陆很多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政治文化传统。如匈奴人的西迁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命运,从而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蒙古人的统治影响了近代俄罗斯民族的政治传统,影响了整个中亚、外高加索、伊朗、伊拉克、中国等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进程。

4.草原民族的迁徙和征服活动影响了欧亚地区近现代民族、宗教格局的形成。如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基础;直接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过程;由于蒙古人对突厥人的长期统治,直接催生了中亚民族如哈萨克、乌兹别克等的重组和建构;伊斯兰化和突厥化的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国直接改变了印度次大陆的文化风貌、宗教势力格局,其影响甚至直接导致了1947年的印巴分治,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冲突至今仍然是最具危险性的地缘政治火药桶;蒙古人巴格达的攻陷以及扶持伊朗什叶派、抑制逊尼派的做法,直接改变了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格局,影响至今。

5.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世界军事学说和技术、航海技术等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基础基础不是在明代而是在宋元时期打下的。

二、传统的"文明观"及其解构

然而,至今为止,东西方很多学者(尤其是大多历史学家)仍然在西方的定义基础上阐释"文明"。在这种西方"文明"话语的审视下,游牧文明总是被矮化、边缘化、从属化甚至虚无化。面对强势的其他"文明"权力话语,"游牧文明"无力辩驳,总感觉底气不足,经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得不到"述说"和自证,其固有的理论困境一直困扰着相关学术领域。正如孛·吉尔格勒所言:"如果套用西方文明的概念和话语,那么,世界上没有创造大规模城市建筑和定居的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渔业民族,就不能纳入他们的文明的范围和类型之内,显然,包括蒙古(民族)在内的欧亚游牧民族也无法界定为一种文明类型"4

那么是西方"文明"的理论有局限性呢,还是"游牧文明"根本就应该永远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如上述,在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曾经兴衰过多少古代历史民族,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经历过多少次勇敢面对严酷的大自然挑战、组织过多少次对外和内部的征服战争、也进行过文字创制、宗教创制、跨洋跨洲的文化传播等活动。我们无法把这些与游牧民族相关的历史存在和活动排除在"文明"之外。鉴于此,为了给"游牧文明"证明,也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认识人类"文明",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的"文明观"。

(一)传统的"文明观"扫描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学术界以往关于"文明"的两组释义。第一组是"文明"在世界各种辞书中具有代表性的释义:

1.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2.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3.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

4.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5.200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的含义:一是表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始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其标志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另外,"文明"一词专指精神文明,特别是指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

第二组是西方历史学家们关于"文明"、"文明起源"的阐释:

1.《世界文明史》的作者们认为:"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在西亚发明了农业,这在人类生存方式方面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了农业,人类不再漫游无定,而是定居在村落里。定居生活"迅速"(其间经过了大约5000年)导致文明的产生--政治机构、文字、艺术和科学是一方面,战争、社会不平等和压迫是另一方面。"接着在"文明的诞生"一节里,作者探讨了城市的兴起、城市与村落的关系、人口、政府、武力、祭祀等所谓城市文明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说"城市是文明的表征",并指出:"探讨城市的起源实际上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文明可以定义为人类组织的这样一个阶段,其时行政机构、社会机构和经济机构已发展到足以处理(不论如何不完善)一个复杂社会中与秩序、安全和效能有关的问题。5

2.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上卷中讲到文明的一些特征时说:"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在《中亚文明史》(远古时代--1980年)的《序》中谈到中亚地区文明时讲道:"仅仅用游牧文化来认定中亚各族人民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忽略了中亚地区内部游牧与定居之间,畜牧者与务农者之间复杂的共生现象。而最主要的是忽略了中亚地区一些大城市的出现,如萨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他们都建于中世纪晚期,后成为智力探索和艺术创造的中心。......帖木尔王朝那些永不过时的建筑艺术精品,集中体现了中亚地区草原和沙漠上中世纪文化的繁荣昌盛。"7

4.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在其《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关于术语"文明"进行梳理时,对巴格比(P.Bagby)关于"文明"是"在城市中发现的那种文化",而城市则是"居住着众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多数)人们的结合体,其居民不从事生产食品的活动"。汤因比认为这个定义接近于问题的实质,但认为不适用。对柴尔德(V.G.Childe)的"城市革命"说也不予完全认同。汤的观点是:"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将文明等同于一种社会状态,其中包括少量人口,无论人数多少,均摆脱了这样的任务,即不仅脱离食物生产活动而且不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意即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而这些活动从文明的物质方面来说,是为了保持该社会的生活能够持续所必需的。这些非经济的专门人士是职业士兵,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其中恐怕最重要的是祭司,他们无疑是我们已知的大多数文明中的城市居民。"并认为"按照我所赞同的这种观点,一个摆脱了经济活动的少数人社会的出现,是识别文明的标志,不是文明的定义。","它也许可以称之为创造一种社会状态的努力,在这个社会状态中,整个人类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家庭的成员,将在一起和谐地生活。我相信,这就是迄今已知的所有文明一直在有意无意追求的目标" 8

