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793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381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476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312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178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661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173
  蒙古族服饰 13147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741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039
     首页 >> 业内资讯
内蒙古西部地名的起因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8/15 阅读:6118次 【字体:

    历史上,在明朝前期及其以前的内蒙古西部区,时为中原王朝占据,时为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明朝中晚期,内蒙古西部区的黄河以北地区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和永谢布部驻牧,黄河以南为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当时这3个部落合称右翼3万户。
 
    这里只有上述蒙古族部落的上层统治者,有比较固定的用蒙古语命名的地方及其住所,如大板升、托克托、呼和浩特、圐圙(萨拉齐)、包克图(包头)等少数地方。
 
    明朝中晚期,从关内大量走西口来到内蒙古西部区的汉族人民,不仅带来先进的农耕、手工业技术,而且还带来先进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国(指中原明朝)叛人逃出边(长城)者,升板筑墙,盖屋以居,乃呼板升,有众十余万。”“升板筑墙”是关内建造房屋的一种主要方法,即以木板夹土,以杵或锤将土筑实、夯实、打实,次第升高,这样筑成的房屋比帐篷、蒙古包要厚实、温暖、坚固和稳定。不仅适宜汉族移民居住,也受到原住蒙古族居民的欢迎,并为其由牧转农或由牧转为半农半牧而定居创造了条件。“板升”为蒙语,汉意为房屋和由房屋组成的的村镇。于是,在内蒙古西部区就出现了许多以“板升”命名的村镇,如大板升、板申气、小板申气、阿莫尔板升、捣拉板申、黑麻尔板申、哈拉板申、善友板申、麻花板、牌楼板、色令板、公布板、姑子板……
 
    内蒙古西部区地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有用蒙语命名的地名,又有用汉语命名的地名,还有蒙汉语合璧命名的地名。
 
    用蒙语命名的地名
 
    纯粹用蒙语命名的地方名称,大多是早先这个地方为原住蒙古族人民居住,或者蒙汉杂居以蒙族占多数、占主导地位时诞生的地方名称,其名字大多与在这些地方居住的蒙汉居民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以及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水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和必备条件,因此以水井、泉水、河流、湖泊等命名的地名特多,如忽同图汉译为有井,公忽洞汉译为深井,哈业怱洞汉译为两眼井等;补拉河汉译为泉水,色楞不浪汉译为温泉,合登宝勒台汉译为石崖泉,赛堡路汉译为好泉水等;乌苏图勒汉译为河流,绍卜亥汉译为渠,达不拉汉译为波浪,大袄兑汉译为湖泊。
 
    以动物命名的有:包克图汉译为有鹿,马留儿汉译为有猫,野马图汉译为青羊,格亥图汉译为野猪,冰州亥汉译为麻雀,天面此老汉译为骆驼。
 
    以植物命名的有:毛岱汉译为有树,阿嘎如泰汉译为柏树,海流树汉译为榆树,葫芦什太汉译为芦苇,点力素汉译为只几,蓿荄汉译为芦苇,大鸡图汉译为沙枣,雀毛汉译为森林。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有:麻花尧汉译为沙漠,点不布汉译为台地,哈不沁汉译为狭谷,花特老亥汉译为山丘,坤兑汉译为山谷,白云鄂博汉译为富绕的敖包,乌兰卜汉译为红土崖,善旦尧汉译为下湿地。
 
    与畜牧业有关的有:窝尔沁汉译为放牛人,阿都赖汉译为牧马人,海岱汉译为畜圈,萨拉齐汉译为务奶食者,德令汉译为马鬃,沙尔沁、沙林沁汉译为奶场。
 
    与信仰有关的有:巧尔气汉译为主管召庙教义的喇嘛,板定库伦汉译为小喇嘛住地,苏波盖汉译为有塔,协力气汉译为喇嘛席位,迭坝汉译为喇嘛官名,土合气汉译为旗手,包尔汉图汉译为有佛之地。
 
