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投稿论文 >> 草原民俗之生态观探析 王海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草原文化研究所)
 
  

项目编号:
32911161916
项目名称:
草原民俗之生态观探析 王海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草原文化研究所)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草原民俗之生态观探析


 
王海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草原文化研究所 )  
 
 

    [摘要]民俗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事象,它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民族文化发展规律,也能够折射出民族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思维模式。北方游牧民族的民俗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民俗。北方游牧民族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狩猎、畜牧、信仰、游艺竞技等习俗之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它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和财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草原民俗之生态观,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草原民俗;生态观;探析

    草原民俗是北方游牧民族面对生存环境做出的文化选择。这些文化选择,即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创造性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容。
    据有关文献记载,北方游牧民族不仅有很多生态伦理规范,禁忌习俗等,而且还有很多有关保护草原、草场、水资源、食物资源、野生动物、树木森林的法律条文,因此,民俗与生态共同构成有机联系和彼此制约完满的有机整体。过去学者探讨草原民俗对生态文化发展的常轨颇为繁夥,谈及民俗对生态的影响者则为数寥寥,而且往往失之于片面,本文拟自宏观的视角,综合学界的相关论点,对草原民俗之生态观作一探讨。
    服饰:服饰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水平的进步,服饰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和多样化。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更使得服饰文化具备了符合其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为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特色的形成增加了动力。其中蒙古袍是最有代表性的游牧民族服饰,是北方游牧民族适应高原气候和游牧生活的一种文化创造,表现出强烈的地域与生态特征。蒙古袍的样式是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的产物,其形制款式处处体现着对游牧生活环境的迎和与顺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蒙古人做羊皮袍子,须用八张羊皮,制作出来的皮袍,宽大严实,封闭性很强。高领可以抵挡风寒,保护脖颈,少灌沙子。大襟很长,又带里襟,扣子错开钉,撩起来干活方便,放下来又可暖肚防寒。袍子袖长裉肥,骑马时不冻手,套马驯马时腋下也不受憋。袍子下摆修长宽松,在温差大的北方草原上能很好地调节人体温度,骑马不冻膝盖,又可防止蚊虫叮咬。腰暖一根带,扎上宽大的腰带能抵挡风寒,不得腰腿疼病,还能保护心脏,在骑乘时能够起到护腰护腿的作用。除此之外,衣着的主要面料也是草原环境的产物,即黑貂皮、貂皮、绵羊皮、山羊皮、牛皮、羊羔皮、水獭皮等;其款式主要也是为了方便游牧生产,以长袍为主,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保证白天骑在马上时的保暖,或在野外露宿或在条件差的地方借宿时,夜晚还可以当作被褥使用。服饰较典型地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草原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生态观。
    饮食: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饮食基本上是建立在游牧业之上的,主要分为肉食、奶食和植物类食品三大类,其中尤以肉食和奶食为主。在其饮食习俗中,牧民崇尚新鲜食物,认为新鲜的食物最有营养、最健康。他们也会用最新鲜的奶食品、肉食品来接待尊贵的客人,以表敬意和诚意。他们崇尚浓缩食品,他们把肉切成细条,或在空气中曝之,使其成为肉干,浓缩成精华。鲜奶易腐坏变质,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游牧民逐渐掌握了多种对乳品进行加工和能量转换的方法,使其得以贮存下来,延长食用期,如鲜奶、奶酒、黄油、奶皮子、奶酪、白油、奶糕等。此类食品不仅热量高,而且营养丰富、易于储存,便于携带,适于高原寒冷、干旱的气候。他们进餐时,讲究科学的膳食搭配和合理简约的饮食,任何食物或饮料都不能被以任何方式去浪费。他们崇尚饮品,喜欢喝的饮料有马奶酒和奶茶等,这是北方游牧民族适应高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结果,牧民常年在外放牧,气候干旱,人体更需要饮品,所以在他们传统饮食习俗中更加注重饮品。
    居住: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工艺与技术,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风格,世界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蒙古包。蒙古包的建材不需要土坯和砖瓦,无需金属材料,只需要少量的木杆、毡子和皮筋,把建造房屋的自然资源消耗降低到了最低点。修建时不用破土,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它不像窑洞那样给大地留下长久凹陷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建筑,破旧废墟成堆。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生态环保建筑,当蒙古包拆迁后,不久就会看到原址上,生态还原,绿草如茵。北方游牧民族搭建蒙古包的理念,包含着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蒙古包的门朝向南方,有利于大量获取太阳的光和热,有利于阻挡北部冷风的进入。蒙古包外形拱圆,有利于抵挡草原沙暴和风雪,当风暴挟裹着冰雪和沙土袭来时,流线型的蒙古包对其具有缓冲的作用。蒙古包浑圆的建筑设计风格,使其承受力强,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对风暴具有最大限度降低风阻的作用,可以承受草原大风与沙尘暴的侵袭。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再大的雨也能直接从顶毡泻到地下流走。由于其外形为白色的球状体,具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开风窗,将围毡撩起,可使八面来风,如坐凉亭,真正起到了冬暖夏凉之效。可以说,蒙古包是充溢着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
    丧葬:在北方游牧民族丧葬习俗中,无论是秘葬、野葬,还是火葬,总是让死者的遗体在草原上自然而然地消失,不留下任何痕迹,这样既减少了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对树木的砍伐,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在牧民意识层面,一方面隐含着人类生命的终结即是向生命由以生成的大自然回归的自然倾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灵魂不死、升天为上的信仰特点。而丧葬习俗中的信仰观念及其仪式内容,无一不是以其居处的地理生态条件为依托形成和展开的。
    信仰:北方游牧民族信仰习俗的联结与构建无疑具有某种生态性质,不仅以北方特有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而且均程度不同地折射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态意识和价值取向。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对草、树木、水源等的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狼、鹰、鸟类等的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具体来讲,如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火,慎用火,不用火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其熄灭,即使是在空旷之地的篝火也是如此,他们充分认识到火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力。北方游牧民族信仰民俗体系庞大,事象复杂,实难一一细作剖析。
