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荣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以“察哈尔火山群低调的高品质火山景观”为题,用一张火山全貌景观图展示出了察哈尔火山的魅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20页详细的介绍了察哈尔火山群具体情况。

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从高空俯瞰,高耸挺拔的火山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当地村民按照火山的相对方向给几座火山取名为“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和“南炼丹炉”。图下方火山锥形态完好的是“中炼丹炉”,右上角的火山是“北炼丹炉”。

如果你想看典型的火山形态,那就去看乌兰哈达火山
北京往西北驱车4小时,到达内蒙占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镇。这是旗政府所在地,也是察哈尔文化生息之地,镇中心广场上坐落着近十米高的成吉思汗像,南边建有察哈尔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大红蒙古包状的建筑背后就是连绵草原。
“你们是北京过来的?来开会吗?”本地司机张师傅问,“哦不是,那一定是奔火山来的,这两年北京、河北、山西过来看火山的人特别多。咱们这儿交通方便,从北京过来,周末就能打个来回。”当路边出现几座平平的红褐色山头,我们已靠近乌兰哈达苏木,乌兰在蒙语中就是“红色”的意思。

车在公路上行驶,在车里就能清晰看到坐落在公路西侧的三座火山,因锥体形如炼炉,被当地牧民习称“炼丹炉”。司机张师傅说:“最近的火山有3座,这个最大的就是‘北炼丹炉’,它西南边的是‘中炼丹炉’,再往南是‘南炼丹炉’,远的还有一些火山。你们来晚了,前几天附近的蒙古族在这儿祭敖包。"
眼前这座名叫“北炼丹炉’’的火山,形如钟状,火口浑圆深大,锥底直径东西长约70 0米,南北约600米。火口由西北至东北垣渐低,锥体相对高度约80米,已沿锥体建成盘桓而上的石阶。爬上观望,火口大敝——像一个直径1 80米、深3 0米的超级碗。
休眠中的北炼丹炉是座活火山,在地质历史的第四纪晚期(距今1 2万年前),某次地壳震动催动岩浆经管状通道喷涌而出,强大爆发力将岩浆碎屑物喷向高空,又使其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形成玄武质黑色降落渣锥。当岩浆中挥发成分减少,喷发能量减弱,岩浆转为更弱的喷泉式喷发,火山碎屑物溅落在火口沿上,形成陡峻的溅落锥。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白志达教授说,这是典型的中心式一斯通博利式火山的喷发特征,这种喷发方式的火山会形成明显的火山锥。

站在高处俯瞰锥脚东南和西侧,可以辨认出形似火口的岩浆溢出口,这是北炼丹炉进入宁静式溢流阶段的标志。岩浆自溢出口流出后,沿低洼地带流淌而下,西侧溢出的熔岩较少,东南方向则形成大量碱玄岩组成的岩流,前缘直抵本区最大的乌兰湖少海子,分布面积达70平方公里。而在5公里外的中炼丹炉火山,这样的熔岩流更结成气势磅礴的“石河”、“石湖”乃至“石海”,有的阻塞水系形成莫石盖淖和白音淖海子等火山堰塞湖,有的则在推挤流动中使结壳破裂、掀起,变成一批翻花石,又有长条挤压脊纵贯其中,一时间石浪翻滚,石涛拍岸。

