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草原文化中的蒙古舞蹈
 
  

项目编号:
469291018
项目名称:
草原文化中的蒙古舞蹈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草原文化中的蒙古舞蹈

秀仁其木格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 国家一级编导)

自古以来,在蒙古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过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多个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共同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只有蒙古族守望着这片高原,同时也延续着这个古老的文化艺术及审美。因此,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蒙古族舞蹈无疑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驰骋,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由于长期骑马的原故,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再加上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风格特点。

蒙古舞风格独特,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气息都十分浓郁,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里亚特婚礼、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蒙古族舞蹈表现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强,它是草原生活的艺术写照;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

蒙古民族历来是欢歌乐舞的民族,宴会、婚礼、庆典、体育竞赛无不既歌且舞,而且宗教舞、宫廷舞、民间舞有着难以截然划分、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统治者宫廷中的盛大宴会,还保留着民间即兴舞蹈的习俗。《出使蒙古记》记载:"当他们举行盛大宴会时,他们全都拍着手,并随着乐器的节奏跳舞,男人们在男主人面前,妇女们在女主人面前。"蒙族民间舞如《踏歌》、《倒喇》、《筷子舞》、《酒盅舞》,至今流传在民间,成为娱乐性强的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十二世纪就有一种称为踏歌的舞蹈《踏歌》。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体舞,形式是绕树踏歌。《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记载,说是立忽图刺(成吉思汗的叔祖)在成为合罕(部落的领袖)时,在豁儿害纳黑川举行了庆典,"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之",既推举忽图刺为可汗,所以"绕蓬松繁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绕树而舞或围成圆圈起舞为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树阴下,跳舞欢宴,把杂草踏烂,地皮也踏破了"(均见《蒙古秘史》)。古代蒙古的游牧部落以"库伦"的形式居住,每个"库伦"都是圆形的,部落首领的帐篷居中,其他人家层层围着它,所以他们习惯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还喜欢顿足踏步(莫德格玛《蒙古舞蹈文化》),元代从草原进入大都市仍流行这种舞蹈形式。而且在宫廷巍峨的殿堂里,宴会上也欢舞踏歌,《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间的《安代》中还保留着这种即兴踏歌(还有移步动作)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从动作特点看是和踏歌一脉相承的。莫德格玛的研究认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另有叫做《倒喇》(蒙语又歌又舞的意思)的和现在流传于内蒙古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舞》以及广泛流行于鄂尔多斯民间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灯舞》、《珠腊》都有很密切的渊源关系。《历代旧闻》曾谈到:"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清代人吴长元著《宸垣识余抄》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戏剧名,而且还引用了陆次云的《满庭芳》词:"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从这一段生动的描绘,可以知道《倒喇》是一场优美动人的独舞,还有特技表演,不但头上顶灯,而且口里还吹奏着横笛。"双瓯分顶,顶上燃灯",则指既顶双碗或顶点燃着的灯。蒙古族舞蹈艺术家莫德格玛集中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和鄂尔多斯的《酒盅舞》的精华,创编了当代的《盅碗舞》,再现了高贵、端庄、典雅、秀美的古代蒙古妇女的神态风韵,在表演时,头顶不离碗,手不离盅,被誉为"东方一绝"。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胜枚举。总之,草原文化中的蒙古舞蹈,从它的产生发展及所形成的艺术表现,都是蒙古先民及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结晶。蒙古舞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了一种阳光之美,劳动之美,力量之美,生活之美。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愿我们的蒙古族舞蹈在新形势下,能发扬光大,为草原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


  • 上一个项目: "图什业图胡仁乌力格尔"三大流派及其艺术风格

  • 下一个项目: 在音的相互关系中看内蒙长调艺术中的表演魅力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0166 录入时间:2011/4/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