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的宝善寺,俗称巴拉奇如德庙,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南部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沙日德布斯格山岗上。宝善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共建有8座大殿,即弥勒佛殿、护法殿、天王殿、大经堂、骑羊护法殿、密咒殿、哲理殿、嘛呢殿,一处活佛府(葛根正庙)和50多间喇嘛住房。共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158.4亩)。先后有6世葛根转世,香火最盛时有喇嘛1000多人。宝善寺是阿鲁科尔沁旗21座庙宇中建筑年代最早、寺院面积最大、喇嘛最多、经济最富裕的庙宇。在巴林右旗、翁牛特旗、东西乌珠穆沁旗等地都有它的属庙和庙仓。它也是清朝蒙古地区八大黄教寺庙之一。
宝善寺为砖木结构的建筑。现存建筑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萨布腾拉哈木宫(护法殿)和葛根正殿(活佛殿)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分列两厢,相互对称。房高脊,灰瓦,长檐明柱,采用藏、汉结合式建筑样式。由于葛根(活佛)身份地位高,葛根正殿(活佛府)院落是按照王爷府的格局而建,这也是一般葛根不允许的。葛根正殿布局严谨,林阴蔽日,院落方正。萨布腾拉哈木宫(护法殿)建筑风格为藏式建筑,结构合理,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还有苏古沁都宫(大经堂),是喇嘛拜佛的大殿,最多能容纳2000多喇嘛诵经。整个建筑设有科学排水系统,结构合理。
宝善寺属清代皇庙,是清顺治帝的曾外孙扎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出资所建。朝廷赐名“宝善寺”。清顺治年间,大清国为了巩固统治蒙古草原,将其女儿固伦淑慧公主下嫁给巴林右旗的色布腾王爷。王爷的曾孙巴图扎萨多罗郡王曾任清朝边境左领副将军、昭乌达盟副盟长,后来巴图郡王将其三女儿上嫁给清皇亲四品王爷长子,与清皇帝关系更加密切,曾被清帝加衔三级。巴图郡王之所以在阿旗建宝善寺,是因他一个年幼的儿子所指(不久他的那个儿子夭折)。之后,巴图郡王出资建庙。宝善寺建成后,巴图郡王的另一个儿子罗布桑格力格旺丹又成为宝善寺第四位转世活佛。因此宝善寺地位特殊,香火旺盛,久盛不衰。第五世活佛罗桑普日来扎木苏因研究佛学深得真谛,还被七世班禅封为“额尔得尼堪布”,并赐给其亲笔书写在黄缎上的敕令和印章。
每年农历九月初七的大庙会上的查玛演出,是巴拉奇如德庙的一大景观。大查玛须参加100多人,而小查玛只有十几人。查玛,即用独白、对白、跳舞和演唱的形式,如同近代的表演唱,来宣传佛教思想。
宝善寺现存的建筑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藏式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庙宇。它在体制上属政教合一,在风格上属典型的藏汉式结合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宝善寺已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