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 一座临河而居的城市
 
  

项目编号:
7161412016
项目名称:
一座临河而居的城市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一座临河而居的城市

                                                                撰文/王琰

    兰州人一大早见面习惯先问一句,今个天你扎(吃)了没有,好像不扎(吃)个大碗牛肉面,一整天心里头都不舒坦。

    接待外地的朋友,二话不说,先领着吃个牛肉面再说。兰州满大街挂着牛肉面的招牌。一路走去,经过无数牛肉面馆,过了中山桥,前面白塔山,这才到了“半山牛肉面”。进门吆喝一声,“扯个三细”,或是“下个大宽”。端来碗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子)的牛肉面,吃了个满福(舒坦)!

    抻面的伙计拿过一截面剂子,拉开,对折,再拉开,再对折,不沾不断,在案子上甩开,“嗖”的一扬手,飞入锅中。埋头接着拉下一个,并不回头。

    捞面的老人长须飘然,执一双尺长的筷子,将沸水锅里莲花转的面条挑进碗里,舀汤,抓肉丁香菜,浇上辣子,一气呵成。

    相传牛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1915年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所创制的面食,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吃得个名扬天下。

    牛肉面是兰州人的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不管身份高低贵践,早饭午饭牛肉面馆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是不是也应该算兰州的一道独有的景致呢?白塔山公园黄河铁桥西边新修的民俗博物馆,一群挤挤挨挨的仿古建筑里,立着兰州老街风情牛肉面馆众生相雕塑,拉面的拉面,舀汤的舀汤,皆梳着满清的小辫,顶上招牌写着“马保子牛肉面”。

    有个老汉告诉我,他只吃大宽,因为,大宽对折扯三次。细的得折六次,每次折的时候面都要少去手抓的那块,折的次数越多面就越少。我很感叹他的观察力。这是生活中的学问。可惜,碗太大面太多,所以就算是知道,我还是继续吃细的吧。

    赋予面条如此好的延伸性和弹性的,除了和面抻面的技艺,还因为兰州一种独特的食品添加剂——蓬灰。

    蓬灰是用蓬蓬草烧制而成的草灰。

    蓬蓬草,又叫灰蓬、水蓬、飞蓬、蓬柴。像是山野的孩子随便起了石头、蛋蛋一连串的小名,顺口而亲切。北方的荒山土岭上,蓬蓬草随处可见,能长得很高,飘飘渺渺,随风摇摆,茎银白色,远望去,一大片草很壮观地泛着金属的光泽。而我更愿意叫它蓬——蓬——草,一字一字唤去,仿佛它细细瘦瘦的身体,正前仰后合地答应着。

    老人们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饿肚子的人们曾撸了蓬籽磨面来充饥,着实苦涩难咽,却可顶饱。蓬蓬草细细瘦瘦的小身体里,除了淀粉,还隐藏着很强的碱性,以及很多种复杂的成分。

    深秋,庄稼收拾完了之后,人们骑驴赶车,往蓬蓬草生长的地方,搭个窝棚,垒个土灶,要烧草了。

    在顺风的地方挖一个很大的灶坑,把晒过的蓬蓬草塞进去,点燃。

    通红的火焰里,燃烧的蓬蓬草并没有直接化为灰烬,却是变成了液体,慢慢流向坑里。这是种奇异的景象,只有亲眼目睹了才可能相信。

    坑灶里的灰液已经冷尽,凝结成坚硬的块,就是蓬灰。男人用铁锨把结了块的灰撬起来,对着太阳,绿澄澄的,像炼化的玻璃,却又泛着黑灰,是没有烧好的残次玻璃呢。

    老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蓬灰除了拉面蒸馍时用,还用来洗衣服,洗头。那时候村里没有碱,也没有洗衣粉和肥皂,所以,烧蓬灰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蓬蓬草又郁郁葱葱的长了起来。

    蓬灰用的时候,砸下来一小块,放进锅里熬煮很久。然后,澄清了,用来和面。

    兰州大学的科研机构研究出专用拉面剂,这对牛肉面来说,实在是简单好用,而且,更为安全可靠。

    加了蓬灰或是拉面剂的面,才能一扯一根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半山牛肉面”在白塔山的半山处,故此得名。走出小小的门脸,仰望高高的白塔山,白塔山上一座白塔耸立。白塔是蒙古人修建的。蒙古人早已宿命般地奔回辽阔的草原,留下一座用白垩土涂得通体洁白的塔站在黄河边远望,构成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层峦”。