第一组关于"文明"一词的释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指人类社会的一种状态,比较中性,它们几乎都回避了"文明"的历史或起源以及关于"文明"的等级划分问题。因此,我们把这些视为辞典学家们关于"文明"一词的描述性定义,也可称之为"共时态"定义。

第二组定义体现了西方历史学家们的职业素养,他们不约而同地从起源的角度探讨了"文明"问题,可以认为是"发生学"定义,也是"历时态"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有一个中心词:"城市"。把"文明"的产生同城市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世界文明史》的作者们认为的那样:"探讨城市的起源实际上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这些作者在接下来一般都认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因为那里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按照这一思路,很多阐述文明史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引导我们从纵向的历史轴上认识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或"文明的曙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从横向的空间轴上了解到了文明产生的多元性,如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等。但不论何种"文明"类型,其基本要素几乎都是城市、文字的使用、政权的建立、制度、法律等。

(二)对传统"文明观"的解构

如果说,第一组"文明"的定义多少是对西方历史学家的传统定义的纠偏,但笔者认为这些关于文明的描述性定义显然不能彻底改变西方的学术传统,对"文明"起源的阐释、人类文明史的撰写,仍然笼罩在西方的话语下。笔者认为,传统的"文明观",即西方史学界的"文明观"是西方学术史上特殊历史阶段的理论,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古已有之。《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虽然字面相同,但中国古文献中的"文明"概念还不能等同于近现代西方的传统文明观。现代学术词汇"文明"来自于西方。对西方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学术界通常认为该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意为"市民",有时特指古希腊"城邦"。但笔者认为,汤因比先生的看法似更有说服力。他认为:"这个假拉丁词(指Civilization--引者注)是在近代形成的一个法文单词,约翰逊(Johnson,1709-1784)博士在他编写的英语辞典中拒绝给他一个英语对应词。从那以后,它便在所有现代语言中流行开来,意思是指一个特定时代的一种特定文化或特定文化阶段。"9汤因比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首先认为这是"法语单词"而非拉丁词汇。然后指出了该词是在约翰逊博士编撰英语辞典后在"所有现代语言中流行开来",这种"流行"意味着该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志、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也就是说"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成为学术用语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从汤因比先生提供的"文明"一词词源学线索和当代西方历史学家们对"文明"的释义,西方"文明"概念有三个先天不足:

1.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意识形态背景。那时人们对全人类历史的认知、对世界体系的把握无论在知识系谱上,还是在理论概括上都没有达到现今的水平。众所周知,从西方的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和人文思潮的流变以及西方很多学术成果来看,"文明"一词恰巧是西方社会进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对外殖民扩张如火如荼和工业文明蓬勃发展时期,整个西方陶醉于自己的"文明"成果,在"自我"与"他者"、"西方"与"东方"的比较中,在产生西方自我中心意识并运用自己的标准"审视"、"述说"和"书写""东方"的时候产生的。但是他们对真正的"东方"缺乏准确的知识和科学的判断,其中充斥了各种谬误、偏见和歧视。西方"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是"东方主义"的标签,具有浓厚的"厚此薄彼"的文化霸权色彩。

2.标准过分单一化,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全部实践。诚然,很多古老的"文明"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以区域"中心"及其辐射作用为人类整体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以"城市"的兴起为"文明"出现的标志显然把人类早期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化了,对人类的智力活动、创造性、人类自身的发展也简单化了。难道只有遗留下城市遗址、建造金字塔等才算文明,那些没有留下历史活动的"痕迹"却客观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就因为我们现代人无法考证和复原当时的生活,就应该否定它们的历史存在和历史贡献吗?就应该剔除出"文明"的家族吗?因此,西方"文明"概念缺乏科学性、普适性。随着人类对自身、对大自然、对整个宇宙的科学全面的认知,"文明"的理论需要更新、发展和丰富。

3.西方"文明"概念的出发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其理论基础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西方文化中人类虽然仍是上帝的"子民",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更多的时候忘记了上帝,人本身变成了宇宙的中心。一方面,人类在回眸历史的时候,满足和惊叹于先人们留下的残垣断壁和金银器皿,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如何的智慧和伟大,然而这种"文明观"很少强调或反思过那些残垣断壁在当时夺去了多少奴隶的生命,或者今天这些残垣断壁是否仍在占用着良田、河道等问题,很少去想象古代很多城市建筑不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吗?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人类欲望满足的可能性和宗教伦理提供的道德支持,使西方人将对他国他人的掠夺、对大自然的掠夺、对子孙后代资源的掠夺进行到底,以至于今日。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经讨论了加尔文教对合法致富的肯定,称这是对上帝的一种义务,但加尔文教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消费有度。这显然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资本主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无限地追求利润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当然,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然而,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类的欲求是不会继续受新教教规的限制,欲壑难填在勤劳致富的道德华盖下如洪水奔泻,甚至对外殖民扩张、征服、掠夺也都成为上帝的西方"选民"们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西方的文明观首先是以西方人的"人性解放"和亚非拉殖民地人的被奴役、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无限的征服大自然等为基本逻辑前提和基本指向的。这在"上帝"的"旨意"和"恩典"中确立了合法性。所以,这种"文明观"单纯地讴歌人类的伟大和创造性,但很少检讨人类这些伟大文化"遗迹"背后的破坏和毁灭。

