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潮尔道"--蒙古族长调艺术中的珍品
 
  

项目编号:
469291018
项目名称:
"潮尔道"--蒙古族长调艺术中的珍品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潮尔道"--蒙古族长调艺术中的珍品

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 教授)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其中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按演唱场合和内容,可分为雅乐与俗乐两类;按体裁,则可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类。蒙古族民歌大多为单声部的独唱与齐唱,但在部分长调歌曲中运用了持续低音的唱法,这种二声部歌曲通称之为"潮尔道"。全文有四部分组成:

一、"潮尔道" 与"潮尔"

"潮尔道"名称中的"潮尔"(?ogur ),系蒙古语译音,有的又写作"潮儿"、"抄儿"等。其词根含有是"回声"、"和声"、"回响"之意,在实际音乐生活中常指某种特定的乐器或歌唱形式。在蒙古族民间,被称为"潮尔"的有如下四种乐器或歌唱形式及其音乐:其一,科尔沁草原上流传的二弦琴,在演奏时里弦空弦一直鸣响着,称为"乌他顺潮尔";其二,新疆阿拉泰蒙古族地区留存的一种吹管乐器,在吹奏时人声先发出主音持续音,然后,吹奏笳管旋律,构成二重结构的音乐织体,称为"冒顿·潮尔";其三,在阿拉泰山南北蒙古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低音部为持续长音)的独特二重结构,称为"浩林·潮尔"或"呼麦";其四,主旋律为长调独唱,下方声部由一人或众人以衬词"噢"演唱长音持续音,此即"潮尔道"。从以上四种"潮尔"音乐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演奏或演唱时,在主旋律下方均伴随有一个持续低音声部。因此,有持续低音声部的二重结构是"潮尔"音乐的本质特征。

二、"潮尔道"的历史与歌曲内容

"潮尔道"产生于何时,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元朝宫廷中已演出潮尔道;另一种则认为,"潮尔道"来源于民间的"浩林·朝尔",大约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现存的"潮尔道"曲目共有10首。其歌词庄重严肃,内容大多是缅怀祖先的功德;歌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赞誉宾客的品格;或是表达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的良好祝愿等,从不涉及日常生活俗事,属于雅乐的范畴。

三、"潮尔道"音乐分析

"潮尔道"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和音乐结构。其结构可分为固定衬词引句、主体段落与副歌三个部分。

"潮尔道"采用五声调式,但各部分之间在调式与调性上多有变化。

四、"潮尔道"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工作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7年5月1日)之前,潮尔道主要是在王府或者是在那达慕、敖包祭祀等重大场合上由专门的潮尔道歌手演唱。此后,原居于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和寺院高层喇嘛退出历史舞台,牧主富户和普通牧民以崭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随着王公贵族阶层的消失,过去王府和贵族府邸特定音乐生活的形式也随之消亡,从而导致大量王府艺人流落民间,使得潮尔道以"半活态"的形式封存于此。例如苏尼特王府歌手洛卜桑太伊、策旺,阿巴嘎旗王府歌手斯日古楞,阿巴哈纳尔旗王府歌手特木丁、哈扎布等,解放后他们离开王府回到了民间,而他们掌握的王府仪式歌曲,由于失去原来的演唱语境而只能存封在他们的头脑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录制了由哈扎布(主唱)、萨仁格日勒(伴唱)演唱的10首"潮尔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三批名录之后,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传承、保护"潮尔道"音乐显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方面,不少著名的"潮尔道"歌手踊跃参加各种音乐会演出和全国性的比赛,因屡获大奖而在全国名声名大振,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群众对"潮尔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并纷纷学唱,使这个艺术品种得以迅速传播。目前,在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广大的牧区不仅有很多人学唱"潮尔道",而且已在那达慕、敖包祭祀、过年、过寿、生小孩、迁居新家、婚礼、宴会等民俗仪式场合进行演唱;与此同时,"潮尔道"在各个旅游点也成为经常化表演的节目。另一方面,政府对"潮尔道"的传承人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既享受各种荣誉和物质待遇,又切实承担培养接班人的义务,以使"潮尔道"得以更好地原本传承;学术界也对它的历史、曲目、传承人及音乐本体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已获得许多学术成果。

相信这个承载着深刻的民族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精神、审美等多方面价值的蒙古族长调艺术珍品,一定会在全社会的呵护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


  • 上一个项目: 论蒙古族马文化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 下一个项目: 民族歌剧《木雕的传说》的艺术风格特征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373 录入时间:2011/4/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