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史称僧王,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清军统帅,生前驰骋疆场,战功赫赫。同治四年(1865年),被赖文光、张宗禹率领的捻军在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围歼斩首。僧格林沁战死沙场后,清朝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尸体也被运回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安葬。
一代名将魂归故里
辽宁省法库县西北约2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公主陵的村庄。在公主陵村北面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面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块驮石碑,这里就是一代名将僧格林沁的最后归宿。
那么,贵族出身的僧格林沁死后,为什么要葬在法库呢?
其实,在清朝时,今法库县八虎山以北地域隶属于科尔沁左翼三旗的世袭领地。当时,这里还是科尔沁左翼三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早年嗣传成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所以死后葬到了这里,也算是魂归故里。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父亲布和德力格儿为科左后旗台吉家族之希如德族系(王系)的四等台吉。台吉,据说是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的称呼。
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僧格林沁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到给富人放羊的地步。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王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没落台吉。僧王少时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舅父家放羊。
后来,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因膝下无子,便选了仪表非凡的僧格林沁为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由于僧格林沁的养父索特纳木多布斋为大清朝嘉庆皇帝和裕皇贵妃所生第三女和硕庄敬公主的乘龙快婿,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亲国戚。自从继承族伯索特纳木多布郡王爵后,僧格林沁穷困的命运才发生了重大转折,仕途更是一帆风顺。
道光五年,僧格林沁袭郡王爵位;咸丰皇帝即位,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十大臣之一;咸丰三年,僧格林沁受命成为参赞大臣;咸丰四年,僧格林沁被晋封为亲王,赐号博多勒噶台,并诏世袭罔替;咸丰七年,僧格林沁任钦差大臣;咸丰九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英法联军。
僧王辉煌一生的下坡路是从抗击英法联军的第三次大沽口战斗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僧王首遭败绩,大沽口、天津尽失,他统率清军退至通州防守。紧接着僧王领兵又在通州附近的八里桥殊死抗击英法联军,再遭惨败,因此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僧格林沁恢复爵位,奉命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征剿捻军。在1865年5月18日的曹州之战中,僧王被捻军伏击,力战而亡,终年55岁。
僧王之死的民间版本
据说,赖文光和僧王对垒。赖文光采取游击战术与清兵周旋,僧王以轻骑追击,日行300里。当时有人向曾国藩汇报军情,曾国藩说:“轻骑追击为行军大忌,大将军不怕千军,就怕寸铁,假如对方使用弓箭可就糟了。快去追回僧王。”没等去人动身,前线就传来噩耗,报僧格林沁阵亡。曾国藩立时准备派人前往战场收尸,可由于事发突然,没有棺椁。当时,前来为湘军输送给养的林榆县县令于良辰在场。于良辰惊闻僧王阵亡的噩耗后,马上说:“我祖母的寿木是上好的满洲材,外挂两层铝被,内有床,情愿解大帅燃眉之急给僧王收尸。” 随即,曾国藩立即派左宗棠领一万兵去战场收尸。左宗棠刚走到半路,有人骑一匹快马背骥一个大包飞奔到左宗棠对面翻身下马。左宗棠一看,来人是僧王的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询问僧王的情况,王世珍哭着说出了僧王战死沙场的前后经过。
