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804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392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486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329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187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681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191
  蒙古族服饰 13162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769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052
     首页 >> 业内资讯
草原上流传着“火不思”天籁之声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9/27 阅读:2295次 【字体:

      古老的弹拨乐器火不思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流传很久,而小南丁演奏的火不思是在古老火不思的基础上经过恢复和创新的火不思。

      公元前一世纪初,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参考古筝和箜篌等乐器,创制出了火不思。传统的火不思形状像一只饭勺,琴身长90厘米,琴头弯曲,琴柄笔直。圆形的共鸣箱上包着蟒皮,琴有3根或4根琴弦。其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音色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风味。火不思的演奏方法与其他弹拨类乐器基本一样,演奏者竖抱着乐器,用左手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火不思的发音清晰、明亮,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火不思的名称最早见于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的史书《元史•礼乐志》中。据《元史•礼乐志》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据《事物异名录•琵琶》载,“元志,天乐一部有火不思,制如琵琶,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在元代,火不思被列为国家级乐器,经常在盛大宴会上演奏。后来它流传到民间。到了十七世纪的清代,火不思再次被列为国家级乐器。当时,除了在宴会上演奏火不思外,清朝的皇室成员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宴会上也演奏火不思。

      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后火不思渐渐失传了。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参照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一座贵族坟墓中出土的古代火不思乐器,研制出了新型火不思,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获新生。新研制出来的火不思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外形设计完全符合蒙古族的传统习惯,琴头的顶端像一只箭筒,上面雕刻着一张满弓。扁葫芦形共鸣箱比传统火不思的琴箱增大了将近两倍,上面不蒙皮膜,而是采用质松纹细的桐木板,以此来增加乐器的音量。新型火不思还借鉴了某些弦乐器的设计方法,在琴箱中增加了音梁,使发音更加集中,音响也更加宏亮、浑厚。另外,设计者为了发挥火不思的民族特色,还在琴颈的指板上粘嵌了20多个骨质的琴品,使总音域达到了四个八度。新型火不思已被收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火不思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古语音译,即琴的意思)。

      火不思在我区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镶黄旗为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内蒙古民间音乐火不思之乡。 2007年,火不思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一条新闻: 历史草原人物——明安图

  • 下一条新闻: 呼麦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