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从游牧到定居:草原牧区放牧制度变迁与评价
 
  

项目编号:
4214583516
项目名称:
从游牧到定居:草原牧区放牧制度变迁与评价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从游牧到定居:草原牧区放牧制度变迁与评价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敖仁其

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己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导致草原退化的诸多原因中,放牧制度不合理占有突出和显著的地位。长期以来,对科学地评价、继承传统放牧制度中科学合理成份,有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中包括放弃了有利于牧草再生的轮牧制度,维系与草原共生的畜群管理制度等游牧制度中科学合理的成份。这一进程也伴随着悠久独特的游牧文化的逐渐消失。

放牧制度的基本形态--游牧规则。

游牧规则是古代蒙古人在长期的牧业生产活动中逐步演化而成。牧民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认识到轮换使用草场,可避免对局部草场的破坏,而实现大范围草场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游牧规则逐步成为多数牧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系统。游牧规则一方面体现了草原"五畜"("马、驼、牛、山羊、绵羊")与特定草原生态地貌、植被的和谐与互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牧人与牧人之间在利用共有草场中的民规俗约(包括独立、交叉、共同利用草场中的界线和规则)。季节性的(冬、春、夏、秋)放牧迁移单位一般由一个生产作业组或称"阿寅勒"的若干家牧户组成。 "阿寅勒"还可进一步分成更小的游牧单位--"浩特"。 "浩特"成员一般由直系血缘关系或最亲密的朋友组成。他们构成最密切的劳动协作关系,包括共同放牧管理,制定游牧路线计划,共同销售畜牧产品、剪羊毛、盖棚圈等生产经营活动。

游牧到定居。

游牧是历史上中国北方牧区放牧的主要方式。由于历代游牧民族的更迭和社会发展,游牧方式略有不同。解放以来,放牧制度的主体格局由传统的游牧方式逐步向定居游牧、定居移场放牧、定居划区轮牧制度转型。解放初期,乌兰夫根据内蒙古当时的现实情况,创造性的提出牧区经济发展政策(同全国不一样),对于今天的牧区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948年7月,乌兰夫在内蒙古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内蒙古境内土地为蒙古民族所公有","畜牧区内实行放牧自由,按盟旗行政区划内,草原牧场一切牧人放牧自由"。1956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提出"在游牧区应该逐步做到定居移场放牧,在牧场狭窄的地区应该做到定居划区轮牧"。大约经过10年时间,在游牧区初步实现定居游牧。1956年,开始提出定居移场放牧的要求。到60年代中期,在内蒙古地区延续几千年的游牧方式,已基本被定居游牧或定居移场放牧所取代。

游牧到定居的主要原因:游牧空间被挤占并向北迁移。

20世纪初时,内蒙古畜群规模曾接近7000万羊单位(大畜平均折算为6个羊单位),其中牛、马、骆驼大畜合计1200万头,山羊、绵羊小畜合计800万头。从20世纪20-40年代,由于国内战乱和日本侵华导致内蒙古畜牧业大萧条5。到解放初期,畜群规模下降到2600个羊单位(1950年,2621.8万个羊单位,见日历年度表)。

5 Caroline Humphrey 《 The End of Nomadism 》 the white horse press British No.45-46,1999.历史上的载畜水平(不是按平均草原面积计算,而是按不同区域的不同草地生产力计算)充分佐证了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不是牲畜超载过牧,而是大量的优良牧场被开垦,即高生产力、高载畜水平的东南部牧场逐渐消失,原有的游牧空间被挤占并向北迁移,原有的草畜平衡被打破。

由于人口多、牲畜多,户均草牧场面积小,承包到户的草牧场面积不能满足牧草再生-轮牧的起码规模条件,导致对草牧场的强度、重复利用,成为草牧场沙化、退化的新的制度原因。要想突破这一制度设计的缺陷,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草牧场承包制度在明晰产权制度方面的功绩,而问题的核心是要设计一种产权制度:即规避的传统经济的产权模糊和"公共地悲剧",又要保证草原牧区的基本生态特征-非平衡草原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轮牧-休牧制度。

我们提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保证轮牧-休牧制度能够运行的草牧场面积,这一面积的确定是由草原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明确产权界线的外在制度设计。在符合轮牧-休牧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草牧场面积内可以通过联户经营、合作经济,也可以是股份制牧场。

保证轮牧-休牧制度要减少牲畜头数,部分牧民【有选择性地逐步退出】放牧畜牧业.政府要提供配套政策,使牧民的生活水平保持稳定.


  • 上一个项目: 内蒙古长城的优势与忧伤

  • 下一个项目: "2008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2577 录入时间:2011/4/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