当左宗棠让王世珍带路迅速赶到战场时,战场上一片惨状,死尸遍地,好不容易在乱尸中找到僧王尸首,草率的装殓在棺内。左宗棠又派人仔细打听后得知,僧王遇难的地方叫张家楼子,此地另外还有个名字叫落王座。
从乱军死尸堆中逃命出来的贴身马僮王世珍把僧王的唯一遗物——一顶珊瑚红顶帽带回北京僧王府,结果被僧格林沁的儿子大骂赶走:“王爷死得起,你死不起,快滚蛋,不接!”连送三次,都遭到拒绝,最后,经内务部提议,王世珍被派到昌图任职养老,一直活到民国时期。晚年当地人送外号“王五老爷”,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之一——“吴大舌头”吴俊升,就是他收养的义子……
据说,杀死僧王的是捻军中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小捻童,名叫张皮绠。因而,当时高楼寨一带流传一首民谣说:“张皮绠本领强,麦垅里面杀僧王。”同治十一年(1872),也就是僧王战死后的第7年,僧王部将山东巡抚丁宝桢查找到张皮绠下落,捉拿归案,并从其家里搜出僧王所用朝珠等证据。张皮绠如实交代手刃僧王经过后被凌迟处死。
同治皇帝亲手书写碑文
据了解,历史上的僧王坟占地面积约70亩,分内墙、外墙两层院落,由御碑楼、大门、过厅、朝房、更房、飨食殿等构成完整的建筑群体。领头建筑是驮石碑,碑上刻竖行龙纹,碑文为同治帝亲手书写,以汉、满两种文字记载僧格林沁生平。
驮石碑楼前有一下马坊,文官经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碑楼落座在青石台基上,高三丈六尺,分为两层,两层梁木都绘有浮雕彩画,重檐高耸,金碧辉煌。碑楼每层四角都挂有一个茶盅大小铜制惊雀铃。四壁为朱红色,四周各有卷洞门,楼内青石铺地,上雕波浪纹。正中是一个硕大的赑屃,四足撑地,脖颈高昂,张口瞠目,往前爬行。其四角有石刻鱼、鳖、虾、蟹雕像,寓意一起努力驮碑。赑屃头至尾长约一丈,高约1.2米,最宽处约1.4米,身上驮一阴刻龙纹石棉石碑,石碑高两丈,宽1.3米,厚0.6米,由碑额与碑身组成。赑屃和石碑连接处的两侧有长0.6米,高0.6米的石刻浮雕图案,中为一龙头,安然平卧,其上和左右均为祥云环绕。碑额前后两面各有两条巨大的赑屃翻腾盘绕于碑顶,缠绕中各有一爪似在抢抓中间那两颗龙珠,寓意“二龙戏珠”。而头则伏于侧面四角处,有俯首庇护碑身之意。碑额龙珠之下,正中是一平面,上有满汉两种文字刻写得“圣旨”两字。下为碑身,碑身中心平面为阴刻竖写满汉文字。正面各为10行,右手为满文,左手为汉文,记述的是僧格林沁一生的功绩和战死经过。背面为落款,也是满汉两种文字。上写:大清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敕建。碑身前后两面的四周均为浮雕小龙,龙身突出碑面1.5厘米,上下各是两条,龙头相向,中为龙珠。左右两侧各有四条,头上尾下,龙头向内,每条龙之上都有一颗光芒四射的云珠,每条龙都有腾云驾雾,凌空而起之状。
僧王尸体有致命伤
据陵园附近的人们回忆,碑楼后面便是陵院,跨过大门门槛,首先是甬道,直达过厅。甬道两侧为更房和配殿,各为三间。配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分列东西。更房和配殿均为青砖灰瓦,卷棚式屋顶。过厅为大三间,建在五级青石台基之上。过厅两侧向东、西延伸的翼墙即内陵院前墙,墙的下半部是青砖白灰抹缝,上半部涂红色,顶端盖瓦,两墙中间均辟有角门通向内陵院。过厅内陈列的是僧王生前用过的仪仗,有金瓜、斧钺等和写有“回避”、“肃静”字样的官显牌。通过过厅进入内陵院,有甬道直达享殿。享殿亦为大三间,朱漆彩绘,廊檐斗拱,屏风门,青砖地,花格窗,殿前的台阶左右各有一棵松树。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晚清第一功臣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塑像,塑像前为朱漆大供桌,桌上摆放牌位、祭器。室内两边陈列僧王生前所用的盔甲、宝刀、马鞍、马镫、战迹图等。
享殿后是陵院最深处,有宝顶三座,建在青石台基上,并列成行。中间大的为僧王墓室宝顶,两侧为大小福晋之墓。
想当年,僧王陵巍峨的牌楼,宽敞的过厅,对衬的更房、配殿,威武的雄狮,加上古朴肃穆的享殿和浑圆的宝顶,错落有致,在红墙高瓦及翠柏古杨的映衬下,整个陵园宏伟壮观,庄严肃穆。据说,1947年,当地农民拆毁宝顶,打开地下玄宫,发现是两层铝被,升斗式棺椁,红漆封隙。掀开棺椁时,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静静地仰卧在红松棺材中,尸体尚未腐烂,身着亲王朝服,尸首俱全。但也发现在僧王尸体左胸上部有长约10厘米的伤口,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几处致命硬伤。陵园附近的村民说,僧王陵墓被毁时,当时珠宝玉器盛箩筐往外搬……绸缎都做成秧歌带子,用了好些年。只有又重又大的“圣旨碑”未被砸毁,成为墓园至今的唯一遗迹。
文/特木尔巴根 首席记者 张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