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游牧生活与轮牧、休牧、禁牧
 
  

项目编号:
4214583517
项目名称:
游牧生活与轮牧、休牧、禁牧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游牧生活与轮牧、休牧、禁牧

中共新巴尔虎左旗委员会书记 金 海

一、游牧生活向轮牧、休牧、禁牧的转型

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游牧生活不是总在同一地区生活而是周期性地或定期地迁移的生活方式。游牧生活不是不受限制和无方向的漫游,而是以一个地区作暂时的中心。这个中心的稳定程度以食物供给和获取食物技术的有效程度而定。

游牧文明在中国北方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态环境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非常融洽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也可以说,才是成功的文明,而游牧文明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文明。于是在北方草原上,游牧文明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纵横延续了几千年,证明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

20世纪,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如系统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达和现代生活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草牧场"双权一制"和围封转移和轮牧、休牧、禁牧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由游牧或半游牧(换场)改为定居,游牧生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亚洲大陆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的蒙古高原南部,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生态十分脆弱,是容易形成荒漠化的地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没能够科学的认识到这一现状,没有合理有序的利用自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想走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而现行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惟有对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做出选择。新巴尔虎左旗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新巴尔虎左旗(简称新左旗或东旗)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大旗,全旗有近2670万亩天然草牧场,是呼伦贝尔4个重点牧业旗县之一,牧业人口3700户、18000多人,占全旗总人口的46%,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农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为打破落后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新左旗委、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民群众稳步增收的角度出发,就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发展生态和现代畜牧业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探索,结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于2005年8月,启动实施了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贫富结合、以富带贫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工程。通过试点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推进措施,该项工程的影响带动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工程对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一)"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的概念

家庭牧场,就是以草场和牲畜的家庭经营为基础,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畜群规模,经济收入稳定,运行高效的畜牧业生产单位。"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是以牧户间大小、贫富的结对、优势互补为组合形式,以"七个一"的标准实施科学养畜和建设养畜,以发展牧区生产、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实现"大带小"、"富加贫"共同致富为目的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和生态建设模式。其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挖掘草地资源、劳动力和牲畜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潜力,产生最大效益,实现贫困牧户的稳步脱贫,促进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七个一",即每个生态家庭牧场拥有一处2000亩以上的围栏草场、一座标准化暖棚、一套牧业机具、一眼机井、一台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因地制宜的一块饲料地、一辆流动宿营车(或蒙古包)。

(二)"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的建设内容

三、"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的建设标准

(一)基础建设。

(二)生态建设。

(三)生产指标。

(四)经营要求。

(五)机械设备要求。

(六)技术要求。

(七)饲草种植。

(八)居住条件。

四、"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工程的建设成果

(一)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控制牲畜头数。

二是通过调整畜群畜种结构,降低草场压力。

(二)为稳定增加牧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一是通过向"七个一"工程捆绑项目、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实现增收。

二是通过"七个一"工程内部草牧场流转和工资收入实现增收。

三是通过统一经营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增收。

(三)使牧区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实现了由自然放牧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二是便于监控草畜平衡,为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了先进生产关系的形成

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草牧场合理流转。

二是采取协作互补的分工方式。

三是采取合理的组合和分配形式。

四是牧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1


  • 上一个项目: 当代蒙古族的音乐呈现和文化认同

  • 下一个项目: 中国北方古代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917 录入时间:2011/4/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