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大量移民涌入包头,带来了当地风俗民情,再加之包头地域特点,形成了包头地区蒙、汉杂居的风俗民情。 大年三十:子时,堆旺火,吃饺子(汆元宝),接喜神。 初二:早上拿香火结财神,有钱人和商号都要派专人代香火去东河财神庙接财神。 初四:晚上清扫厅堂、院落,将垃圾倒于门外,当地叫扫穷。 初五:早上放炮,破五。 初七:人气节,晚上整夜点灯。 初十:晚上点一蜡烛或灯瓜,放于犄角旮旯,意为老鼠娶媳妇。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闹花灯,放烟火,高跷队、秧歌队挨门串户或给商行,会馆百年。 二月二:龙抬头,包头在关帝庙前或泗店梁上抖活龙放烟火。 清明节:当地用面蒸寒雁,以近临春,并将其用线串起戴在小孩脖上,图吉利,并扫墓祭祖。 端午节:包头人当时吃用黄米做的凉糕,粽子是外地人带进来的。 七月十五:用面蒸面人吃、摆。面人形态以小孩和佛像为主,亲朋好友互赠面人,并扫墓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打月饼,并祭月,用月饼、白萝卜、毛豆角、红糖、水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