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内蒙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室采暖方式与炕的起源探析
 
  

项目编号:
471044118
项目名称:
内蒙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室采暖方式与炕的起源探析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内蒙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室采暖方式与炕的起源探析

The Research on Methods of Heating and Origin of Kang in The Northeast of Inner Mongolia Minority Area

陈喆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本文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采暖方式比较和空间伦理等方面探析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炕的起源与形式问题。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on the discovery of archaeology, literature and recordation, the comparison of those methods of heating and the ethic of space,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origin and the form of Kang in the area of northeast minority of Inner Mongolia

[关键字]:内蒙古 少数民族,采暖方式,炕,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 minority ,the method of heating ,kang ,

我国内蒙古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为了适应北温带这一严酷气候的生存需求,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明了许多不同的取暖发式,最为典型的是火塘、火墙和暖炕。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这些采暖方式与他们的心理行为紧密结合,成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采暖方式

1、The methods of heating that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 , recordation and the discovery of archaeology

在《黑龙江古代简史》一书中,史学家通过论述,认为内蒙古东北及黑龙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并在该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有东部地区的新开流文化,西部地区的铜体好文化、昂昂溪文化,东南部的莺歌岭文化。并以它们为基础形成了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诸族,即后来文献上记载的商周时期的肃慎,汉代的天余、鲜卑和北沃沮人。三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三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一支是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通古斯满族;一支是栖息在大兴安岭密林中和奔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东胡族;另一支是活跃于松嫩平原上的夫余族。

在1963年莺歌岭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共发现4座居住遗址和一处灰坑,居室成圆角四方形,室内正中有灶址和炕址("烟道-火墙式")。依据这些发掘资料,专家认为这些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建筑。经现代碳14(C14)测定,莺歌岭遗址上层文化距今3029+/-90年,这正是我国中原商周时期。由此可见在3000年前炕这一科学的采暖方式就已在当地出现。

1977年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东宁县大肚川属于沃沮人的半地穴式一号房址和大城子二号房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烟道-火墙式"设施。现已测定距今约两千多年,为中原的东汉时期。我们知道"烟道-火墙式"设施是形成火炕的重要基础。这说明2000多年前的沃沮人也已出现了火炕的雏形。

此外近年的一些新闻报道中,我国东北周边地区也多有火炕遗址的发现,如2005年9月韩国朝鲜中文网报道,俄罗斯沿海洲的克拉斯基诺(Kraskino)原古代北沃沮地区2000多年前的古屋遗址中发现了9座火炕。在河北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的"黑山遗址"中发现西汉时期房子中有火炕遗址,这里房子面积大多在6平方米至10平方米之间,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房子大多有炕,炕长3米、宽1.5米。炕和灶相连,烟道有两条或三条,有的烟道上还残留着当年铺的石板。据专家介绍,两条烟道的时代较早,属于西汉时期,三条烟道的为东汉早期。

北京延庆张山营镇的古崖居中也有火炕发现,据相关研究是古代奚人的住所,奚本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之一。

在汉字文献中,最早出现"炕"的文字记载资料,是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对炕有过深入研究,在其《日知录·土炕》中写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诗·孤叶》传:炕火曰炙。正义曰: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左传)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新序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孤裘,坐熊席,粤隅有灶。"《汉书·苏武传》:"沓地为坎,置温火。"是盖近之,而非炕也(庾信《小园斌》: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 《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燃温火以取暖。"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

宋人徐梦萃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对东北女真人使用炕有过形象描述:"女真??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橱。崖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择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在金代文人赵秉文的《夜卧炕暖》诗中对北京地区的炕有生动描述:"京师苦岁寒,桂玉不易求。......近山富黑瑿,百金不难谋。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 ......"。此外在2002年,黑龙江阿城刘秀屯金代大型宫殿遗址"朝日殿"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两个御用"炭火炕"。这两个"火炕"长约2.3米、宽约1米、高约20厘米,由青砖砌成的"炕面"已经碎裂,但其规整精美依稀可见。"火炕"四周只有一个进炭口,没有烟道,周边有炭火烘烤的痕迹。专家分析认为:这是金代皇宫贵族使用的取暖设施。

