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潮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项目编号:
469291014
项目名称:
"潮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潮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瑟·巴音吉日嘎拉 (内蒙古长调研究会 副会长)

此篇论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约八千字。从历史的视觉、现实的高度和未来的展望,对起源于阿尔泰山脉乌梁海蒙古部落,并有着千年历史的"潮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与分析,沿着发展脉络细致而全面的总结了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艺术成就。"潮尔"一词语意深刻,是"阿尔泰音乐现象"的奇葩。"潮尔"的出现,使得蒙古族的诸乐种、声种中固有的"和声音效"得到进一步拓展,以美妙绝伦的音乐表现形态展现在现代文艺舞台。

一、"潮尔"的过去

"潮尔"一词产生于何年代?由什么部族发明?已无从考证。然而,它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长期存在,并为蒙古族先民们所拥有和传承。"潮尔"起码也有千年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蒙古文典籍里常有"潮尔"一词出现。如:《黄金史》、《元史》、《蒙古秘史》的字里行间偶尔提及"潮尔",或用来表述历史场景,或用来抒发忧伤情怀,把原生音乐形态的蕴含充分展现于沧桑之中,为后人留下无穷遐想;继之,英雄史诗的妙语绝句里"潮尔"一词往往也会出现在紧要"关头",其声响和器具(乐器)常常用来伴奏,以提高此种说唱形式的艺术感染力。如:《江格尔》、《格斯尔》、《莽古思》等传世千年的史诗、乌力格尔巨著,一般都要结合"潮尔"(含其姊妹艺术形态)来完成。

历史发展,朝代更替。进入明、清,尤其是清代以后,"潮尔"在更多的史书文献里出现。清代《宫廷蒙古乐》以及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御制五体清文鉴》和之后于1913年由北京西蒙印书局刊印的《蒙汉满文三合》等词典里,"潮尔"一词以其定型的格式被译作一种文字而录入。如"胡笳"的汉译便是一例。历史的发展轨迹进入到十九世纪,由蒙古人所传承的" 潮尔"也迈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延续时期。社会环境的变迁,眼前的艺术形态和有限的音乐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地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乎开动脑筋,依靠集体智慧精心浇灌,使"潮尔"这株千年"古树"日渐繁茂起来,其"家族成员"从骨干的"潮尔"逐步壮大到"二声四乐"的规模,即所谓"浩林·潮尔"、"歌·潮尔"的人声二系和"冒顿·潮尔"、"侗·潮尔(托普秀尔)"、"叶克勒·潮尔"、"赫力·潮尔(也称"色拉西潮尔")"的器声四系,吹、拉、弹、唱种类齐全。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音乐理论家莫尔吉胡先生曾在他的论文中写道:"我作为一个蒙古族音乐工作者,为祖先曾创制出如此影响我国乃至东方音乐文化的笳管而自豪,但又为它的失传而感叹。"

我们知道,蒙古族"潮尔"在我国的主要流传在新疆阿尔泰山脉一代,它的最后三位传人-- 玛尼达日、塔并太和额尔德希已经相继作古。他们唱、奏的 "潮尔"曲目音响实况资料,早年由莫尔吉胡、道尔加拉两位先生录存传世。这就是"潮尔"鲜为人知的"过去"。

二、"潮尔"的现在

"潮尔"的音乐主体形式为"二重叠唱",表现手段是被称作"人乐"的喉管和吹、拉、弹拨器具。这些乐器均出自民间乐人之手,就地取材,经过削、割、刨、挖、刮、旋、磨等手工工艺制作而成。人声发声技巧,每件乐器的音色、音质,特点鲜明而各具风格。然而它们也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无论何种"潮尔"都将是"和音"效果的完美体现者。

本世纪以来,热爱"潮尔"的一部分乐人,苦苦追寻,如饥似渴地学习"潮尔"(呼麦),十来年的功夫便有了长足发展,一时间投耳驻足之际似乎也能听得到美妙的呼麦声。尤其是蒙古长调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认为是长调艺术的"前辈"、与其有着血脉相承关系的"潮尔"("歌·潮尔"、"呼麦")名声大起,人们的认知和欣赏程度犹如"湖水中的击石泛起圈圈波纹",不断扩大。以至于我们不仅能在一般舞台上直观到专业"潮尔沁"、"呼麦沁" 声情并茂的演出,而且还可从央视、蒙视、"春晚"、"赛事"上深切体味到"潮尔"的无穷魅力。打破沉默、畅所欲言,理论界的步伐紧随其后,研究、探索、考察、搜集、采录、访谈,国内外交流、论坛等项活动频频举办,推动了"潮尔"事业的健康发展。莫尔吉胡、道尔加拉关于"浩林·潮尔"的研究成果堪称首创;巴音吉日嘎啦《潮尔歌及浩林潮尔》的专著亦为上乘之作。更有甚者,有消息称,年内将在"潮尔"的发祥地-- 新疆哈纳斯立建"潮尔敖包"。这不仅是对" 潮尔"的"碑祭",更是对人类文明史的一种崇尚。这就是"潮尔"强势发展的现在。

三、"潮尔"的未来

大凡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与社会需求相贴切的事物,必有发展前途。如同树木,只要精心照料何愁不会开花结果?"潮尔"亦如此。有需求就有发展,事物的存亡取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潜能"。对"非物质文化"遗存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固然值得肯定。笔者想说的是,对"潮尔"的保护除理论层面上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人" !只有原汁原味地继承好了,"保护"才有可能,"发展"才有后劲。就此,笔者提出几点想法,与"潮尔"爱好者共商:

(一)对"潮尔"的发声和乐器技法作完整无误的继承;

(二)对其风格、特点的准确把握;

(三)对其音调、曲目的深刻理解和认真体味;

(四)对其音色、韵味的吸收不出偏差,重视生活实践,从民俗民风中汲取养分。

做到这些,"潮尔"的未来也就光明灿烂了。


  • 上一个项目: 论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下一个项目: "图什业图胡仁乌力格尔"三大流派及其艺术风格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292 录入时间:2011/4/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