    以最早居住者的名字命名的有:塔尔拜、阿布盖、北只图、打色令、七卜、山格架、耳沁、温布、耳居图。
 
    以官名命名的有:梅令、章盖、公盖、台基。
 
    以手工业行业命名的有:此老气汉译为石匠,祝拉沁汉译为画匠,蒙圪气汉译为银匠,察素齐汉译为纸匠,板申气汉译为造房匠人。
 
    蒙汉语合璧命名的地名
 
    蒙汉语合璧命名的地方名称中,大多早先为原住蒙古族用蒙语命名,而后又由后续来居住的汉人在蒙语名前加汉语“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上”、“下”等;在蒙语名后加汉语“沟”、“壕”“窑”、“路”、“道”、“圪旦”、“圪卜”、“圪梁”、“营”、“村”等。而这些地方大多为蒙汉杂居之地,出现于移民潮的中后期以及解放后新型城市的街区道路的名称。如朱尔圪岱这个原用纯蒙语命名的地方出现后不久,又在其附近出现了小朱尔圪岱蒙汉语合璧的附属村庄村名,类似者还有板申气与小板申气、板申气后湾,大袄兑与小袄兑,库伦与小厂库伦,巴拉盖与小巴拉盖,甲浪湾与东甲浪湾,阿塔沟与前阿塔沟,脑包与前脑包、后脑包、东脑包、西脑包、大脑包,窝尔沁壕与下窝尔沁壕,满达与满达壕、上满达壕,英图与小英图,岔克与岔克沟、前岔克沟,卓尔图与大卓尔图,毛忽洞与西毛忽洞,尔德尼与尔德尼沟、前尔德尼沟,沃图与沃图沟、下沃图沟,厂汉与西厂汉,色气与东色气等等。
 
    汉语命名的地方出现较晚
 
    纯粹用汉语命名的地方大都出现较晚,约在清末民初及以后,且多数为纯汉民居住的地方。这部分地方命名的起因有以下几种:
 
    以走西口汉人原籍命名的地方有:崞县营子、崞县巷、榆次营子、定襄营子、定襄巷、五台营、朔州营、繁峙营、祁县营、寿阳营、寿阳巷、神木营、武乡县营、保德州壕、陕西窑子、忻州巷。
 
    以走西口人姓氏、名字命名的地方有:曹家营子、赵家营子、党三窑子、王应基窑子、白青窑子、周和窑、何四窑、郭建贵营、王四顺营、苗四营、苗六营、老张窑、王家窑子、张利文窑、韩二窑、周家营、秦家营子、邬四营子、李旺营子、张丑营。
 
    以汉人姓名加地形命名的地方有:路三圪堆、赵家圪梁、杨家圪堵、任三壕、刘正沟、杨圪塄、门家圪卜、北家壕、刘海生圪旦、刘家圪旦、王家圪旦、杨家圪旦、贾家圪旦、高家圪旦、陈家脑包、李四壕、刘二圪梁、李家沟、苖家梁、王三成圪梁、孟家湾。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方有:大水卜洞、壕堰、圪洞沿、碱沟子、二道河、三道河、南壕、北壕、东沙梁、南沙梁、北沙梁、红泥圪卜、独立坝、甲尔坝、坝口子、河会坪、五里坡、臭水井、十里坡、北卜子、沟门、二道坝、三道坝、六道坝、二道沙河、三道沙河、四道沙河、万水泉、黑水泉、沙塄、西河沿、西河塄、东河畔、西梁。
 
    与移民垦殖有关的地名:二分子、三分子、四分子、五分子、六分子、七分子、八分子、九分子、十二分子、十四分子、牛犋、官牛犋、西牛犋、火盘、火房、南火房、杨家房子、茅菴、三座茅菴、四座茅菴、七座茅菴、公中、十大股、五犋牛、六犋牛、八犋牛。
 
    以最早定居者所从事职业命名的地方有:缸房营子、豆腐窑子、油房营子、麻糖营子、笸箩铺窑子、毡匠营子、银匠营子、画匠营子、石匠营子、铁匠窑子、瓦窑、赵碾房、磨房营、高油房、槽牛营子、宋木匠沟。
 
    以商号命名的地方有:广义魁、万和永、大德恒、仁义昌、大城西、当铺梁、前店。
 
    以动植物命名的地方有:马莲壕、席麻塔、白菜沟、杏树沟、杨树沟、榆树沟、柳林滩、柳卜沟、爬榆树、木瓜梁、黄草洼、麻池、只几壕、韭菜沟、三卜沟、五卜树、蛤蟆沟、狸猫渠、羊圈湾、牛场湾、红豹沟、南此老、中此老、西此老、马场。


  • 上一条新闻: 蒙古族的服饰是什么?

  • 下一条新闻: 风干肉制作方法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