据朝鲜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室编纂的《朝鲜族风俗》一书介绍,朝鲜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考古发现了一块古朝鲜时期的宅基遗迹。在这一宅基里,有一铺双排炕洞的火炕,它上面铺有炕石。已具炕的基本样式。由此可推知单排炕洞的火炕应出现的更早。

综上所述,在两至三千年前,东北地区即已出现火炕这种采暖形式,至少到唐代火炕在女真人和高丽人的生活起居中已有重要位置。

二、 内蒙古东北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采暖方式比较

2、The comparison of those methods of heating in the area of northeast minority of Inner Mongolia

在内蒙古东北生活的众多的少数民族中,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是游猎民族,在1949年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结构。由于以打猎和牧鹿为生,所以居住在一种可迁移、自称为"仙人往"的简陋椎形住宅内。他们家庭的采暖方式是火塘,寝具和大部分日常起居空间是地铺。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与北方其它游牧民族一样,一直以"毡帐"、"弯庐"为居。现今蒙古族使用的蒙古包约在唐代即已定型,从库伦旗出土的辽墓壁画可知,蒙古包在公元8世纪时其结构与今天已相差不多,他们家庭的采暖方式是火塘,与鄂伦春人相似,寝具和大部分日常起居空间是地铺,在他们的传统生活中不使用炕。

居住在兴安盟的朝鲜族民居是一种高台建筑,而这种高台为将采暖、睡觉和起居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满屋炕"提供了条件。朝鲜族的席地而居是一种古制,即周朝的"筵席之制":"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按筵大于席,盖铺于地上,使无隙地以为洁。筵之上再辅以席,而人坐之也,故古人入室即脱履。"在中原地区自唐以后,随着高足家具的使用,"筵席之制"逐渐消失。朝鲜族民居的一大创举是将火炕与"筵席之制"有机结合。

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裔.他们自辽代以来,一直过着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正房通常面阔三间,西屋为家庭的核心.西墙上开大窗、门厅与西屋间设雕刻精美的隔扇,体现了达斡尔人以西为贵的习俗。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 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

女真人的后人满族传统民居俗称为"口袋房",一般为3间,中间开门,俗称外屋,两侧为里屋卧室。卧室内西南北三面皆有炕相连,如"匚"形,称"万字炕",与达斡尔族"蔓子炕"十分相似。

在内蒙古东部靠近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右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自清初以来,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徒于此,并与来此闯关东的山东等内地人联姻,形成今天的俄华后裔(现称俄罗斯族)。他们的住宅外墙用圆木以井干式砌筑,带有明显的俄罗斯特色,当地人称之为"木克楞"。室内采暖方式是火墙,俄罗斯族的寝具是床。

从以上中国东北六个少数民族的采暖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炕作为一种将寝具和采暖合二为一的家什,是寒冷地区从事农耕和定居民族的产物。是否使用炕和炕的形式与民族文化有一定关系(见下表)。

类型 鄂伦春族 蒙古族 朝鲜族 俄罗斯族 达斡尔族 满族 生产方式 游猎 游牧 农耕 农耕 半农半牧 半农半牧 取暖方式 火塘 火塘 满屋炕 火墙 蔓子炕 万字炕 起居方式 席地为主 席地为主 席地 高足 高足为主 高足为主 寝具 地铺 地铺 炕 床 炕 炕三、 从空间伦理关系看炕的起源与演化

3、 The research on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kang, which was studied from the ethic of space

