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忽必烈曾两次派兵出征日本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25 阅读:1734次 【字体:大
中 小】 |
元朝忽必烈曾两次出征日本,第一次被称为“永文之役”,第二次被称为“弘安之役”。由于蒙古武士较为擅长平原骑马作战,而并不擅长当时日本列岛武士的水站,刚好当时两次遇到台风,导致蒙古军队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虽然蒙古军事素质高,但兵力还比较有限,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西征上,而不是进攻日本列岛。种种原因导致了两次远征日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出征日本
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高丽王朝造舰900艘,包括重1000-4000石的大舰300艘,轻疾舟300艘,小船300艘。6月全部完工。8月任命忯都为征东元帅,统帅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万余人。1274年12月3日正式出发。
元军10月6日占领对马岛,14日过对马海峡占领壹崎岛,16日元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19日转向博多湾登陆,重创日军,20日晨元军分两路在博多湾的西部的百道原和东部的箱崎登陆。西部推进到鹿原、赤坂一线,和东路一起夹击日军迫使日军退却,但是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加上天色已晚,元军遂停止进攻。
因为受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对日军的数量估计过高,加上日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富庶,士兵逐渐丧失斗志。只有高丽军将领金方庆看到当时形势对元军有利,主张攻取太宰府,保住阵地以待援军。忯都否定了金方庆的意见,认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等疲兵入境,非完计也”,遂决定全军撤回船上,翌日班师回朝。
结果就在当晚,台风来袭,半夜后,台风渐渐平息,又猛降暴雨。忯都怕日军袭击,下令冒雨撤军。回国后查点人数,得知在这次台风中死亡人数达一万三千五百人,为出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第一次远征就此草草结束,日本史书称为“文永之役”。
第二次出征日本
元军作战部署是兵分两路,一路是东路军,包括蒙古族军,汉族军和高丽军共4万人,战船900艘,由忯都、洪茶丘和金方庆统帅。取道高丽,过对马海峡进攻日本;另一路是江南军,兵力10万人战舰3500艘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率从庆元(今宁波)起航,渡海直击日本;两路元军由右丞相,名将阿刺罕任总指挥,定于1281年6月15日在壹崎岛会师。为长远起见,元军还准备了农具,计划登陆后屯田。
1281年5月3日,东路军出发,21日登陆对马,受到日军坚决抵抗;26日攻入壹崎岛。忯都想争夺头功,无视等候江南军会师的命令,于6月6日驶入博多湾,发现沿海滩头筑起了石坝无法登陆,在侦察得之志贺岛防御薄弱后,遂驶向志贺岛。6月7日晨洪茶丘率军占领志贺,在向博多进击时受到日军顽强抵抗未能前进一步,加上正当盛夏,疫病流行,数日之内病死3000余人,忯都抢占头功的美梦难以实现,只好于6月15日撤回壹崎岛。
然而江南军也未能在6月15日到达壹崎,因为总指挥阿刺罕在六月初病死。在接替的左丞相阿塔海未到的情况下。范文虎擅自自立为帅,但各路指挥官内部矛盾重重,结果意见分歧,指挥不能协调,在击退日军的进攻后,没有趁势登陆,而是又在海上停留了一天。然而就是这一天,改变了14万远征军的结局——台风又来了。
就在当天,已经出现了台风前兆,一些将领已觉察天气的变化,向忯都、范文虎提出赶紧采取防范措施但得不到采纳。只有江南军张禧所部和也速穹尔所部,见天气恶劣,决定将战船分散锚泊,避免了战船在台风来袭时互相碰撞,所以损失不大。而其他的战船多是“缚舰为城”,紧靠在一起,因而“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
台风过后,张禧和也速穹尔立即命部属救援落水将士,在捞起落水的范文虎后,张禧认为江南军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数,且都年轻力壮,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背水一战或可取胜。范文虎早成了惊弓之鸟,置张禧的建议不顾,命令将剩下的好船集结起来不管未死登陆的士兵一逃了之。路过平户时,岛上留守的4000 人无船可乘,范文虎下令弃之不顾,张禧心中不忍,将船上所带战马放在岛上,载4000人回国。
除了在台风中溺死的五六万人外,还有四五万被遗留在海岛上,没有统帅且疲惫之极,在日军前来进攻时死伤大半,剩下的二万人被俘虏。这些俘虏被日本称为“唐人”,全部成为奴隶。 就这样,14万出征军队,回来的只有五分之一,第二次远征再次以惨败告终。这一年是日本天皇弘安四年, 日本史上称为“弘安之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