三、人类需要"新文明观"

有人形象地称"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并把征服自然的文化张扬到极致。三百年的"黑色文明"还在继续,一直出现了今天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然而,各种问题也"全球化"了。人类与他的母体--大自然的紧张关系持续多年。源于人类的无知、贪欲、不敬所引发的掠夺式开采、破坏、制造、传播......,已经导致全球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流行病、核子等于人类如影随形。这些直接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类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发现外星文明,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人类已知宇宙空间中,具有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并在理论上无法否认在更遥远的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最高级的生命状态之说越来越受到怀疑。原来建立在只有地球人类才是"上帝"的选民之说以及以人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宇宙观、世界观、伦理观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越发紧张,因人类自身的"错误"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类总是用"文明"来切割自身与大自然母体的联系,进而人为地把自身与大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和做法是严重的错误。如果说人类的祖先处于畏惧和无知无能而敬畏天地山川,进而以各种非理性的宗教的方式寻找主宰一切的"上帝"的话,今天的人类经过无数世纪的实践,终于科学地认识了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人类在宇宙和大自然中对自身原角色的真实感知,也有利于我们超越传统"文明观",重新确立"新文明观"。本文认为,"新文明观"的核心要素应该不是城市、不是技术、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发展"。"新文明观"的逻辑起点:

1,人类和其他各种生命体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间具有道德伦理关系,即:把大自然看作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其中包括人类自身,人类对自然具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是依附于自然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与大自然不是双向的"依存"关系,而是单项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类面对大自然有限资源的时候,一方面对大自然母体应具有敬畏、节制、合理科学地利用态度,这本身具有伦理意义。另一方面,人类在认知自然资源有限性的时候,必须考虑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这仍然是人类自身内部祖先与后代之间的伦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

2,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兼顾全面的"科学"发展。自然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类是第二位的;自然是先在的、有限的,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是节制的、科学的。人类要想永远地进步和发展,大自然就要永续地供给人类所需的环境和资源。离开大自然的永续健康的存在和供给,人类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甚至人类的智慧本身就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仍然来源于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所有的物质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科技能力首先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终极意义上的一切"有限"既定条件下,人类"文明"的终极旨归只能是人与大自然(包括整个空间环境)和谐下的人类自身的"持续""科学"发展。在终极意义上,我们无法否认"自然地理环境"的决定意义。

但是,在人类已有的被推崇的"文明"类型中,我们无法寻找到人类"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们发现一直被主流话语斥为愚昧落后原始的"游牧文明"居然有着"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这在当代获得了具有超越甚至颠覆以往文明理念的哲学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也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了道德伦理层面。

今天我们强调游牧文明并不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需要恢复"游牧社会",我们只是需要从被忽视的"游牧文明"中提炼出全球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来。因此,"游牧文明"所提供的启发更重要的是新的文明评价标准和新的视角。

另外,历史和现实中的游牧社会,从满足人们的欲望程度、从给人提供良好发展可能性方面确实存在很多落后性,但是他们的坚守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意义上,全世界的人们不禁应该学习和认识"游牧文明",并且改变传统的文明观,更需要认清"现代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奢华生活的"原罪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不论为了全球利益抑或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都应该对现存的游牧社会,进行鼓励、支持,提供必要的补偿和帮助。从伦理学上讲,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人,有充分的理由对那些为了避免破坏自然而主动或被动选择艰苦生活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歉意。人是平等的。一些所谓"先进"发达地区人们的无节制的贪婪、奢华生活所释放的垃圾和污染物、废气等不应该去贻害那些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无辜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游牧民族应该得到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和奖励。

包胜利:

(电话:13241810075

通讯地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邮编1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1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52-53页,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同上,115页。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卷393页,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孛尔只斤·吉尔格勒著《游牧文明史论》2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美]菲利普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第6、34-38页,商务印书馆,1998,北京。

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卷105页,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7 丹尼、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第5页,芮传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一版。

8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19页,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19页,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

??

??

1


  • 上一个项目: 传统游牧技术与自然

  • 下一个项目: 当代蒙古族的音乐呈现和文化认同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952 录入时间:2011/4/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