火的使用是人猿揖别的客观标志,正如恩格斯所说:"它破天荒第一次使人类控制了某种自然力,因而最后与动物界脱离。"人类所取得的第一种可以控制并可再生的热便是火,火是太阳的派生物,人工火是人造的"太阳",所以对火的崇拜是许多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内蒙古东北许多民族信奉萨满教,火神崇拜和火祭的宗教观念也影响的居室火塘的布置和空间的伦理定位。

鄂伦春人将其居室称为"仙人柱"。虽然它是典型的单一空间住宅,但内部空间却有着相当复杂的精神领域划分。正对入口处被称为"玛鲁",是神和长辈的位置,这正是火祭习俗的一种体现,这种布置方式,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有(图1);火塘左右称为"贝",是男子和客人的位置;靠近门两侧称为"琼阿拉",是妇女和存放物品的位置(图2)。这种空间的精神划分关系在鄂伦春社会被严格遵守,每个家庭成员必须生活在自己的特定位置上,否则将被视为不道德。

在草原上生活的另一个民族--蒙古族也住在单一空间的住宅中,与鄂伦春的"仙人柱"非常相似的是也有类似的伦理空间分区。在蒙古包中正对的方位是长辈位,神位在紧靠长辈位的右侧,神位过来是男子和男客位,与其相对的左侧是女子及女客位(图2)。同样这一精神分区,亦是相传千年的习俗,在蒙古社会被严格遵守,对到访的外族客人也不例外。

与汉族"居中为尊"不同的是达斡尔族的住宅以西为贵,同样是三开间的住宅,中间是门厅兼灶间,东屋用作仓库,西屋是一家人主要起居、会客、睡觉等日常生活场所(图3)。在该民族的历史传说中西方代表着尊贵、高等级,所以在他们的住宅设计中,西屋是家庭的核心,"U"大炕及西墙上的大窗、西屋内雕刻精美的隔扇,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

在满族"万字炕"中,因南炕冬季阳光可直射其上,多是家中长辈居用之处;北炕较为阴冷,往往住晚辈或用来存放粮食。这其中与达斡尔族以西为贵的思想类似,满族习俗在

西炕正中放置供奉祖宗的"神板",因而成为室内最尊贵的地方。平时不许随意坐卧,只能在家祭时摆放供品和祭祀,否者便是对祖宗的不敬、亵渎神灵,要遭至惩罚(图4)。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民族的空间伦理关系基本是同构的。如不考虑方位因素,正对着居室门的方位是最尊贵的地方,起居活动均是呈"匚"形展开。如果再考虑他们民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的渊源关系,和他们自古生活在一个地区、共同信奉萨满教所具有的相似民族心理结构因素,我们可以推断斡尔族和满族在他们尚未形成多空间住屋的早期,其空间使用的伦理结构与今天的鄂伦春族和蒙古族是相近的,所以斡尔族和满族的炕体的形式是对他们早期生活形式的一种记忆方式的体现--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图1、北美印第安人的帐篷

图2、鄂伦春人 "仙人柱"平面 图3、蒙古包平面

图4、达斡尔族住宅平面 图5、北女真人的炕(据宋人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绘

四、结论

4、Conclusion

1、从考古学(莺歌岭和东宁县遗址)和文献资料(《汉书·苏武传》及"炕"字的出现时间及意义)看,可推测炕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最先发明和使用的。

2、以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生存的达斡尔族和满族其炕的形态应是他们早期先民居室形态的反映。

3、各民族的是否使用炕和炕的形式与民族文化有一定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喆,内蒙古民居建筑的多元文汇特色,古建园林技术, 2000年第1期。

2、陈喆,空间分区的伦理学意义,新建筑,2003年第5期。

3、陈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呼伦贝尔民居,新建筑,1997年第4期。

4、黄锡惠、王岸英,满族火炕考辨,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2年(4),87-89

5、金东勋,朝鲜族的炕文化及其民俗传承,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2),P69-73。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 上一个项目: 从成吉思汗陵、内蒙博物馆的建筑创作

  • 下一个项目: 浅谈上世纪30年代蒙古族建筑风格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790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