    据传元太祖在完成统一蒙古各部过程中,曾致书西藏的萨迦派法王,法王派一喇嘛专程拜谒成吉思汗,行至兰州后因病逝世。成吉思汗遂下令在兰州修建白塔以表纪念。后塔被毁,现存塔为明正统年间(1436-1449)镇守太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绰奇扩大寺址,寺名慈恩寺。寺内白塔系实心砖塔,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位于白塔山下的王保保城,久攻不下,正逢元宵佳节,徐达就命军士秘密制作三尺筒形长鼓,藏大量兵器在鼓中,让士兵假扮社火队混入城中,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下了王保保城。

    立了功的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太平太平,一擂响鼓就天下太平了吧。要饭皇帝朱元璋一面对那些赃官大开杀戒剥皮实草,弄得没人敢做官,一面对老百姓免捐免税,让安安稳稳种地。擂不完的鼓声里满是老百姓过太平日子的心愿。

   《易•系辞上》上说:“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原始人用来祈祷风调雨顺、欢庆丰收的鼓声,兰州太平鼓依旧取了这个意思。

    每逢过年,兰州太平鼓都是少不了的重头戏。太平鼓声由远而近,两面大旗做前导,后随数面大锣和钹,接着才是数十人的鼓队。鼓手们穿着黑色褂子,下穿大裆裤,褂子敞开着,汗气蒸腾,露出绣花裹腰,扎脚把,包了头,头上艳艳的红色绒球,威风凛凛,英气逼人。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像武松,那个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又单臂擒方腊的武松,应该就是这副样子。

    个个像武松的鼓队打着太平鼓过去,耐心等一会儿,又一支个个像武松的鼓队打着太平鼓过来。

    白塔山下是黄河铁桥。宣统元年建成的黄河铁桥,耗大清国白银36.6万余两。最后一个皇帝两年后下台,二十五艘船相接冬撤春设之浮桥,遂成记忆。

    兰州诗人朋友有诗:“有火烧云的傍晚/一书生在黄河边观景/回头再看/隋也好唐也罢/五个凉代小国熙熙攘攘有些拥挤/沙枣花依然香一城/路人依然彬彬有礼/兵役赋税不可删减/树已长大/有高僧赴印度途经兰州/正在荫处夏坐……”

    白塔山满山沙枣树,我仿佛嗅到满城沙枣花的香气,久久不散。

    我曾站在黄河铁桥上,看羊皮筏子飘然而过,留下一路的河州花儿。到下游后再把羊皮筏子用快艇拉回,筏子客从艇上卸下筏子,继续回岸边躺着,悠闲地等待下一拨坐羊皮筏子的客人。

   《宋史》中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羊皮筏子最发达的时期是清末,主要用于往返青海、兰州、包头之间的长途贩运。筏子客多是河州回民,一架最大的筏子要用六百多只羊皮扎成,载二十多吨的货,顺流而下势如飞箭,日行两百多公里,实在是快得了得。也有用牛皮扎成的,载货更多。牛皮整个剥成“浑脱”做成牛皮筏子,牛肉切丁,牛、羊肝秘制熬汤,虽系十几种调料配制,却汤清如白水,制成马保子牛肉面其香扑鼻。

    开筏前,筏子客沐浴净身,不近女色。在选好的“黄道吉日”里杀鸡宰羊,祭祀河神。祭祀过程包括焚香放炮,像是虔诚的通知河神,有筏起程。筏子客将宰牲的血涂在额际、面颊以避邪。就这样还不放心,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还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这样一一做了,才会坚信神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吧。

    兰州地势南北狭长,黄河穿城而过,从冬到夏,时而宽了,时而又瘦了。沿着黄河,自东向西,一条长长的马路,笔直宽阔,臭椿、桃李,什么树都有,花坛里花木扶疏,雕塑星星点点点缀一路,就是滨河路了。常有外地游客,跟着举面小旗子的导游,在滨河路上走马观花。

    这条河和这条滨河的路,在我眼里,总是一副相亲相爱的样子。

    夏天,滨河路是兰州人喜欢扎堆乘凉的地方,我也时常混迹其中,滨河路上一座名叫《搏浪》雕塑,石头雕琢出的高高的浪头上,颠簸着一架翘起的羊皮筏子,筏子客跪在船头,昂首挥桨,肌肉鼓胀,似乎一门心思要在滚滚浪涛上划出一条路来。让人不由悬起一颗心来。

    再看看筏子客后面的跪姿女子,一手紧握筏子的木骨架,一手拢起鬓发,像是守望外出的家人——跪姿是因为虔诚吗?