火山,这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常以骇人面目出现。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喷发直接毁灭了赫库兰尼姆和庞贝两座古城,1 7 8 3年冰岛拉基火山的 喷发则使北半球陷入严酷低温造就的饥荒,电影《2 0 1 2》更让无数人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忧心忡忡。站在乌兰哈达火山群面前,我只感到尘埃落定的空寂。
这座草原火山直到2 0 1 2年才被国内外火山学界所知。北京地质大学项目组十余人,在火山地质学家白志达的带领下对乌兰哈达火山群进行考察,这是一片尚未被大肆炒作、得以保持清净的火山。
察哈尔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市,包括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和察哈尔右翼中旗的黄花沟火山群,它们是内蒙古高原南缘所发现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过喷发的唯一火山群,这意味着这些火山很年轻,火山形态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不长,体型保持较好。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北炼丹炉”火山,这种火山会沿中心口有韵律地多次喷发,熔岩流动性强,喷发时的爆炸较为温和,很多火山碎屑落回火山口或其附近,会再次被喷出。这种火山会形成明显的火山锥,在低缓的草原上,远远望去,傲立的火山身姿挺拔、优美。
乌兰哈达火山将成为公路旅行新景观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与白音察干镇之间,东与商都县毗连,西和当郎忽洞苏木接壤,火山群涉及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都是第四纪晚期火山作用的产物。
第四纪火山活动共分为晚更新世(距今12万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万 年)两期。分布在东南侧红山村和西南侧东阿力乌苏村附近、以火烧山和黑脑包火山为代表的,主要是第四纪晚更新世的裂隙式火山。这种喷发方式也被称为冰岛式,火山的岩浆沿着一条地壳裂隙涌出来,偶有溅落的火山渣会形成带状的山包,但并没有明显的火山锥,这种喷发方式在国内极为罕见。
进入全新世,这条长约12公里的裂隙上,火山活动转化为总体受断裂控制的中心式一斯通博利式喷发,形成了我 们所见的3座炼丹炉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链。这种火山的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爆破喷出火山碎屑物,降落形成火山锥,而且火山喷发时间近,火山锥结构完整、体态完美。
在地质学者看来,火山岩浆、火山熔岩等来自地幔或地壳的物质,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渠道,白志达老师把它们称作“超深钻”、“岩石圈的探针”。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典型性与稀有性,更是“具备了成为火山地质教学研究基地的良好条件,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馆”。

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火山遗迹随处可见,纽带一样的熔岩流上开着大大小小的花朵。这里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的中心,已经没有喷发时波澜壮阔的景象,但这些遗迹足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并时时被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撼。从火山漓淌而出的熔岩流规模宏大,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流淌,前缘抵达白音淖一带,并堰塞三股水等水系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火山堰塞湖位于火山群南缘,宛如一串珍珠镶嵌在火周围。堰塞湖附近植被茂盛,湖中是鱼类和水禽聚集的天堂,也是维系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
在公路和铁路边人工开挖处还 能见到成片的柱状节理群,这些黑色 的“柱子”是熔岩流注入相对低洼地带后.冷凝形成的,柱体呈多边形,有约2 米高,一系列挤压脊、胀裂谷和塌陷谷的发育是乌兰哈达火山熔岩流的又一特征。挤压脊保存完好,形如海浪中的波峰,垂直岩流流向蜿蜒展布,长数百米到千余米。
不是每个人都爱逛博物馆,但多数人无法抗拒直观的“美”。由形态完整的火山锥、蜿蜒的熔岩流、精巧的堰塞湖、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组成的景观群,配合高原特有的阳光、蓝天、白云、绿草,于旷远中见雄奇。深秋时节,火山群脱去绿装,炼丹炉的火山岩呈现风化后的暗红色,锥体上放射状的裂隙给人熔岩奔涌的错觉。到冬季,火山口被积雪覆盖,望之与日本富士山相似。
行政区划上,乌兰哈达苏木属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该旗作为北方狩猎部落和游牧民族的栖息地,最远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虽无法找到对乌兰哈达火山群的直接历史记载,但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不少,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意识或可从中一窥。像白音察干镇东南方向阿贵山上的阿贵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每年夏天都要举行祭敖包活动和庙会,是区内传统盛事。
乌兰哈达火山群没有阿尔山火山丰繁的森林或鬼斧神工的“天池”,好在草原上平坦的地势更利于观赏火山的形态,而且坐拥难得的地理位置。乌兰哈达苏木南部处于京津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带,与冀、蒙、晋交界地区相邻:北与北方重要陆路口岸二连浩特毗邻:东部是主要经济中心津唐地区和著名牧场锡林郭勒草原;西侧是呼—包工业区。
|