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草原音舞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中的立体化关照
 
  

项目编号:
469302411
项目名称:
草原音舞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中的立体化关照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草原音舞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中的立体化关照

马铁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教授)

近些年来,国家、自治区及市、县各级政府、文化机构、教育部门、音像、旅游、博物、民政等各行业,都在积极、扎实的开展着对草原文化艺术的"申遗、保护"工作,收效也令人振奋。

然而,实际生活中的保护、传承情况又令我们担忧。草原音舞文化艺术保护工作开展的艰难和现存"保护"状况的实际"弱态势",往往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来自于我们对保护工作整体化、全方位化、立体化关照的缺失。

特征性习俗淡出都市生活;服饰、语言远离现代生产方式;民族文字部分视觉图形化意义;部分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区域性弱化;民族专属本质性特色的"戏剧化"旅游------。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认真思考后,找到解决的途径并立即开始努力工作的着眼点。

如何在相互的关照中,更加扎实的推进"保护"工作的覆盖性、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一直萦绕并困惑我们的问题。

蒙古民族习俗传承与音舞文化保护工作的关联

对民族习俗的保护,常常会被我们列在"保护"的首位。如:成吉思汗祭;敖包祭;草原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等。这是因为在这些习俗中,也只有在这些具有特色的习俗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即所谓"观鱼要在水中"。

蒙古族能歌善舞,这是民族的特征性生活习俗;蒙古族吃肉喝茶也是民族的特征性生活习俗;蒙古族善骑射、善角力,同样也是习俗。而在这样众多的特质性习俗中,音乐、舞蹈又何处不在呢?

还能指出许多习俗,在我们今天的都市或城镇或村落或草原的生活中看到多少呢?如:勒勒车?马的交通、生产?牧羊犬?蒙古包?

人类建构了城市,城市也因其功能的构造而改变了人的生活。有些习俗随着社会的演进,被都市化、城镇化的进程远远的抛在了历史的身边,抛在了时代的身后。是习俗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放弃了习俗?

你会越来越发现,我们在都市中较少、甚至已经看不到--少儿蒙古语培训班?少儿蒙古族民歌培训班?少儿蒙古舞培训班?中青年蒙古语说书培训班?

因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但决不应该改变生活的态度,也不应该改变一个民族特有的社会风气,一个民族的主流生活特征,是这个民族的时代反映。而民族习俗与当下本民族主流生活的离异,恰恰应该引起我们对"非遗保护"的高度注意。

本来,由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使得原有的民族性"声乐景观"的消失。如:羊咩、牛叫、马嘶鸣、护羊犬的吠叫、勒勒车碾压初雪的声音、骆驼的叫声等,就足以引起那些曾经有着草原生活经历的人群的惆怅、焦虑(闹心)的了。如果再悄无声息的、渐渐的丢失了草原音舞文化的滋润,民族的特质在哪里呢?

习俗与民族文化特质的关联,强烈的反映在其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上。现在生活在大、中城市的新生代蒙古族青少年,有多少人的早餐是"让自己活在奶茶中" 呢?"让自己生活在有民歌的约会中"呢?

改变新生代的生活质量是毫无疑问的,是对的。但我不主张以牺牲我们的特征性"习俗"如"喝奶茶,吃手把肉"为代价。

蒙古族音舞文化立体化保护平台的建构

我个人认为:既然草原音舞文化艺术的原生态与民族习俗;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有共生、共存的本质性内因。我们就应该从形态到内涵的开展全方位的;多学科、跨学科的介绍性、解释性、揭示性、接受性(自愿的)传承及保护。即多学科、多元化的对民族习俗进行科学的破解性、认知性保护。从认知心理科学的角度,对民众开展科普性、奥秘性保护工作。

一个民族要想保持自己民族"声景"、"视景"的高保真!就应该考虑从孩子们做起。让孩子在学唱蒙古族民歌、学跳蒙古族舞蹈的快乐中继承、传播自己的地域文化。我们自治区的所有小学,学唱蒙古族民歌的有几所呢?有些成人会想:我们自己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民族特质性"声景"、"视景"的习俗性艺术教育,孩子们在新的时代中就更不需要啦。这种因为自己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就认为孩子也不用接受这样教育的想法是否科学?其实也是课题中人类认知性传承研究需要破解的。

"非遗"的保护也应该从"民族心理"保护的科学范畴出发。如:从医学、养生学、营养学的角度来解释、介绍羊肉的药用价值;从饮食科学的角度解释、介绍其食用的方法;从食品烹制的角度解释、介绍"手把肉"的制作过程;解释、介绍奶茶的药用功能等等。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等多科学的交叉建构,来完成民族习俗中音舞文化的保护才是有效的理论思考。

1


  • 上一个项目: 草原游牧文化与黄土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二人台艺术多要素混生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 下一个项目: 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日程表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0050 录入时间:2011/4/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