    或许,她和筏子客只是黄河上的一对柴米夫妻。

    黄河边有供游人乘坐的羊皮筏子,木架子上前后共计十三只羊,一个个鼓鼓的排列得井井有序,像是听了谁的口令一般。

    筏子客穿了对襟白布短褂,在一旁树阴下躺着纳凉。想坐羊皮筏子的人并不多。

    有胆大豪迈的游客坐了,在平静的黄河里顺流而下,有惊无险地抓着筏上木条大呼小叫,放筏客面色冷峻,只喝一声:“坐好些,不要乱动!”如今河水浅了、桥多了、路通了,但筏子客往日的尊严却在。

    清总督署曾是明肃王府邸,《兰州明肃王府史略》载:“建文元年,明肃王府大兴土木,朱元璋十四子朱瑛西苑引泉东苑垒石,题:山字石”。

    明肃王府的花园凝熙园,园内奇石垒就的假山,巨石高矗,上有殿宇,可以远眺。名山子石,亦称山累石,倒是贴切。园内各种瓜果树木越来越多,泉水不够用,黄河边大水车汲来黄河水灌溉得满园花红柳绿。

    一架黄河水车、两架黄河水车——一溜巨大的水车沿黄河岸边依次排开。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大顺军将领攻占兰州,肃王朱识鋐被俘,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率宫人奔上北城墙的拂云楼,准备投黄河自尽。追兵甚急,颜氏扑向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碑上刻着肃王草书七律诗一首,“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

    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碰触处,一块血痕,每逢阴雨天,隐隐约约渗出血迹。此碑后被移入金天观,现兰州工人文化宫。文化宫早已开始拆建,碑又去了哪里?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彩陶、青铜器、东汉纸、唐三彩,一尊明肃王白瓷造像,看不出悲伤。

    兰州地形南北环山,两山夹一河,真是够气势的,百万众生夹于其中,有些气短。黄河穿城而过,两座山,一座是白塔山,另一座,是五泉山。

    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传霍去病征西,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执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想像那年青英俊的将军是怎样手起鞭落,才能从石头里抽打出这样甘甜的泉水来呢?

    泉水不管这些,清清亮亮干干净净地流。

    母亲每天清晨是要上五泉山锻炼的。道旁粗壮的古旱柳,应该是左公柳吧。一代名将左宗棠西征新疆,是抬着棺木去的,不收复新疆誓死不归,就这样,还一面植下一棵棵柳树,柳树该明白将军必胜的决心吧。得胜归来,已是杨柳青青,乘着荫凉痛饮一番庆功酒吧。

    旱柳树身满目斑驳,又是百余年世间沧桑。

    卧佛殿前,一棵老国槐,挂了个鸟笼子,笼里一只通身乌黑的鹩哥,嘴却是艳艳的橙红色,它的主人每天都来溜鸟。

    黄昏如一纸陈宣,类若清代兰州画家马五画的那幅《金城揽胜图》,图中还应该有几家热热闹闹的牛肉面馆啊?

    又一次说到牛肉面。兰州人宿醉之后,第二天一大早,保证是先去扎(吃)一大碗牛肉面,放多多的醋,酸酸热热的吃下去,酒就散了。

    我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除了想家,还想牛肉面。进门放下东西,先去吃碗牛肉面。

    饭量大的人一大碗牛肉面,还要再配上白饼,添汤泡饼,吸溜吸溜不光吃得过瘾,旁边排队等着端面的吃客看着都过瘾。

    你听,有人正对师傅喊道:下个大碗二细,香菜多些、蒜苗多些、辣子多些、面多些、汤多些…….

    旁边一男的端两碗牛肉面,两份牛肉到桌子上。女的嗔道:“赶早上吃滴啥肉,我可不吃,吃上老发胖捏(呢)。”男的说:“家吃啥,多大地事沙!”

    于是一人一大碗,开扎!


  • 上一个项目: 行走的狼尸

  • 下一个项目: 夏营地•夏营地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6575 录入时间:2013/7/16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