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忽必烈与《白翎雀词》
 
  

项目编号:
469291018
项目名称:
忽必烈与《白翎雀词》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忽必烈与《白翎雀词》

特木尔巴根(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教授)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将大蒙古国首都从草原迁至燕京,命名为大都。出于统治的需要,他采纳幕僚谋士的建议,实行"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定朝仪,立太子,以文治绍续武功,颇见成效。然而他毕竟是来自游牧民族的帝王,对于草原情有独钟,关注草原上的游牧民,也顾及生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生灵。时值大内肇建之际,他曾命移沙漠莎草於丹墀之下,示子孙毋忘草地也,史称"誓俭草"。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之二曾咏之。诗曰:"黑河萬里连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數尺闌干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如果说,"誓俭草"的大旨在于勿忘草原,那么忽必烈命制《白翎雀词》之事则是这一大旨的具体演化,其意义更为深远。

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作有《白翎鹊辞》二章,其小序云:

"按国史脱必禅曰:"世祖畋于柳林,闻妇哭甚哀。明日白翎鹊飞集斡朵上,其声类哭妇。上感之,因命侍臣制白翎鹊词。 "鹊能制猛兽,尤善擒驾鹅者也。旧词未古,为作白翎鹊辞二章,以补我朝乐府。"

此处所言"脱必禅"者,乃《元史》文宗本纪所见之"脱卜赤颜"也,定语"国史"二字说明此书为元代汉文实录,朝中大臣可以获见之。杨氏此序传递了两个信息,即忽必烈命制白翎雀词的动因、白翎雀善擒驾鹅。驾鹅是元朝御廚八珍之一,也是祭祀太庙的首选祭品。国史载笔,良可信据,然而论者或以为忽必烈命作是词乃为奖掖其制猛兽,擒驾鹅之功。元人陳云嶠亦論及《白翎雀词》,謂:"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世皇因命伶人碩德閭製曲以名之。..."陳云嶠指明作曲者為碩德閭,而張光弼則說:"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其作曲者又為另一人也。

《白翎雀词》作成后在朝野广为流传,至正十八年(1358),有王逢者亲耳聆听了该曲,写下《奉陪神保大王宴朱將軍第聞彈白翎雀引有序》一文,其文曰:

"白翎雀,燕漠間鳥也。初,世皇命伶官石德閭製白翎雀曲。及進,曰:何其末有孤嫠怨悲之音。石德閭未之改而已傳焉。戊戌冬,淮藩朱將軍,宴大王於私第,逢忝座末。時夜雹霰交下,眾賓相次執盞,起為王壽,逢已起。王命左右鼓是曲,且語製曲之始,俾歌詠之。逢謂缵事本實,左氏所先。故鋪陳興龍大略,而不暇他及也。"

明人笔记也有相关的记载,可作为其流传的佐证。真逸所辑《農田餘話》谓:"白翎鹊大能制猛獸,猶海東青。青善擒天鹅,北人琵琶有白翎鹊曲。"这里所说"北人琵琶有白翎鹊曲"当指奉忽必烈敕命产生的白翎鹊词。

王逢序文既言及白翎雀词(曲)之传播,又涉猎到制该词(曲)的典实,但终未就其词曲本身进行描述。元末学者陶宗仪著有《南村辍耕錄》三十卷,"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关於風化者,皆采而錄之。"第二十卷載有《白翎雀》一条,直道此曲之韵味,謂:"白翎雀者,國朝敎坊大曲也。始甚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有餘不盡之意,竊嘗病焉。後見陳雲橋先生云,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世皇因命伶人碩德閭製曲以名之。曲成,上曰,何其末有怨怒哀嫠之音乎。時譜已傳矣,故至今卒莫能改。"由此可知,忽必烈之所以诘问"何其末有孤嫠怨悲之音"者良有以也。

杨维桢所援引的国史脱必禅之记载毋庸置疑,但还不能确切说明忽必烈命制白翎雀词(曲)的根本缘由。十七世纪后半叶,身膺要职的清廷文臣高士奇多次护驾巡视塞外,著述良多。《天禄識餘》是他的学术笔记,以文史考证为主,真知灼见比比皆是。就忽必烈命制白翎雀一词之事,他写道:"朔漠之地無他禽,惟為鴻雁與白翎雀。鴻雁畏寒,秋南春北。白翎雀雖窮冬沍寒亦不易處,故元世祖作樂,名曰白翎雀。"笔者以为,高士奇的这一阐释,似合乎情理,

白翎雀作为朔漠之禽,生存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畏严寒,敢与猛禽搏斗,且善擒驾鹅。闲栖时,雌雄和鸣,自得其乐,可谓善禽、良禽矣。它是草原上的产物,同时也是草原上的一道风景线。就其耐寒而不畏死论之,颇与草原上的游牧民相似。明朝文臣丘濬(1421-1495)曾撰《驭夷狄》一文,呈送朝廷。文中就草原游牧民与中原汉族进行了一番比较,称:"自古北狄之為中國害者,非以地之廣也,亦非以其人之衆也,徒以其生長沙漠之外,逐水草以爲居,捕野獸以爲食,而衣其皮。耐饑寒,習勞苦,而不畏死。而我中國之人,好逸而不禁勞,不能忍饑而受寒,而又惜身愛命,以故徃徃爲彼所勝耳。"作者是朝廷官吏,政见偏颇是自然的,然而他的论点涉及到生存环境给不同民族带来的影响问题,值得正视。忽必烈在定都大都之后,一方面提醒朝臣以及后世勿忘草原,另一方面又敕命制《白翎雀词》,将草原、草原上的游牧民以及草原上的生物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识见不惟不远;他所敕命制成的《白翎雀词》也遂成为流传弥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在流行着《草原在哪里?》的歌曲,隐含着对草原未来的担忧。我们或可踵寻到《白翎雀词》的词与曲,但是如果草原消失,那么赖以存在的草原文化又将安在?

1


  • 上一个项目: 论蒙元宫廷音乐及其文化艺术价值

  • 下一个项目: 论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085 录入时间:2011/4/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