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岱召寻访三娘子遗风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6/15 阅读:3307次 【字体:大
中 小】 |
在呼和浩特市,人们经常提起的古代英雄人物,除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王昭君之外,还有一位不为外地人熟知的女杰——三娘子。据说,这位女英雄既能弯弓射雕,又谙熟蒙汉文化,有人称其为“女成吉思汗”;她又像王昭君一样,为明朝中后期的民族团结以及北方地区的统一稳定作出过贡献。 据《明史》记载,三娘子是呼和浩特城最初的缔造者之一。笔者日前在内蒙古大学教授王俊川的指引下,前往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中的美岱召庙,寻访三娘子的遗风。 美岱召最初的确是一座城池,名曰大阪升。明朝初年,元朝皇族退回北方草原,后来蒙古各部又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双方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万里长城成为战争的前线。十六世纪四五十年代,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经过南征北战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开始试图与明朝通商修好。而在这个过程中,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钟金哈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登上城墙,整个美岱召尽收眼底,这是一座四方“城池”:城内建筑林立、井然有序,城上垛口、发箭孔、走马台、马面一应俱全,军事功能与中原古代的城池别无两样。当年,随着阿勒坦汗的势力逐渐扩大,他开始建设自己的政治军事中心——大阪升,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就居于其中。由于常年征伐,大阪升城的军事功能凸显,所以才出现了以城为府的情况。据民间传说,三娘子功夫了得,上马骑射,下马舞剑,堪称女中丈夫,她常常挎剑提刀亲自上城巡逻。 在美岱召,最雄伟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在大殿中的暗影里,借着微弱的光线,能看到墙壁上有许多斑驳的壁画。其中西壁下方北半部的中心位置有一位老妇人,画面上其他的人物及战神都围绕着这位老妇人,老妇人就是三娘子。美岱召的建筑颇有汉地风格,徘徊其间,可以看出三娘子当年对汉地文化的尊重。据土右旗宣传部樊同志介绍,“文革”前美岱召存有大量三娘子的遗物,其中有很多都是从中原明朝传来的物品。如今仍有两个梳头箱存在这里,一个箱子细刻金龙扣页,一个箱子刻有中原高士的形象,这些都是蒙汉文化交融的佐证。 三娘子笃信喇嘛教,晚年心静平和,1612年,她在一片唱经声中安详宁静地与世长辞了。《明史》对她的评价是“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她死后,后人为她建立了太后庙,设七宝檀香木塔安放她的骨灰。 其实,早在阿勒坦汗在世之时,三娘子与他已开始着手修建归化城了。而当时建城的主持者就是三娘子。此城初名库库和屯,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据说,当时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人们便称它为青城。青色的城,蒙语就是呼和浩特。随着归化城的建成,政治中心渐渐东移,而美岱召也渐渐地从府城变为寺城,到了明末清初,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寺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岱召庙。 (杨易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