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关于论著《哈达--蓝色文明的象征》提要
 
  

项目编号:
4214583517
项目名称:
关于论著《哈达--蓝色文明的象征》提要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关于论著《哈达--蓝色文明的象征》提要

满都麦

蒙古民族延用哈达的文明习俗历史悠久,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哈达之礼节,是马背游牧民族崇敬大自然,宣扬生态型蓝色文明的典型象征。由独树一帜的草原生态型文明,赋予哈达的精神寓意和文化使命极其博大,它是疏通情感、显示和善、祝福吉祥和憧憬美好之心愿,又是展示,文明礼貌、谦恭至尊、高贵典雅的人文理念。哈达是草原游牧文明灿烂的结晶,在蒙古民族日常生活礼遇中,哈达拥有责无旁贷的神圣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崇高尊严。日常见面会客、请安问候、朝拜祭祀、祝贺庆典以及婚丧嫁娶......等诸多礼尚往来和期盼希冀的事宜中,都离不开凝聚心灵情感的蓝色哈达。

蒙古民族使用的哈达为啥是蓝色?这完全取决于民族属性。自远古时期的蒙兀部就有崇敬长生天的宗教信仰,认为无比浩瀚的苍天之色泽新颖、纯洁、永恒,具有威猛无穷的神力,而且不被任何势力所征服。于是,他们自称为苍天之子--蓝色民族,使蓝色成之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色调,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把蓝色摆在首位。至此,蒙古民族创举的哈达颜色,来源于长生天。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草原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被挤向边缘。特别是那些与时俱进的年轻人,被现代文明所诱惑,对传承已久的民族文化意识淡漠,甚至连使用哈达之类礼俗都模糊不清了。在许多向外界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的礼仪场合,将蓝色哈达改头换面为白色,敬献哈达礼仪也不伦不类,甚至在亵渎哈达的文明寓意和违背民族尊严的现象屡见不鲜。

蒙古民族使用哈达的历史悠久,是草原蓝色文明升华的象征。早在元代,元始祖忽必烈招贤,巴思巴被聘为国师之时,曾以蒙古民族崇高礼仪,向巴思巴赠送了蓝色哈达。知识渊博的巴思巴极其欣慰,认为蒙古民族使用哈达之礼俗文雅而高尚,其文化寓意浓厚而深广,赞不绝口。于是,于1263年,忽必烈将巴思巴派往西藏时,专门让他给西藏带去了使命寓意不同的五色哈达,分别是:蓝色--智慧、吉祥,白色--平安、纯洁,红色--生命、婚姻,黄色--富贵、尊严,绿色--子女、永恒。从此,西藏地区也出现了使用哈达的习俗,五色哈达成为佛门宗教寓意有别的象征物。并且视为白色哈达的寓意,不仅能够象征雪域高原之特色,而且也能够体现佛教神圣之理念,便成之为佛教日常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礼仪之物。于是,白色哈达的使命成为弘扬佛教理念之物,活佛将哈达挂在朝拜者的脖颈上,意味着大恩大德的佛主将会保佑。这也是将哈达挂在脖颈上的来由。

后来,满清政府为了灭绝根深蒂固的萨满教,在蒙古草原普及藏传佛教时,与佛教理念相关的几种哈达也随之传来。但蒙古人在使用哈达的习俗中,向来都有严格的区分。遵循本土先祖文化的蒙古民族,除了丧葬礼仪和拜佛以及祭祀神祗以外,在其它任何场合都在延用正宗的蓝色哈达。而且对白色哈达通常称为"散拜",对红、黄、绿色哈达统称为"年得尔",只是在寺庙里或家庭佛龛前举行祭祀所用,惟独将蓝色哈达视为正宗"哈达"。通常在各种社交和大小礼仪场合,为了体现蒙古民族崇敬大自然的道德理念,展示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从来不使用其它颜色的哈达。

而且,为了完美体现哈达礼仪的崇高尊严,充分显现由衷敬重对方的心情,使用哈达也有传承的规矩,无论是与来客对接哈达问候,还是拜见大人尊长或者是向贵宾敬献凝结深情厚意的哈达,事先要把哈达横段面折叠成三叠,并要求衣冠整洁,忌讳挽袖撩襟、无精打采,要满腔热情、面带笑容,将哈达的折叠口向上朝外,以自己肩宽度用双手捧起,谦恭地敬献给对方。对方用双手接纳哈达时,敬献者还要缓缓鞠躬致意。地道规范的敬献哈达礼仪,不仅能够充分展现草原文明风尚,同时也能够折射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积淀。

然而,如今在许多所谓"按照蒙古民族最高贵礼节"迎来送往的隆重场面,尤其是那些自称"展示草原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向宾客敬献哈达之礼鱼目混珠,不成体统,而且绝大多数竟然在使用白色哈达。那些献哈达的男女青年,把民族服饰穿戴的稀松趿拉、萎靡不振、像木头人一样,将团成皱皱巴巴的哈达,匆匆挂在宾客的脖颈上就万事大吉。如此表情呆板冷漠、举止粗俗不雅、践踏哈达崇高使命的行径到处可见。然而,使许多初来乍到草原的外地宾客,难免对蒙古族草原文化产生误解,有些客人对自己脖颈上飘逸的白色哈达疑虑重重:蒙古民族和藏族本来不一会事呀?为啥敬献哈达的礼仪与西藏如出一辙呢?故此,全区上下极力打造民族文化大区的前提下,应该纠正使用哈达之误差,恢复其本来文化面貌。

1


  • 上一个项目: 内蒙古地方文献对草原文化传承的历史作用(内容提要)

  • 下一个项目: 车行天下--阴山岩画与古车起源探微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276 录入时间:2011/4/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