    习惯法:北方游牧民族的法律是其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延续。其形成经历了由习惯衍生为习惯法,逐步发展并使之完善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诸多的民俗习惯成了法律的重要依据,尤其在传统民俗中所体现的生态观得到了延续。如:就草原法律条款的数量而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等的条款居多。如,倒场轮牧、禁止草原荒火和污染水资源、严禁破坏草场和保护森林资源、春夏禁猎和保护野生动物雌性和幼仔等等。
    有关禁止草原荒火的法律条款在古代法典中很多,并且规定得很详细。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大札撒》,其中,明确提到了“禁遗火而撂荒”的法条,就是说禁止放草原荒火,违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在《阿勒坦汗法典》中有关草原荒火的规定很严厉,“失火致人死亡者,罚牲畜三九,并以一人或一驼顶替”。有关禁止草原荒火的法规,在《喀尔喀律令》中尤为详尽和完善。如“谁如失放草原荒火,有几人罚几匹马,烧了什么东西赔什么东西,同时罚一五畜。放火人如果自己灭了火,罚一头牛。谁人证明,从罚畜中给证人奖一头牛,剩余四只分给灭火之人”。显然,放火之人、几个人涉案、罚多少东西、谁来灭火、有无证人等细节都规定的很明确,对犯罪主体、量刑、证人等都有了确切的规定。
    在禁止污染水资源方面,成吉思汗《大札撒》吸收的过去习惯法,明确规定了“禁止水中溺尿”、“禁民人徒手济水,必须用某种器皿”、“禁洗濯、洗穿破的衣服”等等,这都是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法律法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法律措施。严禁破坏草场的法规,不仅在习惯法中有惯例,而且,在后来的成文法中都有明文规定。如成吉思汗《大札撒》明确规定:“禁草生而镬地” 。这就是说,从初春开始到秋末牧草泛青时,禁止挖掘草场,谁若违反了该法条,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此外,在燃料使用方面也包含了丰富的草原生态文化观念。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燃料是牛粪、马粪。每到夏季,他们总是把大量的牛马粪收集起来,做成粪坨晒干储存,以备取暖、煮茶之需。粪坨热量高,污染小,不宜熄灭,而且燃烧时间长,其燃烧效果可以和木炭相媲美。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之需,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量粪便覆压草场,影响草的生长,同时,也避免了夏季雨水冲刷,把粪便冲入河流,污染水源,一举三得。
    竞技:竞技民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的人类群体对地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与选择性。北方游牧民族在对特定生态环境的生存适应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竞技民俗。这些习俗大多与特定的地理、自然生境制约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程度不同地折射着其环境的种种特点。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游戏与竞技习俗的形成,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条件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地理与生态条件因素,不仅决定了不同族群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与制约着其游戏与竞技习俗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的民间多流行赛力和尚武类竞技活动,如摔跤、骑马、射箭等。
    除此之外,狩猎时不射杀或惊吓受孕的动物,围猎结束后,一般把不同的雌雄动物双双放生,避免动物绝种,这些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狩猎习俗中所体现的生态观。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习俗是立足于生态环境平衡而演进发展的,在草原畜牧习俗中,蕴含着许多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常以四季轮牧、倒场放牧等方式去保护草场植被,确保草木的更新、生态的平衡。北方游牧民族倒场轮牧的生产方式,是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天人和谐,长期共存的生态观的体现。牧民不轻易在草场上刨地挖坑;倒场时,一定要掩埋灰烬;不得砍伐鲜嫩树木,只可拾捡枯树、干枝和落叶;禁止向河水中投掷脏物,不得污染水源和井水。当牧民看到草根或树根被风刮出地面,会下马,把它们的根埋好。这些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而是已经积淀于北方游牧民族潜意识之中的生态观。北方游牧民族丰富的生态观,当然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几个方面,体现在其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中。
    概而要之,以上草原民俗中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实际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同时也是草原风貌的另一种展示。在这一系列知识中,我们既看到了草原赋予游牧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又看到了他们聪明才智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精神观念而言,草原民俗之生态观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和客观实在性,它能够规范群体的情感、心理和意识活动。同时它作为经过实践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知识而被提炼和约定起来的观念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某些共同认可的社会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成为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加以利用。如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草原民俗之生态观,建设北方生态绿色屏障,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①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扎格尔主编:《蒙古游牧文化溯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
4、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5、田广金、郭素新著:《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远方出版社,2001。
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8、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9、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0、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哈•丹碧扎拉申:《蒙古民俗学》,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5。
12、巴•布和朝鲁:《蒙古包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3、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4、刘钟龄、额尔敦布和主编:《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 上一个项目: 草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艺术   黄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草原文化研究所)

  • 下一个项目: 保护•挖掘•利用   郭培筠(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授、影视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旭光 (内蒙古师范大学 影视美学方向2006级硕士研究生)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7954 录入时间:2008/3/29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